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欧洲的政治联合也在曲折中前进。西欧政治上要求“独立自主”和对美国的“离心”倾向进一步发展。
(一)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共同体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就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严重冲击了西欧的经济和货币金融市场。为了摆脱困境,1979年3月7日,欧共体成员国通过了欧洲货币体系方案,3月13日宣布正式生效。该体系的中心内容是建立欧洲货币单位,成员国货币确定相对于它的汇率;各国向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交存20%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当各国货币的汇率波动超出一定幅度时,通过基金进行干预以恢复稳定。除英国外,其余8个共同体成员国都参加了该体系。6月21日,英国也宣布愿意向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交存20%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使欧共体成员国进一步摆脱了美元的控制,西欧逐渐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货币区,共同货币单位“埃居”的建立也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贸易发展。
政治联合加快 政治联合是欧共体追求的最终目标。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加快了政治联合的步伐。1970年10月,六国外长在卢森堡举行会议,决定要协调共同体各成员国的外交政策,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采取共同立场和“用一个声音说话”。1973年,九国外长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通过的“哥本哈根”报告决定在有关欧洲利益问题上,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必须进行磋商,执行共同政策,欧洲政治合作制度由此建立。欧共体政治联合的最突出表现是在外交政策上的政治合作。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如巴勒斯坦、南部非洲、塞浦路斯、印度支那战争、越南入侵柬埔寨、苏联入侵阿富汗等问题上,都在磋商的基础上以欧共体的身份发表了声明。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也采取了联合行动。
(二)西欧对外关系(www.daowen.com)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西欧要求“独立自主”的倾向进一步发展,西欧在对外关系取得较大进展。
西欧与美国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欧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欧趋势的加强,西欧与美国关系中摩擦的一面愈发表现出来,突出表现在共同体与美国在农产品、纺织品、钢铁及第三国贸易中存在尖锐的矛盾与斗争。1971年和1973年美元的两次贬值严重影响了西欧各国,也加剧了这种矛盾。面对这种情况,美国不得不调整对西欧的政策。1973年2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1973年为“欧洲年”。1974年6月26日北约15国签署《大西洋关系宣言》,美国承认与西欧是“平等的伙伴”关系,美欧矛盾有所缓和。从1975年开始,共同体与美国多次举行首脑会议进行经济和政治磋商,涉及贸易、货币、能源、防务等问题,“在历史危机关头向着加强和巩固一切领域内的同盟合作迈进了一步”(基辛格语)。然而,共同体国家对与美国结盟并不是完全信赖的。西欧国家在一系列问题上包括德国统一问题上都是直接同苏联打交道,实际上美国已不能完全控制西欧。
西欧与苏东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欧共体与苏联的关系也有所缓和。欧共体看到一味追随美国同苏联搞对抗并不符合欧共体的利益。因此,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积极发展与苏联的经贸关系,到1982年欧共体同苏联贸易占整个西方对苏贸易的80%。欧共体还积极发展与东欧国家的关系,支持东欧国家独立自主地与西欧发展经济贸易,以削弱苏联在东欧的影响,使东欧成为西欧与苏联之间的缓冲地带。1970年欧共体与南斯拉夫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到1979年两国贸易额已达87.8亿美元。欧共体对东欧其他国家也分别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优惠。
西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第三世界历来是西欧国家廉价原料的产地,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场所。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西欧没有追随美国采取支持以色列的政策,而是发表声明要求以色列撤出所占领土。1975年2月28日,欧共体九国同46个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即洛美协定)。欧共体对协议国产品优惠,同时提供资金以便在原料价格下跌时给予补偿。此后欧共体又同东南亚及拉美的一些国家签订了类似条约。欧共体与第三世界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得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