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联合的思想源远流长。17世纪法国大臣苏礼公爵最早提出了欧洲“联邦”的宏伟计划。此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们都提出过不同形式的欧洲联合设想,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使该设想成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彻底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心地位。战后初期,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几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不得不依靠美国的援助来度过难关。为了在美苏对抗的夹缝中求生存,西欧国家不得不走上联合自强的道路。
舒曼计划 1946年9月,丘吉尔在苏黎世发表演说,号召西欧国家联合起来,建立“欧洲合众国”。这个演说开创了战后欧洲联合事业的先河。丘吉尔的主张得到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支持。西欧联合提上议事日程。摆在西欧联合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法德和解问题。出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和历史的宿怨,法国在“二战”后一直主张削弱和限制德国。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西德煤钢工业为核心,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置于一个超国家的机构管理之下。这就是著名的“舒曼计划”。舒曼计划主要是为了维护法国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权衡各方面的轻重缓急后提出的。法国政府意识到,既然德国的复兴已成定局,那么与其让它游离在外,还不如与它“建立一种休戚相关的关系”,以此来限制和控制它。舒曼计划从控制战争的物质条件——煤钢着手,提出了建立煤钢共同体的设想。这一计划不仅标志着1945年以来法国对德政策由对抗走向合作,也为日后西欧联合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模式和基础,在战后欧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舒曼计划得到了美国与西德的高度评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也表示欢迎和支持。经过谈判,1951年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六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条约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消除了各国之间贸易上的歧视,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联系,从而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到1958年,共同体的国际钢铁市场贸易增长了157%,钢产量提高了65%,大大超过其他各国。[1]“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改善了法德关系,为欧洲联合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功推动着欧洲联合的进一步发展。1955年6月,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外长在意大利的墨西拿开会并通过著名的《墨西拿决议》,与会国成员一致同意将经济一体化措施从煤钢领域扩展到所有经济部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经过反复的磋商与谈判,1957年3月25日,六国政府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条约的核心是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在成员国内部逐步消除关税和贸易限制,实现人员、商品、资本及劳务的自由流通;建立共同体统一的经济政策等。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一个拥有116.8万平方公里面积、1.69亿人口的欧洲经济共同体,逐渐以一个实体跻身于世界经济、政治舞台。(www.daowen.com)
随着《罗马条约》的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是逐步建立关税同盟。《罗马条约》明确规定,“欧洲经济共同体是建立在关税同盟之上的”。关税同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成员国内部取消全部关税及贸易限额;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关税,以建立工业品和非农业品两个排他性的商品市场。这个计划有四个原则:一是“自动性”,即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应自动采取措施,以适应一个开放的市场;二是“不可逆转性”,即贸易障碍一经取消不得重建,共同市场建立后具有永久性,不得取消;三是“渐进性”,即规定成员国的关税自1958年1月1日起经过12年过渡期,分三个阶段逐步削减最终完全取消;四是“柔和性”,即允许成员国在一定时期内采取某些保护性措施,以缓和市场开放对其一国经济所造成的冲击。[2]同时,六国通过了建立农产品共同市场的折衷协议,决定从1962年起建立农产品共同市场。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1958年,共同体六国出口占世界总额的21.7%,1963年达到24.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