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处理二战胜利国的分歧及其对战败国的后果

处理二战胜利国的分歧及其对战败国的后果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战”结束后,当务之急是严惩战争罪犯,肃清法西斯势力和影响,处理战败国和缔结对战败国的和约,从而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但是,和约中关于疆界变动的一些条款侵犯了战败国的领土主权,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埋下了祸根。

处理二战胜利国的分歧及其对战败国的后果

二战”结束后,当务之急是严惩战争罪犯,肃清法西斯势力和影响,处理战败国和缔结对战败国的和约,从而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然而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略目标的差异,美苏两国在处理德日等战败国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两国围绕战败国处理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而拉开了以美苏对抗为主要特征的冷战序幕。

1.五国和约的签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是德日法西斯的同盟国。但在“二战”后期的1943~1944年,五国先后退出战争并在不同程度上参加过反法西斯斗争,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在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就处理战败国的程序问题达成协议,决定在同德日两国缔约前,先与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五国缔结和约,并设立由美、苏、英、法中五国组成的外长会议来负责制定五国和约草案。五国和约的缔结涉及各大国的利益,特别是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任何一方都想乘机为本国多捞一些好处。苏联力图巩固其在东欧的胜利果实,并向地中海扩大影响,以维护其周边的战后安全。美国希望在和约谈判中获得停战时期所没有得到的东西,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在东欧大门口取得一个立足点。英国想确认在战争期间占领的意大利的殖民地,法国则力图保持其战前在北非的殖民权益。显然,面临五国和约的制定,大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在所难免。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第一次外长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在意大利殖民地问题、意南边界和的里亚斯特及对罗、保政府的外交承认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程序问题使会议陷入了僵局,第一次伦敦会议以失败告终,没有签署和发表任何文件。1946年4月25日在巴黎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上,美、英、法与苏联在意大利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并在罗、保、匈、芬和约内容上基本接受了苏联的建议。1946年7月29日至10月15日,美、英、苏、法四国外长会议在巴黎召开,会议就关于五国和约的主要条款达成了协议。1947年2月10日有关国家在巴黎分别在五国和约上签字,并于9月15日交存批准书,五国和约正式生效。五国和约的结构大体相同。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政治条款:所有和约均责成战败国保障本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解散国内的一切法西斯组织;逮捕并审判战争罪犯。

(2)赔款条款:五国分别向苏联、南斯拉夫、希腊、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希腊等有关国家支付赔偿。其中,苏联共获得9亿美元的赔偿,为战后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领土条款:与苏联有关的和约划定了苏联的边界,使苏联割取的邻国领土合法化:芬兰将贝柴摩地区划给苏联,苏联从而与挪威接壤;罗马尼亚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苏联成为多瑙河沿岸国家;对匈和约则规定,匈牙利承认1945年6月签订的苏捷协定中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将从匈牙利收回的外喀尔巴阡转而割让给苏联的规定。

(4)军事条款:五国武装力量限于防务所需的最低人数;破坏或拆除某些永久工事和军事设施;五国不得制造任何原子武器等。

五国和约的缔结过程及条款内容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约以条约的形式结束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律上的战争状态,确立了在该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挫败了西方国家孤立苏联,控制罗、匈、保等东欧国家的企图;巩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对意大利等国的非法西斯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和约中关于疆界变动的一些条款侵犯了战败国的领土主权,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埋下了祸根。(www.daowen.com)

总的来看,五国和约的缔结是苏、美、英等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是同盟国在战后初期为解决战争遗留问题而进行合作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功的和约。此后,国际形势急转直下,美苏冷战完全取代了合作。

2.对德国问题的处理

战后欧洲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的问题。早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就对德国的处理在原则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必须永久分割德国,绝对不允许德国再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在战争结束,共同敌人消失后,不同的利害关系使美苏之间的分歧和独立加剧,从而导致了同盟关系的分裂,这种分裂突出表现在德国问题上。德国战败投降后,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来协调各国行动,但由于各占领区实际上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可自行其是,美苏都想利用军事占领的有利时机,把德国问题的处理控制在自己手中,把德国纳入本国的战略轨道,盟国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美苏在各自的占领区实行了截然不同的政策。苏联在占领区内严厉打击了德国法西斯分子,推行国有化和土改,大批拆迁工厂设备。而西方三国根本未能彻底肃清占领区的法西斯分子,特别是美国还逐步采取了扶植德国的政策。从1945年12月到1947年12月,美、苏、英、法四国外长先后举行了5次会议,就德国统一、德国边界划定、赔偿及对德和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吵。由于战略目标与利害关系的不同,美苏两国在5次外长会议期间没有取得任何积极的进展,双方在德国处理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愈演愈烈,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爆发。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

3.在日本问题上的争论

出于战后独霸亚洲的战略考虑,美国力争单独占领日本,不让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插手。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美国杜鲁门总统发布《战后占领日本本土的各国部队的组成》的命令,强调盟国可以参加对日占领或政策的制定,但主导权必须由美国掌握,各国提供的占领部队也必须听从由美国任命的总司令的指挥。1945年8月29日,美国政府正式批准了“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详细规定了单独占领的基本立场和政策目标,再次强调“一切占领部队一概归美国指派的最高统帅指挥”。[7]从此,美国彻底排除了盟国插手处理日本事务的任何权力。美国不仅要单独占领日本,还要把战败的日本变成美国独霸世界的工具。1945年9月23日发表的“对盟国占领管制日本最高统帅部受降的基本指示”的文件公然宣称要把日本政府建成“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而负责的政府”。对于美国的这一政策,苏联并不甘心就此将日本拱手送给美国。早在日本投降前夕美国提出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时,莫洛托夫就代表苏联政府建议最高统帅“由美苏将领各一人担任”,被美国以“最高统帅不由美国人担任是不可思议的”为由严词拒绝。在日本的分区占领上,斯大林又提出分区占领日本北海道,遭到断然拒绝,杜鲁门声称:“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苏联决定在日本问题上满足于占有千岛群岛的现实,默认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本土的事实。

美国在单独占领日本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民主化改革,力图将日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