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国会议外交:二战全面胜利的优化策略

大国会议外交:二战全面胜利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议主要讨论了反攻缅甸问题、中国问题、战后处置日本问题、亚洲各被压迫民族问题等。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伊朗德黑兰会晤,这是“二战”期间三大国首脑讨论盟国战略及战后和平问题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及时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和矛盾,战时大国同盟得以维持,巩固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也有利于加快结束对日战争。

大国会议外交:二战全面胜利的优化策略

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共同目标使反法西斯同盟成员,特别是美、英、苏三大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表现在:政治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军事上美英向苏联提供大量军火和军需,苏联则向美英提供大批原料;三大国经常交换情报,协调作战方针和行动。但是,三大国都各有打算,矛盾和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援助问题,战争后期在处理法国和波兰的问题上产生的分歧,等等。为了平息冲突,实现共同目标,三大国通过会议外交的方式进行了多次沟通,其中非常重要的几次大国会议包括:

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3年1月14~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最高会议,促使戴高乐与北非法军总司令吉罗达成和解。英美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最后罗斯福同意在北非战争结束后先攻占西西里,迫使意大利投降,登陆法国的行动推迟到当年八九月份。

魁北克会议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倒台使丘吉尔不惜再次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时间,英国主张继续扩大战果向巴尔干进发。为了解决分歧,英美首脑于1943年8月14~24日在魁北克举行会议。开辟第二战场的“霸王计划”被推迟到1944年5月,但是英国也接受了美国的太平洋作战计划,做出了在对德战争胜利后一年内击败日本的决议。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22~26日,罗斯福、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开罗附近的美纳饭店开会,这是二战期间盟国多次首脑会议中唯一一次有中国参加的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反攻缅甸问题、中国问题、战后处置日本问题、亚洲各被压迫民族问题等。就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的问题,罗斯福与蒋介石进行了单独会谈,并且由美方起草了《开罗宣言》。宣言的内容得到中、美、英、苏四国领导人的一致同意,于当年12月1日在中、美、英三国正式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宣布中、美、英三国进行战争的目的在于惩罚日本的侵略,并且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开罗会议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开始确立起来,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但是并不表明中国已经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伊朗德黑兰会晤,这是“二战”期间三大国首脑讨论盟国战略及战后和平问题的第一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对日参战(斯大林首次公开表示将在德国垮台后参加对日作战)、战后处置德国、未来国际组织、波兰疆界等问题。会议最后通过了三个文件:《德黑兰宣言》《关于伊朗的宣言》《德黑兰总协定》。德黑兰会议是战时以军事问题为中心的唯一一次三国首脑会议,它的意义首先在于在反法西斯同盟内确立了击溃希特勒的军事计划,最终解决了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其次,会议还就战后某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秩序与和平问题交换了意见,确定了解决战后重大问题的民主原则,加强了盟国之间的团结,加快了二战的进程。但是,会议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暴露了大国主宰世界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三大国私下进行的交易损害了别国的利益,特别是社会主义苏联与西方大国的妥协,留下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深刻烙印。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的雅尔塔召开了苏、美、英三大国首脑会议,平息三国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巩固合作以最终消灭法西斯。会议讨论了:①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签署了《克里米亚议定书》;②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组成问题,签署了《关于波兰问题的宣言》;③建立联合国的问题;④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和三国首脑关于日本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三国首脑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但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予以维持、恢复1904年前俄国的权益、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雅尔塔会议是战时三大国首脑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对于协调盟国行动并最后消灭法西斯[7]起到了重大作用,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对战后和平的强烈愿望。但是,会议也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倾向,特别是秘密缔结的《雅尔塔协定》以牺牲中国利益换取苏联对日作战,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也正因为如此,雅尔塔会议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三大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反而为战后世界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旧金山制宪会议 1945年4月25日,美、英、苏、中等近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商讨联合国宪章的制订问题,6月25日全体大会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院规约,并于次日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同年1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这一天也被称为“联合国日”。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战时最后一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又称柏林会议。会议最后签署了《柏林会议公报》《柏林会议议定书》,统称《波茨坦协定》。波茨坦会议讨论了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德国赔偿办法,波兰西部边界,对意、保、罗、匈、芬的政策,苏联对日作战等一系列问题。会议及时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和矛盾,战时大国同盟得以维持,巩固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也有利于加快结束对日战争。但是,由于政治问题支配了整个会议,三大国更多地考虑本国在战后的利益,导致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与前几次重要会议相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严重影响。

波茨坦会议期间,为了对尚未投降的日本法西斯发动一次强大的政治攻势,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苏联当时还未对日宣战,所以没有参与公告的发表。结果,日本方面对《波茨坦公告》置之不理,随即美国决定在苏联对日出兵以前向日本投掷原子弹。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投向广岛,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紧接着8月9日,美国又向长崎投放了第二颗原子弹,从而彻底击溃了日本侵略者的斗志。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向日本全国广播了“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停泊的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代表同盟国接受了日本的投降。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美、中、英、苏、澳、法、荷、新西兰、加拿大九国代表分别签字接受日本的投降。9月9日,驻华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国民党政府投降。至此,二战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彻底胜利宣告结束。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二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重大变化,战后国际关系形成了新的格局。苏联的大国地位得到确立。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意识形态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美苏之间的对抗开始主导战后国际关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传统的西欧大国沦为二三等国家,国际关系的“欧洲时代”至此终结。与此同时,一大批新兴的独立国家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东方战线” 《开罗宣言》 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www.daowen.com)

1.试析二战爆发前苏联的外交活动及其反映的国际关系矛盾冲突。

2.试析二战结束时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发生的重大变化。

3.比较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与不同。

【注释】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09~410页。

[2]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10~411页。

[3]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六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六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六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6页。

[6]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7]雅尔塔会议后,盟军开始了围剿德国的总攻。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三帝国”灭亡,欧洲战争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