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重点讨论《拉巴洛协定》

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重点讨论《拉巴洛协定》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决双方提出的不同要求,苏俄建议召开一次国际经济会议。5月19日,热那亚会议无果而终。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被协约国邀请与会,并且作为平等一员的身份与各国进行谈判,这说明苏俄政权在事实上已经获得了国际的承认。会议期间,苏俄与德国签订《拉巴洛协定》又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统一战线,为苏俄进一步发展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外交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重点讨论《拉巴洛协定》

俄罗斯一直是很多中西欧国家进口粮食、木材石油等重要物资的传统市场。早在尚未与新生苏俄政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之前,1921年春,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就先后与苏俄建立了贸易联系。然而在同年夏天,一场大灾荒又把苏俄推到了与西方世界针锋相对的境地。苏俄政府向国际社会请求援助,西方列强提出给予援助的前提必须是苏俄政府承认并且偿还俄罗斯原来所欠各国的债务。为了消除帝国主义重新挑起反苏浪潮的借口,苏俄政府答应了西方列强的要求。1921年12月18日,苏俄照会英、法、美、意、日五国政府,表示愿意对其他国家及其国民承认1914年以前沙皇政府所借的外债,前提是必须给予苏俄政府优惠条件以确保它有能力偿还外债;必须与苏维埃国家缔结全面和约,承认苏维埃政府。

为了解决双方提出的不同要求,苏俄建议召开一次国际经济会议。1922年初,协约国经过协商后接受苏俄的建议,定于意大利召开一次讨论欧洲经济恢复问题的国际会议。协约国的目的当然是想在谈判桌上向苏俄施压,而苏俄方面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打破西方世界的反苏联合。1922年4月10日,欧洲29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经济会议终于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正式拉开帷幕,然而与会各国之间的尖锐矛盾使谈判很快陷入僵局。英国和意大利鼓吹欧洲各国不分敌我,应该通力合作恢复经济;德国却一味诉苦,指责战胜国强加给自己的苛刻赔款要求;法国不仅反对德国的哭诉,也反对英国取消苏俄接替沙皇政府偿还的战债;苏俄政府对西方列强的债务要求不仅不予承认,而且向对方索要武装干涉造成的损失。

在这种复杂的争吵中,德国和苏俄这两个同样被排斥和打压的国家就产生了接近的需要,决定联手突破外交孤立。1922年4月16日,德国撇开协约国,在热那亚近郊的拉巴洛单独与苏俄签订《拉巴洛协定》,规定:①苏俄和德国互相放弃要求赔偿战争费用和战争损失;②德国放弃因苏俄国有化而引起的财产赔偿要求,苏俄也不得给予第三国同类的赔偿;③两国立即恢复外交和领事关系;④两国根据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建立贸易和经济关系。《拉巴洛协定》意味着协约国反苏统一战线的破产,对英法等国的打击很大,它们强烈谴责德国并且粗暴地要求后者废除协定。德国在与苏俄协商后,宣布该协定对其他国家与苏俄的关系并无影响,不准备废除协定。这样一来,协约国与苏俄之间的谈判更加艰难。5月19日,热那亚会议无果而终。

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被协约国邀请与会,并且作为平等一员的身份与各国进行谈判,这说明苏俄政权在事实上已经获得了国际的承认。会议期间,苏俄与德国签订《拉巴洛协定》又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统一战线,为苏俄进一步发展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外交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就是苏联宣告成立,这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威望的上升,西方国家也纷纷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到1925年初,已经有23个国家承认苏联,除了美国继续坚持反苏以外,其他资本主义大国基本都与苏联建交。当然,大部分国家承认苏联的目的主要还是出于经济往来的考虑,整个20世纪20年代,苏联仍是被排斥在国际政治舞台之外,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苏联的外交重点仍然是与德国发展关系,与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对态度做斗争。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巴黎和会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洛迦诺公约》 《布列斯特和约》《拉巴洛协定》

1.如何评价凡尔赛体系?

2.试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

3.试析德国赔款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映的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变化。

4.如何评价苏俄的早期外交?

【注释】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2]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5页。

[3]1915年1月18日,日本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有:把山东由德国的势力范围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延长对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期;日本对南满和东蒙享有独占权;中国沿海任何港湾、岛屿不让与第三国;日本对中国政治、财政、军事警察事务享有特权,等等。

[4]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与德国断交,8月14日中国对德奥宣战。中国参战完全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拖下水的,参战之后尽管没有派军队到欧洲作战,但是中国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人力,派到法国和中东为协约国战地效力的中国劳工达17万人,运到俄罗斯的劳工有20万人。中国人民为帝国主义的争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www.daowen.com)

[5]维也纳会议提出的“会议外交”新途径被认为是19世纪初国际和平组织的萌芽。

[6]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7]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3页。

[9][美]拉·贝茨:《美国史(1933~1973)》(上册),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10][法]让·迪罗塞尔:《外交史(1919~1978)》(上册),李仓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11]签约时间先后分别为:1919年9月10日对奥地利《圣日耳曼条约》,11月27日对保加利亚《纳伊条约》,1920年6月4日对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8月10日对土耳其《色佛尔条约》。

[12]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94~95页。

[13]《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765页。

[14]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235页。

[15]《洛迦诺公约》存在一个漏洞,德国只承诺保证西邻边界的安全,而绝口不提东邻边界,英国和意大利当然也不想承担过多的义务。这就为德国将来侵犯东邻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预留了空间。法国尽管可以根据条约援助波捷,但是《洛迦诺公约》又不允许它通过莱茵非武装区,所以一旦德国发动侵略,法国根本不可能有效地给予支援。

[16]事实上,德国只不过是打着反苏的旗号迷惑英法,它真正的外交是在两个阵营之间左右要价,积蓄力量。就在各国陆续批准《洛迦诺公约》期间,1926年4月24日《苏德友好中立条约》就在柏林签字了。德国承诺不会因为自己加入国联而影响苏德友好关系,并且德国会在国联内尽最大努力反对针对苏联的势力。

[17]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印度、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