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赔款问题是巴黎和会的遗留问题,由于战胜国之间尖锐的利益冲突,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协议,于是巴黎和会把这个难题留给了一个专门的“赔款委员会”来具体确定德国赔款的总额及支付计划。列强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错综复杂,围绕这个问题的斗争持续了十几年,最终又因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剧变而草草收场。
(一)列强的不同态度
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法国的立场最为强硬,它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坚持要求德国严格履行巨额的赔款义务。英国与法国的立场相反,它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除了认为德国经济被拖垮会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复兴,也不能给英国工业带来利润之外,英国的考虑主要还是政治方面,它希望利用德国牵制法国,也害怕过分削弱德国会把它推向苏俄的阵营。
在英法这两种立场中间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美国。因为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本来没有资格插手德国赔款问题。但是,美国对德国赔款问题又非常关心,由于英法等国在一战期间向美国举借了大量债务,战后这些债款能否追回,事实上就取决于德国能否兑现它对欧洲各国的战争赔款。除了经济考虑外,美国主要还想借机干预欧洲事务,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加强美国对欧洲事务的控制力。于是,英法战争债务与德国赔款问题相联系,给了美国影响欧洲的机会。
在德国赔款问题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美国的地位和影响是步步增强的,由最初的赔款委员会观察员,很快发展为赔款问题上的主导国家,直到最后赔款问题不了了之。可以说,其中都是美国扮演主要角色,并决定了德国赔款问题的发展方向。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中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美国的地位上升,英法等欧洲大国的影响相对下降,国际事务的主导权逐渐转到美国手中。
(二)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可以说是导致上述过程发生转变的关键环节。1921年4月,由英、法、意大利、比利时四国组成的赔款委员会经过多轮会议的讨论确定了德国赔款方案,规定德国赔款的总额为1320亿马克,第一年偿付的10亿马克必须在当年5月底之前兑现,此后每年偿付20亿。这个方案以最后通牒的方式交给德国,并且警告德国如果不接受,协约国就将出兵占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然而实际情况是,即使德国愿意接受这样一个苛刻的方案,也根本不可能执行方案,因为“一战”后的德国经济极度凋敝,根本拿不出这些赔款。结果在支付第一笔赔款的10亿马克后,德国国内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一路攀升,经济已经面临崩溃。1922年7月,德国政府要求赔款委员会推迟赔款期限并减少赔款总额。英国和作为赔款委员会观察员的美国都准备考虑德国的要求,但是法国予以严厉拒绝。此后德国又多次提出不能按期支付第二年的赔款,于是法国不顾英美的反对,准备对德国实行制裁。
1923年1月11日,法国借口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联合比利时出动了4万军队入侵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引发了一场法德关系的危机。法国和比利时以“监督鲁尔工矿使团”的名义接管占领区内的工矿企业、行政部门和车站码头,并且把鲁尔出产的煤和焦炭强行运回本国。这种占领行为遭到当地人民和德国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罢工和示威活动在德国各地迅速爆发。面对这种形势,德国政府没有采取过激行为,而是号召全国人民进行“消极抵抗”,拒绝为占领者服务,并且召回德国驻法国和比利时的大使,宣布不再向两国支付赔款,但是并不与这两国断绝外交关系。与此同时,德国积极与英美接触,希望英美出面调解。
英美两国一开始没有对鲁尔危机给予重视,致使危机迅速恶化。法国和比利时采取进一步行动,扩大了占领区,切断了占领区与外界的联系。德国国内的民众抗议和消极抵抗行动也进一步发展。鲁尔危机很快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德国经济急剧恶化,工农运动不断高涨。比利时的工业由于德国煤炭停产而受到影响,已经准备从鲁尔撤军。法国也为占领鲁尔付出了巨大代价,占领费用远远超过从鲁尔掠夺的资源价值,人民群众开始抗议示威,法国国内政局出现动荡。这时候英美两国才因为担心德国经济全面崩溃以及德国工农运动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开始对鲁尔危机进行积极干预。而此时的法德两国也已经无力继续对峙下去,持续9个月的鲁尔危机终于在1923年9月底宣告结束。德国政府停止“消极抵抗”,法国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重新评估德国赔款问题。
尽管从经济上看,鲁尔危机给法德双方都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在政治上,法国明显输给了德国。法国没有实现发动危机的目的,反而从此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鲁尔危机成为法国外交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弱,逐渐沦为英国政策的追随者。而德国却通过这次危机挫败了法国这个死敌,剩下英美两个对手都没有打算彻底毁灭德国,这样就为德国的复苏和为德国推翻凡尔赛体系提供了机会。德国的复苏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赔款专家委员会直接扶持的。美国的宽容使德国逐步摆脱了赔款负担,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下面三个大的阶段。
(三)《道威斯计划》
其实,鲁尔危机一结束,英美两国就达成一致,准备召开国际专家会议重新研究德国的赔款问题,比利时和意大利也赞同英美的建议。法国为了保全外交颜面,坚持专家会议必须是以赔款委员会的名义组织召开,英美也就顺水推舟了。1923年11月,由美、英、法、意、比五国专家组成的两个委员会正式成立。第一委员会由十人组成,各国有两名代表,其中美国派出的是银行家道威斯和杨格,道威斯被任命为该委员会的主席,主要负责审议稳定德国货币和平衡德国预算的办法。第二委员会由五人组成,各国有一名代表,由英国银行家马肯南担任主席,主要负责审议德国外流资本的数量及其回收办法。(www.daowen.com)
1924年1月,两个委员会在巴黎开始工作。到4月9日,第一委员会经过45次会议讨论提出了一个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方案,即《道威斯计划》。第二委员会经过38次会议讨论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很难正确估算德国的外流资本,而且,除非先使德国的财政状况和收支平衡恢复稳定,否则不可能收回这些资本。于是,第二委员会的使命基本宣告结束,接下来只需要集中通过和实施第一委员会的解决方案。
1924年7月16日,英、法、美、日、意等协约国成员应邀到伦敦开会讨论《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办法。8月16日,伦敦会议通过最后议定书,宣布与会各国接受《道威斯计划》,9月1日,计划开始正式实施。《道威斯计划》旨在通过注入资金的方式复活德国经济。根据该计划的规定,协约国将为德国筹集8亿马克的贷款,以确保德国通货稳定和经济恢复,并在此基础上向德国索取赔款。赔款的主要来源是关税、企业利润和对烟酒糖等消费品征收的间接税。《道威斯计划》尽管没有削减赔款的总额,却为挽救德国经济奠定了基础,因此受到德国资本家和容克地主的欢迎。
《道威斯计划》不仅给德国带来实惠,更是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该计划成立了两个国际委员会,一个负责监督德国的国家预算、货币、对外支付和缴纳赔款情况,一个负责仲裁由德国赔款问题引发的分歧,两个委员会的主席都由美国人担任。这样一来,美国就掌握了对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导权。与此同时,美国还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负担了向德国提供的大部分贷款,不仅加强了对欧洲的经济渗透,而且获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由此开始,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影响迅速提高。
然而,《道威斯计划》并没有彻底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特别是没有重新明确赔款的总额和还款期限。1928年夏,德国的各项税收已经饱和,无法负担《道威斯计划》要求的赔款。而且这时的德国已经根据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加入了国际联盟,政治地位提高的德国开始对协约国仍然在莱茵区驻军和坚持对德国的财政实施监督表示不满。1928年9月,德国正式向协约国提出了减免赔款总额、取消财政监督和从莱茵区撤军的要求。
1929年2月,由美、英、法、德、意、日、比七国各派两名代表组成的14人专家委员会在巴黎举行会议,开始研究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委员会的主席是参加过1924年道威斯委员会的美国银行家杨格,这也反映了美国当时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经过将近四个月的争吵,1929年6月委员会最终通过了由美国提出的一个折中解决方案,即《杨格计划》。
(四)《杨格计划》
《杨格计划》对德国赔款的压制大大松动,不仅把赔款总额从1921年要求的1320亿马克减少到1139亿马克,而且规定每年交付的赔款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无条件赔款”,数额为6亿马克,必须按期赔付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第二类为“有条件赔款”,数额为14亿马克,在德国经济确实困难时经过债权国同意可以延期两年支付。另外,《杨格计划》还取消了对德国财政的国际监督,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收、管理和分配德国的年度赔款,负责维持德国金融的稳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1930年3月,与赔款问题相关的各国经过会议协商批准《杨格计划》。计划开始实施后,英法等国就陆续从莱茵区撤出了军队。这对德国来说又是一次重大胜利,不仅明显减轻了赔款负担,而且松动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美国也通过控制国际清算银行,进一步加强了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如果没有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话,德国赔款问题也许就按照这个方案一直执行下去了。但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使《杨格计划》很快夭折,而且彻底终结了德国赔款问题。
(五)德国赔款问题的终结:胡佛《缓债宣言》与洛桑会议
1929年10月,一场由美国开始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经济在这次危机中遭受的打击尤其严重。1931年6月,德国根据《杨格计划》的规定提出了延期支付赔款的要求。6月2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致电美国总统胡佛,请求美国给予支持。考虑到如果德国经济崩溃,美国在德国的大量投资就会随之泡汤,从而进一步加重美国的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在接到电报的当天就发表了《缓债宣言》,建议各国政府之间的债务和赔款都停付一年。对美国的建议,大多数国家都表示赞成,只有法国强烈反对,因为法国应得的赔款数额远远超过它要支付的债务。最后经过各国协商,决定德国仍然必须支付这一年“无条件赔款”的6亿马克,其余14亿的“有条件赔款”从1933年开始分十年偿清。
出乎意料的是,经济危机不但没能被及时阻止,反而愈来愈严重,不仅德国不可能继续履行赔款义务,英法等国也开始无力偿还对美国的债务。1932年6月,各国齐聚瑞士洛桑,不得不再次召开会议重新讨论德国赔款问题。洛桑会议对德国做出重大让步,将赔款总额降低到30亿马克,并且同意德国在3年后开始分37年还清。随后,国际形势继续恶化,特别是德国国内发生质变,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势力一步步掌握了德国的政权,并且开始彻底摧毁凡尔赛体系的束缚。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就自行取消赔款义务,列强为之斗争了十几年的国际关系难题随即不了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