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尔干地区,当时已经有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等独立的国家,它们积极酝酿建立同盟,准备发动反抗土耳其统治巴尔干地区的战争。俄罗斯政府对这些国家非常支持,希望借此形成除俄法东西两线之外的第三条战线对抗德奥集团,同时也切断土耳其与德奥的联系,加强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
巴尔干同盟建立的基础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这三个巴尔干大国必须首先联合,但是它们之间的矛盾也很大,联合并不容易实现。塞尔维亚主要想对付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希腊主要想对付土耳其,而且它们都想瓜分土耳其统治下的马其顿地区。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和希腊又都想占领阿尔巴尼亚。这些复杂的分歧和矛盾使得结盟谈判非常困难,于是它们都请俄罗斯出面调解和仲裁。俄罗斯政府当然非常愿意发挥这种大国作用。在俄罗斯的见证下,1912年3月13日《塞保同盟条约》签字,条约主要针对与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战争。5月29日,针对土耳其的《希保条约》也正式签署。两个条约不仅规定了双方的军事援助义务,而且都通过一个专门的军事条约规定了各自出兵的数量。1912年9月,另一个巴尔干小国门的内哥罗也与塞尔维亚订立同盟条约,并且很快由它首先向土耳其宣战。
(一)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向土耳其宣战。五天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也向土耳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根据1878年《柏林条约》的规定在马其顿地区实施改革,允许该地区各民族获得自治,允许基督教学校与伊斯兰学校地位平等。但是这些要求很快遭到土耳其政府拒绝,随即三国就向土耳其宣战,拉开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序幕。
土耳其政府缺乏军事准备,它根本没料到巴尔干各国能够如此迅速地采取联合行动。战争开始后,在塞、门、保、希四国的大举进攻下,土耳其军队三面受敌,节节败退,很快丧失了几乎全部的巴尔干土地。1912年12月,土耳其请求列强出面调停。12月25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开始在伦敦举行谈判。法俄两国支持巴尔干同盟,德奥集团则为土耳其撑腰,双方僵持不下,1913年1月通过政变获得政权的土耳其青年党甚至一度放弃谈判,重回战场,但是很快又被巴尔干同盟打败,只好继续坐下来谈判。
经过五个多月的讨价还价,1913年5月30日,双方最终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政府被迫割让了几乎全部欧洲大陆领土,以及克里特岛给巴尔干同盟国家。其中仅留出阿尔巴尼亚问题由德、奥、英、法、意、俄六大国处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一方面以土耳其的惨败宣告结束,另一方面却因如何分配土耳其割让的大片领土引发的矛盾很快又点燃了战火。(www.daowen.com)
(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伦敦和约》对巴尔干各国的领土分配不均,其中保加利亚得到的最多。很快,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都向保加利亚提出再次瓜分领土的要求。同盟国集团为了破坏巴尔干同盟,就支持保加利亚拒绝塞尔维亚等国的要求,协约国集团为了对抗德奥集团也站在塞尔维亚等国一边反对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突然向驻扎在马其顿地区的希腊和塞尔维亚军队发起进攻,由此揭开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序幕。这次巴尔干战争显然与第一次不同,它是一场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2]
战争一开始,保加利亚就被希、塞、门三国军队击败,被迫由进攻转向了防守。这时候,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也趁火打劫加入反对保加利亚的战争。寡不敌众的保加利亚只好请求停火。1913年7月28日,保加利亚与希、塞、门、罗四国开始在布加勒斯特和谈,8月10日,五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根据条约,马其顿地区几乎全部划归希腊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得到了素有“保加利亚谷仓”之称的南多布罗加。9月29日,土耳其也通过保、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夺回了阿得里安堡。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这种结果不仅使保加利亚失去了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取得的土地,而且还丧失了本来属于自己的部分土地。从此巴尔干国家就分裂为两大阵营。由于战败而心怀不满的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投入了德奥同盟的怀抱,俄罗斯控制下的希、塞、门、罗等国最终站到协约国集团一边。巴尔干各国就这样卷入了大国争霸的漩涡。巴尔干地区如火如荼的民族运动也很快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