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俄战争后的列强关系研究与优化

日俄战争后的列强关系研究与优化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俄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日本在列强中的地位,就在日俄双方开始和谈两天后的1905年8月12日,英日两国在伦敦签订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1907年8月31日,随着《英俄协定》的签署,日俄战争后的列强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英日与法俄双方由对抗转为合作,形成了一个“协约国集团”。俄罗斯的单方面行动引起欧洲大国的广泛抗议,特别是英国政府表示严重不满。

日俄战争后的列强关系研究与优化

日俄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日本在列强中的地位,就在日俄双方开始和谈两天后的1905年8月12日,英日两国在伦敦签订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两国如果有一方卷入战争,另一方有军事援助的义务;日本承认英国在印度及其周边采取一切行动的权力,英国也事实上同意了日本对朝鲜的吞并。这次续约使日本在远东的殖民行为更加有恃无恐。在加紧扩张的同时,日本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在1907年取得丰硕成果。1907年6月,日本首先与法国达成《日法协定》,法国承认福建和满蒙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承认两广和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由于法国和俄罗斯的盟友关系,这个协定为本来就准备接近的日俄两国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日俄战争后,俄罗斯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国内政局动荡,社会经济濒临破产;国外德奥集团加紧在巴尔干和近东扩张,使俄罗斯感觉到来自西方的威胁比远东的日本更加危险,于是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远东政策,谋求与英日妥协,以减轻远东的国际压力。这时候的日本为了对抗美国资本插手中国东北,也特别需要争取俄罗斯的合作。经过谈判,双方于1907年7月30日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一次《日俄协定》和《日俄密约》。《日俄协定》其实是欺骗舆论的幌子,宣布承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的均等。《日俄密约》才是两国妥协的实质。两国擅自划分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南满”归日本,“北满”归俄罗斯;日本承认俄罗斯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俄罗斯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关系。

1907年8月31日,随着《英俄协定》的签署,日俄战争后的列强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英日与法俄双方由对抗转为合作,形成了一个“协约国集团”。它们与德、奥、意“同盟国集团”在欧洲的矛盾和斗争很快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并且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柏林会议 俾斯麦体系 美西战争 日俄战争

1.如何评价俾斯麦体系的历史作用?

2.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反映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力量对比演变过程?

【注释】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2]色当大捷,普鲁士打败法国后,俄罗斯采取了一项重大外交行动。1870年10月29日,俄罗斯向1856年《巴黎和约》签字国政府发出声明,宣布《巴黎和约》的许多重要条款已经遭到破坏,所以关于黑海中立化的规定也应该废除。俄罗斯的单方面行动引起欧洲大国的广泛抗议,特别是英国政府表示严重不满。在俾斯麦的调解下,1871年1月17日,英、法、俄、德、奥、意、土七国在伦敦召开会议,3月13日签订《伦敦海峡公约》,宣布取消黑海中立化,完全恢复俄罗斯在黑海的主权。这是俄罗斯外交的巨大胜利,它使英国丧失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取得的利益,恢复了俄罗斯在黑海的特权。但是《伦敦海峡公约》同时也确认1841年《伦敦公约》和1856年《巴黎和约》规定海峡对一切外国军舰封闭的原则仍然有效,并且补充规定:土耳其苏丹“有权在和平时期对友好和同盟国家的军舰开放海峡”。这就使俄罗斯仍然被限制在黑海之内,不能自由通过两海峡和进入地中海。此后俄罗斯为使舰队自由通过两海峡进入地中海,又在近东和巴尔干同英国和奥匈发生了尖锐冲突。

[3]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5]事实上,在德国的地缘政治规划中,控制地中海的意大利正是德国一个不可多得的卫星国。详见:[英]杰弗里·帕克:《20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李亦鸣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78~79页。

[6]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7]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www.daowen.com)

[9]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10]在中国,1868年《中美天津条约附约》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商业利益和廉价劳工。在拉美,从1850年起英美之间就开始了对巴拿马运河开凿权的争夺,但是直到1903年美国才如愿以偿。

[1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12]吴征宇:《地理政治学大战略》,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117页。

[13]W.A.Williams,The Shaping of American Diplomacy,Chicago:Rand McNally,1956,p.530.

[14]到1913年,美国在拉美的投资总额达12.4亿美元,特别在墨西哥和古巴等地的投资已经大大超过英国。1911年,美国联合英、法、德组成四国银行团与清政府签订了5000万美元的《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和3000万美元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这是“金元外交”的两大成果。但是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爆发阻止了塔夫脱野心的实现。

[1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16]1852年,美国派东印度舰队司令柏里率领4艘舰艇远征日本。1853年到达江户湾,在武力的威胁下,日本幕府接受了美国的国书。1854年3月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被迫开放下田、函馆港口,并且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以此为例,英、俄、荷兰等列强也与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日本的国门终于被打开。

[17]1901年9月7日,英、法、俄、德、美、日、意、奥、比、荷、西11国公使与奕劻、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多亿。拆毁大沽至北京沿线的全部炮台,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外国使馆区。严禁一切反帝活动,惩办镇压不力的大小官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修订新的通商行船条约。《辛丑条约》把中国变成了列强共管下的半殖民地国家。

[1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19]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是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所以历来是列强积极争夺的目标。1905~1906年,法国加紧实施吞并摩洛哥的计划,遭到德国的阻挠,引发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德国在较量中败下阵来。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利益”获得了承认。

[20]在日俄直接谈判之前,英、美、日三国进行了幕后交易。1905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私人代表——陆军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与日本首相桂太郎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签订了《桂太郎-塔夫脱协定》,日本承认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地位,美国同意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8月12日,英国和日本又修订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日本承担保护英属印度的义务,英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这在历史上也被称为“第二次英日同盟”。

[21]张之洞等人主张全面依靠日本,认为宁可给日本更多权利,也不能被俄罗斯“吞并”。12月22日《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在北京签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