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崛起与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19世纪中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日本的国门。[16]1868年,明治天皇政府在国内推行改革,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并且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后起的日本很快加入到对外扩张的活动中,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打败。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不仅承认朝鲜“独立”,使朝鲜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而且赔款2亿两白银,还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给日本。
《马关条约》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特别是俄罗斯的激烈反对。日本的崛起对俄罗斯在远东的扩张计划构成很大障碍,为了抵制日本,俄罗斯决定对《马关条约》造成的局面进行干涉。俄罗斯的主张不仅得到盟友法国的支持,而且得到德国的积极响应,德国希望借此机会获得在远东的利益,也想把俄罗斯的注意力从欧洲转向亚洲,这对德国在欧洲的霸业无疑是有帮助的。于是,《马关条约》公布后,俄、法、德三国立刻向日本政府发出照会,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就是所谓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由于在这个问题上,英美持中立态度,孤立无援的日本被迫做出让步,归还辽东半岛的同时又从清政府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三国干涉还辽”并非大国主持正义,而是列强在争夺殖民地时发生利益冲突的结果,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两国的矛盾也由此愈演愈烈,进一步促成了英日结盟。
俄罗斯早在19世纪前期的“东方问题”,也就是列强对近东利益的争夺中,就与英国形成了对立。英俄矛盾也是近东危机的核心矛盾。到了19世纪末,在对远东的殖民侵略中,英俄再次交锋。由于法俄同盟的存在,俄罗斯在远东的扩张往往得到法国的支持,有时候德国还会积极给予响应。1894年的“三国干涉还辽”已经使英国感到不安。1900年,英国正深陷南非战场与布尔人争夺殖民利益,俄罗斯又趁机占领了中国东北。这使得英国坚定了要在列强中寻找盟友的决心。英国原本希望联合德国,德国却在英布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强占了非洲的部分属地,而且还积极支持俄罗斯与英国在远东的争斗,目的就是转移列强对欧洲的关注,维护德国在欧洲的影响。这样一来,英国当时能够考虑的结盟对象也就是日本了。英日两国在远东找到了需要共同对付的敌人——俄罗斯,这是它们结盟的基础。
1901年10月,列强瓜分中国的《辛丑条约》[17]刚刚签订后不久,英日两国就在伦敦举行结盟的秘密谈判。1902年1月30日,双方签订《英日同盟条约》,2月12日,条约的内容公布于世。英日同盟是一个针对俄罗斯的攻守同盟。除了规定两国在远东扩张的相互配合义务之外,主要是针对在与俄罗斯发生冲突时的互相援助的承诺,即如果日俄开战,英国要保持中立,并且尽量防止法国加入俄罗斯一方;如果法国帮助俄罗斯,英国就要对俄法宣战。
(二)日俄战争(www.daowen.com)
有了英国撑腰,日本就放心大胆地与俄罗斯展开了争夺。1903年7月,在日本的建议下,日俄两国就中国东北和朝鲜问题开始进行直接谈判。双方的立场都很强硬:日本坚持它在朝鲜的独占特权,而有保留地承认俄罗斯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俄罗斯也坚持自己在中国东北的独占特权,同时对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地位有所保留。谈判到1904年初就陷入了僵局。随即两国开始全面军事动员,准备在战场上分出高低。1904年2月,日本首先宣布终止谈判,并与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2月8日,日本海军突袭停泊在旅顺和仁川的俄国军舰。两天后,日俄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开始后,英、美、法、德等国相继宣布中立,都没有直接介入战争。然而,它们对日俄战争的态度又各不相同。英国和美国都支持日本,它们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贷款和战略物资。日本全部战争费用的一半都是由英美两国提供的。英国支持日本的目的当然是对抗俄罗斯。美国支持日本的目的则是希望双方在战争中两败俱伤,在东北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借“门户开放”的名义进一步入侵东北各地。显然,这两个国家的所谓“中立”只是名义上的。法国尽管是俄罗斯的盟友,事实上并不满意俄罗斯在远东的扩张,更不希望俄罗斯在远东开战,因为这样势必会削弱俄罗斯从东面牵制德国的力量。1904年4月8日,英法两国已经签订协约,法国成了俄罗斯敌人(日本)的朋友(英国)的朋友。法国更不希望日俄战争继续下去,因此除了在战争刚开始时向俄罗斯提供了8亿法郎的贷款之外,之后就表现得很冷淡了。为了削弱和拆散法俄同盟,德国也是积极支持日俄战争的。德国向交战双方都提供了军事贷款和战略物资,甚至还劝说沙皇把驻在俄德边境的军队都调往远东战场。
无论这些列强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它们作为旁观者,保持所谓的“中立”也在情理之中。然而,这场战争以掠夺中国为目的,又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清政府却也宣布保守中立,并且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放弃了中国的主权。[18]这种局面无疑是当时国际关系中弱肉强食交往规则的充分证明。就是在这种毫无顾忌的国际环境下,日俄双方展开了激战。战争进行到1905年春,日本虽然在海陆战场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损失很大,后备资源已经严重枯竭;俄罗斯更是屡战屡败,国力受到重创,已经引发了国内革命。这时候不仅是日俄双方无力进行战争了,其他列强也都希望日俄停战。
深陷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的法国迫切希望俄罗斯尽快结束战争,以加强法俄同盟在欧洲的作用。此时的英国已经与法国缔结协约,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随之缓和,自然转向了支持日俄停战。德国对俄罗斯战败的结果很满意,为了避免俄罗斯的革命发展到德国,德国也赞成日俄和谈。日俄两败俱伤更是美国乐于看到的局面,在日本的请求下,美国以必须“保持满洲的门户开放,并将满洲归还中国”为条件,答应出面调停战争。美国的目的是要防止日俄独占中国东北,进而损害美国的殖民利益。
1905年8月10日,日俄双方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朴茨茅斯城开始谈判,[20]9月5日正式签署《朴茨茅斯和约》。俄罗斯在条约中承认了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利益”,并且把旅顺和大连,以及长春(宽城子)到旅顺的“南满铁路”都让给日本。日俄两国完全是在拒绝中国参加会谈,也未经中国同意的情况下对中国领土主权肆意瓜分的。更可悲的是,这种瓜分居然被张之洞一伙人在1905年12月用中日条约[21]的形式予以承认,并且又开放了16个商埠,还答应与日本合作开发鸭绿江右岸的森林,这就使日本取得了比对俄战争更多的利益,日本在远东的势力大大增强。作为同时期崛起的大国,日本的强大是隔海相望的美国不愿看到的。日俄战争后,美日矛盾开始突出起来。为了对抗美国资本插足中国东北,日俄两国又从对立转向接近,列强关系很快发生了重新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