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3月,因为与新皇帝威廉二世(1888~1918年)政见不合,俾斯麦愤然辞去了担任28年的首相(1862~1890年)职务,此后德国外交就进入了所谓的“新路线”时期。“新路线”外交的最初目标是与英、意、奥等国结成巩固的外交和军事同盟,从而在欧洲大陆树立起压倒俄法集团的优势。“新路线”外交执行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不再延长与俄罗斯的《再保险条约》,以摆脱俄罗斯的束缚,避免因为俄罗斯而与三国同盟的盟友发生冲突。3月28日,德国正式通知俄罗斯政府,尽管两国关系依然友好,德国不准备再延长即将到期的《再保险条约》。俄罗斯方面极力挽回,甚至提出可以取消原来条约中关于德国要承认俄罗斯在巴尔干的权利的承诺,最终还是遭到了德国拒绝。《再保险条约》的废除使俄罗斯认识到俾斯麦下台后的德国政策已经发生变化,俄罗斯需要寻找新的朋友了。这可以说是直接把俄罗斯推向法国的第一步。
在摆脱了与俄罗斯的条约束缚后,德国就想把英国拉入三国同盟,多次要求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扩张愿望,扩大在《地中海协定》中的义务,但是都被英国拒绝了。英国明白自己的地位已经随着俄德关系的恶化而大大提高,它当然不想替德国抵挡法俄结盟的风险。德国看到无法让英国承担更多义务,只得转而加强德奥意三国同盟。为确保意大利留在三国同盟内,德国承诺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扩张,并且在1891年5月提前续订了三国同盟条约。英国尽管拒绝了意大利拉拢它一起反法的要求,但是为表示对三国同盟的友好,英国军舰访问了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港口。
三国同盟的续约及英国的示好促使俄法两国最终走上结盟的道路。为避免孤立地面对一个敌对性大国集团,俄法两国于1891年8月通过互换函件的方式缔结了政治协定。俄罗斯外交大臣吉尔斯首先给法国外交部长里博写信,提出:①两国将对任何具有威胁普遍和平性质的问题进行磋商;②如果和平真正遭到威胁,特别是两国中有一国面临被侵略的危险时,两国将就必须采取共同措施达成谅解。法国外交部长很快回信表示同意,并且提议两国应就可能采取的措施尽快举行谈判,缔结军事协定。随后,法国舰队访问俄罗斯军港喀朗施塔得,沙皇甚至登上法国军舰并在《马赛进行曲》的鼓乐声中脱帽致敬。俄法两国表现出普法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亲善。[7]
1892年8月18日,两国经过谈判正式签署《法俄军事协定》,明确规定:第一,如果德国或其支持下的意大利进攻法国,俄罗斯要动用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其支持下的奥匈帝国进攻俄罗斯,法国也要履行同样的义务。第二,如果三国同盟或者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动员了军队,法俄两国应当立即动员全部的军队并且将其调到尽可能靠近边界的地方,对三国同盟形成东西夹击之势。第三,两国的总参谋部要保持经常性合作,互通情报。第四,两国都不能单独媾和,并且《法俄军事协定》的有效期要与三国同盟相同。(www.daowen.com)
事实上,法俄军事协定签署后并没有立刻批准生效。俄罗斯外交大臣吉尔斯反对沙皇缔结这样一个反德协定,认为俄罗斯不能给法国挑起对德冲突的行动自由,在法国答应支持俄罗斯反对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之前,帮助法国摧毁德国是一个错误。然而,德国外交“新路线”的系列举动促使沙皇下定了决心。1893年7月,德国重新通过加强陆军实力的军事法案,并且对俄罗斯展开激烈的关税战。作为回应,同年10月俄罗斯舰队访问法国的土伦军港,充分展示了俄罗斯的海军实力。1894年1月4日,两国最终批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正式成立。对法国来说,在经过20多年的外交孤立后,终于找到一个抗衡德国的盟友。对俄罗斯来说,它的欧洲地位也因为有了一个牵制德国的盟友而得到增强,从而能够用更多的力量在近东、中亚和远东方面进行扩张。
法俄同盟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俾斯麦体系一统欧洲的时代彻底结束,俾斯麦一直努力避免的敌对性联合终于成为事实。[8]欧洲国际关系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国重新组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不断续订三国同盟的过程中,逐渐结成同盟国军事集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方。随着德国外交由欧洲大陆向海外发展的变化,英国与德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英国最终放弃了19世纪后期推行的所谓“光辉孤立”外交政策,转而寻找结盟伙伴,对抗德国的挑战。在欧洲大陆,英国能够利用的强国就是俾斯麦体系旨在遏制的法国和俄罗斯。20世纪初,英、法、俄三国结成了协约国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危险也就慢慢临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