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恶化的中俄关系与奥匈帝国的阻碍

恶化的中俄关系与奥匈帝国的阻碍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不合外交礼节的行为充分反映了当时两国关系的恶化程度。奥匈帝国却极力反对俄罗斯重回三皇合作,奥匈帝国希望建立德奥英三国同盟,以便长期阻止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势力增长。

恶化的中俄关系与奥匈帝国的阻碍

(一)从德奥同盟到三皇同盟

柏林会议后,俄德关系严重恶化。俄罗斯首相戈尔恰科夫认为,柏林会议是把俄罗斯对土战争的胜利果实白给了英奥两国,而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就是俾斯麦,是俾斯麦背叛了俄国的信任,在所谓的仲裁中偏袒英奥,柏林会议其实是“在俾斯麦领导下的一次欧洲反俄大联合”。沙皇政府为了安抚国内政局,推卸外交失败的责任,也大肆发泄对俾斯麦的不满,谴责“三皇联盟”由于德奥两国出卖俄罗斯的利益,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面对这种谴责,俾斯麦当然不能容忍。他认为年迈的戈尔恰科夫已经是两国关系的障碍,并且很可能与仇视德奥两国的泛斯拉夫主义者合流,严重威胁德国联合俄奥、孤立法国的欧洲政策。于是,俾斯麦也在报纸上对戈尔恰科夫展开猛烈地还击,希望扳倒这位俄罗斯首相,后来甚至派德国驻俄罗斯的军事代表直接面见沙皇,威胁说如果戈尔恰科夫不下台,两国关系就不可能好转。这种不合外交礼节的行为充分反映了当时两国关系的恶化程度。

在两国首相互相攻击的同时,德国还抬高了从俄罗斯进口商品关税,对俄罗斯经济造成很大打击。1879年2月,德国取消了普奥战争结束时《布拉格条约》关于由公民投票决定北石勒苏益格的最终归属问题的规定,这个举动被俄罗斯认为是俾斯麦已经被奥匈帝国收买。没过多久,俾斯麦又在落实《柏林条约》中明确支持英奥两国。这次终于激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甚至拒绝参加舅舅也就是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金婚庆典,并且还写了一封信抱怨德国忘恩负义,这里的“恩”当然是指俄罗斯在普法战争中对德国的支持,亚历山大二世指责俾斯麦用个人感情取代国家利益,强调这种危险举动会给两国关系带来灾难性后果。

威廉一世本人并不赞成俾斯麦的做法,他对自己的外甥和俄罗斯感到很内疚,非常真诚地希望维持两国的传统友谊。但是,俾斯麦已经坚定决心要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防范德国可能对欧洲局势失去控制的危险。俾斯麦认为,在俄德关系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和三皇联盟事实上已经瓦解的情况下,与奥匈帝国结盟是维护德国安全和地位的最好选择。首先,结盟能够加强德国在对俄罗斯关系中的地位,是迫使沙皇在极端孤立的形势下罢免戈尔恰科夫,回到三皇合作轨道上来的有力武器。其次,如果俄罗斯真的倒向法国阵营,德奥结盟可以作为抗衡,德国不至于陷入孤立。再次,德强奥弱的局面有利于德国控制奥匈帝国,防止过分扩张的奥匈帝国把德国拖入与俄罗斯的武装对抗。

就在俾斯麦的计划刚刚成型时,奥匈帝国又传出外交大臣安德拉希即将卸任的消息,为了防止奥匈帝国的政策出现变化,俾斯麦加紧了结盟的步伐。一方面,俾斯麦与安德拉希取得联系,得到了他在卸任之前一定促成结盟的承诺。另一方面,俾斯麦又联合德国政治高层人物一致向威廉一世施加压力,甚至以内阁总辞职相威胁,导致威廉一世无路可退,最后只能答应俾斯麦的计划。

1879年10月7日,德奥两国终于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俾斯麦构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结盟体系计划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俾斯麦其实是想建立一个同时针对俄法两国的普遍性防卫同盟的,但是由于奥匈帝国的坚持,这个德奥同盟只针对了俄罗斯可能的侵略。奥匈帝国通过这个同盟改善了在欧洲相对脆弱的大国地位。对德国来说,虽然没有让奥匈帝国承担起在德法战争中的援助义务,但是如果法俄联合进攻德国,奥匈帝国就有义务作为盟友援助德国,这样德国也避免了孤军作战的危险,而且消除了奥匈帝国可能会倒向法国阵营的担忧。

在俾斯麦看来,德奥同盟的好处还不止这些,俾斯麦相信这个同盟使德国恢复了对俄奥关系的牵制,俄罗斯要发动侵略必将遭到德奥的联合抵制,奥匈帝国要挑衅俄罗斯也不得不顾及德国是否给予支持。有了这种牵制力量,俾斯麦认为就无需担心俄罗斯不会回到三皇合作的轨道上来。

1880年初,俄罗斯方面果然转变了态度。82岁高龄的戈尔恰科夫不再对外交政策有实际影响,主持外交工作的是副外交大臣吉尔斯和陆军大臣米柳亭,他们认为俄罗斯必须争取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来改善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和发展军事力量。为了避免陷入孤立,沙皇政府决定与德奥合作,以保障俄罗斯的近东利益:防止奥匈帝国仰仗德国的同盟关系和英国的支持在巴尔干进一步扩张,也为俄罗斯组建黑海舰队赢得时间,抵制英国军舰向黑海进驻的可能性。基于这种考虑,俄罗斯开始主动向德国靠拢。

俾斯麦当然对俄罗斯的变化表示欢迎。奥匈帝国却极力反对俄罗斯重回三皇合作,奥匈帝国希望建立德奥英三国同盟,以便长期阻止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势力增长。直到1880年4月英国自由党内阁上台,奥匈帝国的幻想才被打破。英国自由党不仅放弃了联奥反俄的政策,而且在强迫土耳其履行《柏林条约》上开始与俄罗斯接近。(www.daowen.com)

局势的发展终于又把三个君主国捆在一起。为了打消奥匈帝国的顾虑,俾斯麦特别向其保证,在三皇同盟成立后,德奥同盟仍然有效。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和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签订《三皇同盟条约》。条约的内容一直保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得以公之于世。其中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缔约国之间承诺了相互保障安全的中立义务。就是说,在德法交战时,俄奥两国要保持中立;在俄英交战时,德奥要保持中立;在奥匈帝国与意大利交战时,俄罗斯和德国也要保持中立。这种规定反映了当时欧洲列强之间复杂的敌对和牵制关系。二是,缔约国秘密修改了《柏林条约》有关规定,俄罗斯获准合并除马其顿以外的保加利亚地区,奥匈帝国获准吞并波黑两省,德国则通过这种划分重新恢复了对俄奥关系的某种控制。俾斯麦终于实现了构建欧洲结盟体系的关键一步,通过欧陆三大帝国的重新联合,欧洲五强中的两个都团结在德国周围,从而保证了德国在欧洲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当然,三皇同盟事实上并没有俾斯麦设想得这么牢固,成员之间的深刻分歧和彼此怀疑并没有消除。特别是德奥两国其实都对俄罗斯有着严重的不信任。俾斯麦不能保证实力恢复后的俄罗斯不会倒向法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在巴尔干的根本利益冲突更是俾斯麦体系一个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三皇同盟条约》刚刚签署10天后,奥匈帝国就与塞尔维亚订立了盟约,双方承诺在一方受到进攻时,另一方保持友好的中立。奥匈帝国允许塞尔维亚向南扩张边界,塞尔维亚承诺保证本国和波黑地区不出现反奥力量,不容忍外国武装力量进入。奥塞同盟加强了奥匈帝国对巴尔干西部地区的控制,使俄奥两国在巴尔干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局面。俾斯麦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对这个同盟的支持,但是俄奥相互制约显然符合他的需要。不出一年的时间,德奥两国又吸收意大利建立了一个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

(二)德、奥、意三国同盟

意大利从统一的第一天开始,就存在王国政府与罗马教皇的冲突。虽然早在1871年王国政府就宣布通过法律保障教皇的地位,但是教皇坚决不放弃世俗权力,并且把自己变成了“梵蒂冈之囚”,与意大利政府对抗。罗马教皇问题成为意大利社会的一个严重不稳定因素。国内的反天主教共和势力要求政府取消对教皇地位的保障法,欧洲天主教世界又谴责意大利对罗马教皇的大不敬。意大利政府长期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双重压力。1881年7月12日夜,罗马教廷为已故教皇庇护九世转移灵柩举行宗教仪式,引发了意大利国内反天主教共和势力的大动乱。教皇要逃离罗马的说法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意大利政府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国内的共和势力有可能发动政变,欧洲天主教世界也可能以教皇出走为借口直接干涉。

面对这种严重孤立和内忧外患的困境,意大利深深体会到了“君主主义原则”的重要价值,于是决定寻求中欧大国的支持与结盟。一开始,德奥两国对意大利的结盟要求置之不理,特别是奥匈帝国一向支持罗马教皇,对意大利政府并不友好。然而,随着当时法国国内共和派势力逐渐膨胀,俾斯麦担心意大利会倒向法国一边。紧接着,1881年底,被奥匈帝国占领的波斯尼亚省又发生了反奥起义,并且得到俄罗斯泛斯拉夫主义者的舆论支持。俾斯麦明显感觉到“三皇同盟”并没有带来绝对可靠的安全保证,随即接受了意大利的结盟请求。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为期五年的结盟条约,这是一个针对法国和俄罗斯的同盟。条约明确规定:意大利在遭到法国“无端进攻”时,德奥应提供全力援助;德国在遭到法国“无端进攻”时,意大利也要履行同样的义务。鉴于德奥与俄罗斯也是正式盟友,条约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与俄罗斯可能发生战争的情况,却也有隐晦的条款:缔约国如果遭到一个非缔约国威胁或者与之发生战争时,其他缔约国要保持善意的中立;缔约国如果遭到两个以上的非缔约国进攻时,所有缔约国都要协同作战。这一条就是针对俄罗斯可能与法国结盟的情况。

三国同盟的建立满足了各方的需要。对德国来说,虽然俾斯麦对意大利的军事实力根本不抱任何幻想,但是他成功剥夺了法国可能结交的又一个盟友,并且增强了对付俄罗斯可能背叛时的能力。对奥匈帝国而言,三国同盟不仅从政府层面冻结了意大利的领土收复主义要求,而且解除了在同俄罗斯发生冲突时的后顾之忧。对意大利来说,终于摆脱了危险的孤立,消除了中欧大国为罗马教皇问题干涉意大利的可能性。

这种皆大欢喜的局面进一步鼓舞了俾斯麦,不出一年的时间,他又把罗马尼亚纳入了自己的所谓“和平同盟”体系。罗马尼亚就是1859年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的多瑙河两公国。从地理位置上看,罗马尼亚非常缺乏安全感。由于多瑙河问题的争端,罗马尼亚与奥匈帝国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柏林会议后,俄罗斯割走了比萨拉比亚的南部,作为比萨拉比亚的邻国,罗马尼亚很是不满。1883年俄罗斯又与保加利亚公国关系僵化,罗马尼亚更担心俄罗斯会借机再次入侵巴尔干。于是在俾斯麦的协调下,罗马尼亚决定与奥匈帝国和解,找一个安全的靠山。1883年10月30日,两国签订《奥罗条约》。奥匈帝国承诺在罗马尼亚遭到“无端侵犯”时提供及时的援助;如果奥匈帝国各邦与罗马尼亚的相邻地区遭到无端侵犯,罗马尼亚也履行同样的援助义务。《奥罗条约》为期五年,德国在签约的当天宣布加入进来,形成了又一个针对俄罗斯的三国同盟,罗马尼亚也因此被划入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

至此,俾斯麦终于成功构建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结盟体系,欧洲国际政治也进入了被“俾斯麦体系”支配的时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俾斯麦在外交上越来越倚重德奥同盟,针对和敌视俄罗斯,结果真的把俄罗斯推进了法国的阵营。法俄结盟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并且最终导致欧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集团。德奥与意大利组建的三国同盟,虽然名义上是防御性的,但是同盟针对的所谓“遭到无端进攻”的危险其实并没有严格界定,后来就成了缔约国用来进行战争威胁和侵略的借口,最终发展成侵略性军事同盟,把欧洲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