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6月13日到7月13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欧洲大国在柏林举行会议,讨论解决近东危机和《圣斯蒂法诺条约》引起的有关问题。柏林会议被认为在19世纪的国际关系史上与1815年维也纳会议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只不过,柏林会议是欧洲列强为避免一场全面战争而召开的欧洲大会,而维也纳会议是一场全面战争结束后召开的处理战争结果的欧洲大会。[3]
各国参加柏林会议代表团的阵容也反映了它们对于这场近东危机的重视程度。作为东道国德国的首席代表,俾斯麦担任了柏林会议的大会主席。本来俾斯麦想把会议主席的职务让给法国代表担任,一方面是为了向外界表明德法关系已经有所改善,不想让法国在欧洲大国面前提起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俾斯麦对柏林会议的成功不抱太大希望,也不想背负会议破裂的骂名。但是由于英、俄、奥三个利益直接相关者的坚持,俾斯麦最终还是没能推脱这份责任。俾斯麦在柏林会议中起到了实际的领导作用,他主持会议的目的是希望在修改《圣斯蒂法诺条约》的问题上尽量照顾俄奥两个盟国的要求,极力维护“三皇联盟”的友谊,并且促使有关大国迅速达成一项全面的妥协。
英国派出了首相和外交大臣一起参加会议,这在欧洲外交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种外交规格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修改《圣斯蒂法诺条约》上的坚定决心。74岁的英国首相迪斯累里在会议上表现得非常强硬,甚至连会议发言都是用英文,而不是当时国际惯例通用的法语。与英国针锋相对的俄罗斯当然也不示弱,俄罗斯派出了以首相戈尔恰科夫为首的代表团。戈尔恰科夫自1856年以来一直主管俄罗斯的外交,正是他领导俄罗斯走出了克里米亚战争的阴影,很艰难地在欧洲恢复了政治影响。已经80岁高龄的戈尔恰科夫正打算在柏林会议上为俄罗斯赢得体面的和平,同时也对自己的外交生涯做一个精彩的总结,所以由他领导的俄罗斯代表团同样格外强硬。
与英俄两国代表团的鲜明风格不同,奥匈帝国的代表团由外交大臣朱利叶斯·安德拉希带领。因为奥匈帝国没能像英俄那样与土耳其事先达成什么协议,不具备要价的资本,它只想获得占领波黑两省的利益。所以奥匈帝国代表团在柏林会议上表现得非常谨慎。另外还有两个参加柏林会议的欧洲大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两国派出了以外交部长为首的代表团。他们都坚持自从危机发生以来的比较中立的态度,只在会议上发挥了调解作用。
除了这些欧洲大国以外,土耳其也是柏林会议的正式代表。不过土耳其已经是欧洲大国宰割的对象,本来是俄罗斯一家侵犯,现在成了英、俄、奥三家瓜分。每一次近东危机,其实都是对奥斯曼帝国的肢解。至于其他一些自愿派代表来柏林的巴尔干小国,则都被大会拒之门外,像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这些国家的命运虽然也是柏林会议讨论的内容之一,它们却连旁听决议的资格都没有得到。土耳其和巴尔干小国的遭遇充分证明了欧洲强权政治时代弱肉强食的国际交往规则,弱国的生存权和话语权完全被强国把持。
柏林会议首先讨论的就是《圣斯蒂法诺条约》想要建立“大保加利亚”的问题。在会议召开前的《英俄协定》中,双方已经商定以巴尔干山脉作为分界线把大保加利亚分为南北两部分,但是关于这条边界的具体走向还没有确定。就这个问题的谈判实际上是在英、俄、奥三国之间进行的,其中奥匈帝国支持英国,英国又以退出会议相要挟对俄罗斯施压,所以俄罗斯很不占优势。最后在俾斯麦出面调解的情况下,终于对大保加利亚做了一分为三的决定:保加利亚公国获得藩属自治,东鲁梅利亚省获得行政自治,马其顿地区仍然由土耳其直接统治。在整个《柏林条约》的64项条款中有22项是关于大保加利亚问题的。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其他问题的谈判就相对容易多了。(www.daowen.com)
在对巴尔干小国的分割中,英国和德国扮演了调解员的角色。奥匈帝国顺利获得了波黑两省。俄罗斯获得了比萨拉比亚地区。尽管双方还有不满意的地方,由于利益相互牵制,两国也没有做太大的反抗。土耳其政府面对这种对自己属地的分割,更是敢怒不敢言,俾斯麦已经明确警告土耳其不要有所怨言,欧洲大国已经为它维护了很多领土,它应该心存感激地接受所有的协议。
关于《圣斯蒂法诺条约》的亚洲条款,主要解决的是俄罗斯想要得到的土耳其亚洲属地的问题。其中矛盾最大的是巴统问题。巴统对俄罗斯来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沟通黑海到里海的交通网,使之成为整个高加索地区的商业中心,而且是俄罗斯建设黑海军事力量和继续向南在美索不达米亚方面实行扩张的基地。[4]本来《英俄协定》已经把巴统划给了俄罗斯,但是后来这个消息被媒体透露出去,引起了英国国内的强烈反对,俄罗斯考虑到自己的海军实力不能抵挡英国舰队进入黑海,只好做出一定的让步,宣布把巴统作为自由港。
在所有这些领土纠纷都解决之后,7月13日下午,与会各国签订了《柏林条约》。除了关于黑海海峡的地位问题由于英俄两国的分歧实在太大,会议根本没有展开讨论,只是宣布维持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安排以外,柏林会议基本对《圣斯蒂法诺条约》提出的问题都做了重新安排或者确认。英、俄、奥三国在近东各自占据了一定的位置,相对实现了一种新的力量平衡。
关于柏林会议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单从避免了一场大国战争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肯定柏林会议的积极作用的。尽管无法彻底平息“东方问题”,会议毕竟成功化解了一次牵涉诸多大国的近东危机。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最终促使俾斯麦着手构建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柏林会议期间,俄奥关系已经破裂,会议结束后,俄德关系又严重恶化。普法战争后维持欧洲国际秩序的松散安排——三皇联盟终于瓦解。为了取得对欧洲局势的控制,德意志帝国很快走上了正式结盟的道路,从而开启了19世纪后期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缔结秘密同盟条约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俾斯麦体系的建立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