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政治新格局

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政治新格局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背景普法战争致使法国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争霸欧洲的优势,同时成就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崛起,至此维也纳会议建立的中欧权力格局完全瓦解。法德之间大国优势的移位和中欧权力对比的巨大变化使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形势出现了新情况。普法战争之所以能够限制在两交战大国的范围内,并且以对法国的奴役性条约宣告结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其他大国保持了中立。普法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却走上了和解的道路。

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政治新格局

(一)大背景

普法战争致使法国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争霸欧洲的优势,同时成就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崛起,至此维也纳会议建立的中欧权力格局完全瓦解。法德之间大国优势的移位和中欧权力对比的巨大变化使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形势出现了新情况。过去,由于普奥对立、邦国纷争造成力量内耗,德意志很难对外部构成威胁,只能在欧洲政治中起“缓冲”作用。而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的人力资源、军事能力和工业潜力在欧洲都占据相对优势,同时保留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因此,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新兴的德国的潜在力量和外交倾向感到不安,希望为自己谋取安全保证,以防止与德国或者其他相关国家发生冲突。

德国方面,由于1871年5月的《法兰克福和约》激起了法国人的强烈仇恨,俾斯麦很清楚与法国的另一场战争迟早难免。普法战争之所以能够限制在两交战大国的范围内,并且以对法国的奴役性条约宣告结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其他大国保持了中立。但是《法兰克福和约》造成的局面已经是中立大国所能容忍的极限。战争结束后,俾斯麦一再声明德意志帝国是满足现状的国家,一方面是为了安抚欧洲诸强,另一方面也是承认了一个现实,那就是继续在欧洲大陆进行战争扩张不仅不能给德国带来更多好处,相反会促使包括法国在内的一切敌对力量结成联盟,打破普法战后的既成格局。鉴于德国地处欧洲中心的位置,俾斯麦最担心出现被敌对同盟包围的危险,因此,他确定了德国的基本外交路线就是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1]

法国方面,普法战争后,一方面致力于国内重建,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采取了“履行条约”的政策,力求尽快恢复在欧洲强国中的平等地位。法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等措施筹集资金,于1873年提前还清了战争赔款,从而使德国军队在同年9月撤离法国,结束了被占领状态。梯也尔政府还制定《军事法案》对军队进行改革,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度,重整军备。看起来,实力正在慢慢恢复的法国完全有可能利用欧洲均势结交盟国,组成反德阵线。

(二)三皇联盟的建立

为了削弱法国的结盟能力,德国当时特别需要处理好的就是与俄罗斯和奥匈帝国的关系。因为在欧洲五强中,德国与这两个君主大国有着传统的联系,君主主义原则是它们联合的基础。而英国当时正奉行对欧洲大陆的孤立主义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光辉孤立”,所以并不是俾斯麦外交工作的重点。

俄罗斯相对来说比较好争取。普法战争中,俄罗斯保持了中立,1871年的伦敦会议上,德国也知恩图报,帮助俄罗斯取消了1856年《巴黎和约》黑海中立化条款对俄罗斯的限制。[2]现在战争刚刚结束,两国还保持着传统的王朝友谊。(www.daowen.com)

对于奥地利,普奥战争爆发后两国的君主联系已经中断。但是战争结束后,俾斯麦不顾军方的反对,坚持没有对奥地利进行苛刻的瓜分,这是俾斯麦为恢复两国关系预留的一张外交牌。1871年秋,德奥就出现了接近的形势。

不过,俾斯麦当时并不打算与任何国家缔结正式同盟,他只是想利用君主纽带把俄奥两个帝国团结到自己周围,在欧洲造成一个孤立法国并且对德国有利的均势局面。然而,俄奥关系的发展很快打乱了俾斯麦的最初设想。本来,俄奥两国的关系由于在巴尔干利益冲突是长期不和的。普法战争中,俄罗斯就站在普鲁士一边,奥地利则是支持了法国。普法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却走上了和解的道路。1871年11月,匈牙利政治家朱利叶斯·安德拉希出任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安德拉希对俄国泛斯拉夫主义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活动特别敏感,他原本打算与德国和英国达成协议,共同维持近东的现状,以便对俄罗斯形成针对性的孤立。因为没有得到两国的回应,就改变了策略,希望与俄罗斯直接建立维持巴尔干领土现状的谅解,以避免俄德联盟使奥匈帝国陷入孤立。

普法战争后的俄罗斯虽然恢复了在黑海的部分利益,统一的德意志却使它失去了在普、奥和德意志各邦国之间纵横捭阖获取外交利益的资本。俄罗斯一方面不甘心让德国充当欧洲的新主人,另一方面维持两国的传统友谊又符合俄罗斯的实际利益,特别是在波兰和近东的利益。俄罗斯考虑到与其继续在巴尔干与奥匈帝国对抗,促使它加快投靠德国的步伐,倒不如谋求某种妥协以牵制德奥关系的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过分依赖德国的支持,又利于防止奥匈与英国联合,从而使俄罗斯避免在近东的争夺中陷入孤立。基于这种考虑,当1872年9月,德奥两国君主在柏林会晤时,俄罗斯沙皇也不请自来。欧洲三大君主的这次会晤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却给俄罗斯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宿敌提供了对话的机会。1873年6月,俄奥两国就在维也纳郊区的兴勃隆达成政治协定。两国缔结《兴勃隆协定》的目的,在欧洲方面是为了防备德法再次爆发战争时任何一方被拉入德国的同盟从而成为另一方的敌人,在近东方面是为了将来寻找协调和妥协的根据。

《兴勃隆协定》符合俾斯麦加强欧洲三大君主国的团结以孤立法国的设想,虽然德国在近东没有多少直接利益,但是俄奥关系变得过分亲密或者发生冲突都将危害德国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俾斯麦绝对不想在俄奥之间只选择一个做盟友,从而把另一个推向法国的阵营。所以同年10月,德国主动加入《兴勃隆协定》,一个维护欧洲秩序的松散外交联合——三皇联盟就出现在欧洲舞台上了。当然,三皇联盟并没有实现俾斯麦要孤立和对抗法国的外交目标。1875年4月到5月,德法两国一度走向战争边缘时,俄奥不是支持德国,而是坚决制止了危机的升级。

没过多久,沉寂了20年的“东方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近东局势告急。危机中,俄奥两国的外交影响甚至暂时掩盖了俾斯麦的锋芒。危机的结果导致俄奥关系破裂,俄德关系恶化,“三皇联盟”事实上已经瓦解。俾斯麦为了坚持孤立法国的外交路线,才决定构建对抗法国的正式同盟,随后就有了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