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新时代:加富尔时代

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新时代:加富尔时代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背景1852年11月,撒丁王国政府改组,42岁的卡米洛·加富尔坐上了首相的交椅,从此开始了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新时代,也称为“加富尔时代”。撒丁王国也因祸得福,搭上了统一意大利的顺风车。拿破仑三世在这项协定中许诺帮助撒丁王国反对奥地利,当然撒丁王国是做出一定让步和牺牲才换来的这个承诺,比如,同意战后组成意大利邦联,割让萨伏依等。

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新时代:加富尔时代

(一)背景

1852年11月,撒丁王国政府改组,42岁的卡米洛·加富尔坐上了首相的交椅,从此开始了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新时代,也称为“加富尔时代”。

撒丁王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欧洲大国特别英、法、西班牙的夹缝之中,非但没有灭亡反而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撒丁王国的外交传统向来是“见风使舵”,总是在关键时刻改变立场站在稳操胜券的一边,分享胜利果实。[27]能够做出这种准确判断的领导者必定是对国际形势有高深见解的人,加富尔正是这样一位领袖。

加富尔认为,1848年意大利革命的失败已经证明,意大利各邦国力量弱小而分散,仅仅依靠自己很难对抗强大的奥地利并把它赶出意大利。而且意大利的领土安排是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共同做出的,要改变现状,就必须与那些强国建立联系。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当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加富尔敏锐地判断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并决定参战。对克里米亚战争,加富尔最初的观察并不准确,他本来是设想奥地利会与俄罗斯重建神圣同盟,到时候自己就站在英法一边,这样既可以获得英法的支持又能够打击奥地利。结果形势的发展并没有按照加富尔的预计进行,奥地利选择加入英法的阵营,英法也更看重大国奥地利而不是小国撒丁,最终加富尔只能放弃原打算向英法提出的一些要求,无条件参战。加富尔的决策遭到国内的强烈反对,战争结束后的《巴黎和约》也没有给撒丁王国任何实际的补偿。

然而从长远来看,撒丁王国的参战是值得的。巴黎和会虽然没有解决意大利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已经受到列强的关注。在会议上代表整个意大利发言的是撒丁王国,这就大大提高了撒丁王国的威望,鼓舞了意大利民族主义的热情。英法两大国也对撒丁王国表示同情,对意大利的现状表示不满,这就为日后解决意大利问题做好了铺垫。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奥地利陷入空前孤立的国际形势更是为撒丁王国争取统一意大利创造了有利的外交环境

不过,克里米亚战争刚结束的一年多时间里,拿破仑三世并没有像在巴黎和会上对加富尔许诺的那样,“为意大利做点什么”。直到1858年1月14日,一次意外事件使撒丁王国看到了曙光。这天晚上,拿破仑三世夫妇在前往巴黎歌剧院的途中遭到以奥尔西尼为首的四名意大利人行刺,刺杀虽然没有得手,但是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加富尔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上帝保佑,但愿刺客不是意大利人!”然而事与愿违,法国舆论很快向撒丁王国狂轰滥炸,攻击撒丁王国是“刺客的老巢”。法国政府也强烈谴责撒丁王国包庇政治流亡者。面对这种严峻的考验,撒丁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决定主动向法国表明立场,于是派出一名特使求见拿破仑三世,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法国的一贯忠诚,另一方面也不卑不亢地表示,撒丁王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被强权吓倒过。没想到拿破仑三世不仅没有怒斩来自刺客国的使者,反而很亲切地表示对撒丁国王的勇敢十分欣赏,并且保证将来在对奥地利开战时,法国一定站在撒丁王国一边。

拿破仑三世这种反常的举动该如何解释?通过刺杀者奥尔西尼写给拿破仑三世的信就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了。奥尔西尼在被处决之前,曾经给拿破仑三世写了两封感人至深的信。他在信中先是恳求拿破仑三世解救意大利,并且表示“2500万意大利人将永远为您祝福”,然后又威胁说“意大利一日不统一,则欧洲的安宁以及陛下的性命也一日得不到保障。”拿破仑三世对奥尔西尼的信不仅不反感,反而授意巴黎和都灵的官方报纸全文登载了这两封信。[28]原因就在于它们恰好为拿破仑三世发动对外战争、推翻维也纳体系提供了契机。

意大利的现状也是维也纳会议安排的,目的就是维持中欧的均势,遏制法国的扩张,拿破仑三世的宏图大志正是要打破这种局面。克里米亚战争虽然为法兰西第二帝国赢得了声望,但是并没有获得实际利益。拿破仑三世迫切需要借口发动一场新的战争。现在应意大利人民的恳求出兵,既可以打着正义之师的旗号挫败奥地利,又可以趁机把撒丁王国和其他意大利邦国变成自己的卫星国,还可以顺便攫取一些领土,满足拿破仑三世重建欧洲霸权的梦想。这时的法国国内正面临着第二帝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经济萧条,一场对外战争刚好可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稳定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从国际环境来看,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法俄关系非常密切,拿破仑三世确信这时候发动战争,法国在外交上也不至于陷入孤立。

凡此种种考虑,“奥尔西尼事件”的发生真是太及时了!拿破仑三世当然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撒丁王国也因祸得福,搭上了统一意大利的顺风车。当然,统一进程并不顺利。

(二)进程

1.《普隆比埃协定》与法、撒、奥战争

1858年7月,拿破仑三世到普隆比埃避暑,早就得到消息的加富尔随即赶来,两人举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秘密会谈。拿破仑三世开门见山地告诉加富尔,他将在一场反对奥地利的战争中尽可能地支持撒丁王国。加富尔听后心花怒放。紧接着,两人就详细策划了发动战争的借口、国际压力和战后格局等问题。

普隆比埃会谈是历史上最典型的一次秘密外交,只有口头承诺没有书面记录,所以也被称为“君子协定”。在撒丁王国,知道这个协定的只有国王伊曼纽尔二世和加富尔的几个密友,在法国,甚至连外交大臣都被蒙在鼓里。拿破仑三世在这项协定中许诺帮助撒丁王国反对奥地利,当然撒丁王国是做出一定让步和牺牲才换来的这个承诺,比如,同意战后组成意大利邦联,割让萨伏依等。但是《普隆比埃协定》是加富尔外交的一大胜利,加富尔深知,驱逐奥地利人是统一意大利的先决条件,如果成功,撒丁的所得远大于所失。而且这是一次小国与大国做成的交易,是弱国外交的一件杰作,因此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普隆比埃会谈后,撒丁王国就积极准备战争了。法国也开始为战争寻找国际支持。然而,拿破仑三世最有把握的盟友俄罗斯并没有答应参战。英国和普鲁士则极力阻止战争的爆发。1859年4月,拿破仑三世出于推卸战争责任的考虑,突然宣布接受英国提出的调停方案,准备法、奥、撒三国全面裁军。得知消息的加富尔痛不欲生,险些自杀。这时候,奥地利国内主战派的错误举动反而促成了加富尔的计划。

奥地利认为,顽固不化的撒丁王国已经陷入孤立,拿破仑三世也在退缩,英国和普鲁士都是支持自己的,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教训一下小国撒丁。于是就在1859年4月19日,奥地利向都灵发出最后通牒,强迫其裁减军队,解散志愿军,终止反奥运动。英国辛苦争取来的和平调解就这样被奥地利一脚踢飞了,撒丁王国也因此获得了战争的理由。4月24日,撒丁王国断然拒绝奥地利的最后通牒。4月28日,双方宣布开战。这就是1859年法、撒、奥战争,或称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29]

战争的形势本来对撒丁王国十分有利,还未开战以前,奥地利就在外交上被打败,英、普、俄三国都对战争采取了中立立场。开战以后,奥地利又节节败退,很多意大利邦国也爆发革命,宣布要追随撒丁王国建立统一的意大利。然而就在这种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拿破仑三世突然撇开撒丁王国,与奥地利单独媾和,结束了战争。1859年7月11日,法奥两国签订《维拉法朗卡预备和约》。条约规定:意大利各邦组成邦联,由罗马教皇任名誉主席;奥地利仍然保留威尼斯,但是把伦巴第交给法国处置。

拿破仑三世之所以突然背叛撒丁王国,而与奥地利媾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当时意大利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和各邦积极与撒丁王国合并的要求,使拿破仑三世感到极为不安。如果意大利的局势失控,首先可能出现的就是罗马问题,鉴于天主教在法国的强大势力,拿破仑三世当然不想因此在国内陷入困境。所以,他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以教皇为领袖的意大利邦联,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如果意大利的革命烈火进一步燃烧,一向害怕革命的俄罗斯肯定会由支持转向反对法国。第三,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普鲁士越来越意识到这是趁乱夺取德意志领土权的有利时机。如果奥地利答应让普鲁士掌握德意志邦联的军事指挥权,普鲁士将投入战争。拿破仑三世当然不希望在北意大利和莱茵河两线作战。

面对这种形势,法国选择结束战争。《维拉法朗卡预备和约》可以说是拿破仑三世外交的一大胜利。首先,它不仅消除了拿破仑可能遭遇的国内麻烦和陷入国际困境,而且避免了在法国侧翼可能出现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次,它不仅打翻了俄罗斯和普鲁士可能趁火打劫的如意算盘,而且使英国扶持意大利巩固欧洲均势的计划落空。再次,奥地利保住了北意大利的领地,也保住了在德意志的原有地位,所以割地也毫无怨言。最后,撒丁王国虽然对拿破仑三世恨之入骨,但是统一大业没有完成,还不得不继续对法国陪着笑脸。加富尔不堪其辱,愤然辞职。撒丁王国只好另派代表到瑞士与法奥谈判。11月,交战双方正式签订了《苏黎世和约》。(www.daowen.com)

2.中意大利四邦与撒丁王国的合并

《苏黎世和约》对威尼斯和伦巴底进行了处理,但是回避了中意大利的前景问题。因为这时候中意大利的四个邦国——托斯卡纳、摩德纳、帕尔马和罗曼纳已经结成军事同盟,并且为了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坚决要与撒丁王国合并。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已经率领军队推进到教皇国边境,公开扬言要征服罗马和那不勒斯。基于这种局面,拿破仑三世深知要建立意大利邦联的困难很大,在《苏黎世和约》中就暂时回避了中意大利的问题。但是,拿破仑三世也向撒丁王国发出威胁,绝不允许它接受四邦国的合并请求。奥地利甚至向撒丁王国发出了战争恐吓。英国虽然出于遏制法国的目的赞成中意大利与撒丁王国合并,但是还不想过早出面干预。

在这种孤立无援的局势下,加富尔应撒丁人民的强烈请求而再次组阁。这一次,加富尔改变了外交策略,决定利用英国迫使拿破仑三世让步。拿破仑三世也不想让这种僵持局面继续下去,就以得到萨伏依和尼斯作为补偿条件,同意撒丁王国兼并中意大利。英国当然不能接受维也纳会议后的法国扩张任何领土,更何况向南推进边界很明显是拿破仑三世重建帝国计划的一部分。于是,在英国的默许和撒丁王国的积极支持下,中意大利四邦在1860年3月中旬以公民投票的形式,正式与撒丁王国合并。

对于这个既成事实,拿破仑三世也只好孤注一掷,用武力威胁的方式迫使撒丁王国接受了割让萨伏依和尼斯的要求。3月24日,双方签订《都灵条约》,终结了拿破仑三世与加富尔之间的这场外交角逐,斗争的结果似乎是不分伯仲的:加富尔得到了中意大利,拿破仑三世得到了萨伏依和尼斯;加富尔没能保证撒丁王国的领土完整,拿破仑三世也没能阻止法国的侧翼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

如果从这场斗争的过程来看,法国无疑是巧取豪夺的胜利者。但是,《都灵条约》作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光辉顶点,也是它走向衰败的开端。拿破仑三世在《维拉法朗卡预备和约》中的表现已经使欧洲强国感到不寒而栗,《都灵条约》更加暴露了他的野心。英国最不能容忍法国的扩张行为,随即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开始与法国作对;俄罗斯为了获得在近东的行动自由,开始疏远法国而接近普鲁士;奥地利因为法国在意大利问题上的态度而耿耿于怀;撒丁王国更是怨声载道。[30]十年后,拿破仑三世终于在普法战争中尝到了“失道寡助”的恶果。

3.加里波第远征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

加里波第是意大利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在1859年的对奥战争中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但是战争的结果,特别是《都灵条约》的签订使加里波第对撒丁王国极为失望。1860年5月,他率领1000多人的“红衫军”踏上了远征两西西里王国(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城)的航程,志在一举完成意大利统一大业。加里波第的远征实际上是在完成撒丁王国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加富尔私下给了他很多援助,但是撒丁王国并不敢公开支持加里波第。一方面是因为不太相信只有1000多人的“红衫军”能够打败占绝对优势的两西西里王国正规军;另一方面是因为欧洲外交界几乎一致反对加里波第的南征。俄、普、奥、法都对“红衫军”极为仇视,对撒丁王国没有阻止加里波第的行为严加指责。就连同情意大利统一事业的英国也怀疑撒丁王国为了兼并南意大利,可能会把热那亚或者撒丁岛割让给法国,这样就会直接威胁到英国在地中海属地的安全。

就在加富尔被欧洲强国的谴责重重包围时,加里波第的“红衫军”长驱直入,5月底就占领了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接下来准备越过墨西拿海峡,直抵那不勒斯城。惊慌失措的两西西里国王弗朗西斯二世只好向法国求救。法国本想和英国一起阻止加里波第,加富尔的外交攻势最终使英国打消了关于撒丁王国可能会割让领土给法国的顾虑。英国不仅同情意大利的统一事业,而且对拿破仑三世的外交非常不信任。1860年7月,英国政府明确表示不会干涉意大利内部事务,也反对法国单方面予以干涉。不愿与英国恶化关系的拿破仑三世只好放弃干涉的企图。9月初,加里波第顺利进入那不勒斯城,基本控制了两西西里王国的局势。国王弗朗西斯二世被迫逃往加埃塔。

加里波第并不满足于攻占那不勒斯,他的目标是一举统一意大利,下一阶段的任务自然就是罗马和威尼斯,这就引起了欧洲强国的不安。为了控制事态的发展,避免外来干涉,同时也为了夺取胜利果实,加富尔决定先攻占罗马城外的教皇国领地,然后直取那不勒斯,消除加里波第可能引起的麻烦。为取得法国的谅解,加富尔还专门派特使拜见拿破仑三世,说明撒丁王国南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整个意大利投入革命的怀抱,并且保证不会让罗马和威尼斯受到攻击。拿破仑三世对这个解释非常满意。9月初,撒丁军队就顺利越过了教皇国的边界,10月初挺进那不勒斯城。加里波第无意同室操戈,撒丁军队也就没有遇到抵抗。

随着撒丁王国军事行动的扩大,欧洲强国的反对声越来越高。俄罗斯指责都灵在支持革命;普鲁士抨击撒丁王国是赤裸裸的干涉;西班牙声称欧洲不会接受一个在公民投票基础上建立的新王国,奥地利更是积极拉拢俄罗斯和普鲁士联合阻止意大利统一。这时候,原来一直不表态的英国政府突然站出来为撒丁王国的行动强烈辩护。英国认识到,统一的意大利可以成为遏制法国的额外力量,俄、普、奥如果恢复神圣同盟才是对英国不利的结局,所以及时站出来支持撒丁王国非常必要。

有了英国的鼎力支持,再加上加里波第本来就对撒丁王国十分忠顺,他很快主动签发命令,把一切权力全部让给了撒丁国王。1860年11月8日,加里波第亲自陪同撒丁国王进入那不勒斯城,撒丁王国从此拥有了对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的主权。第二天,加里波第谢绝国王的所有封赏,一个人悄然返回了自己的故乡卡普雷拉岛。撒丁军队进入南意大利后,迅速包围了加埃塔,弗朗西斯二世仓皇出逃。1861年3月27日,第一次全意大利议会在都灵召开,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然而,意大利的统一事业还没有最终完成,因为还有威尼斯和罗马没有收复。

4.威尼斯和罗马的收复

关于威尼斯问题,加富尔认为可以耐心等待。因为当时的意大利王国根本不是奥地利的对手,在没有获得国际支持以前,不能贸然挑起争端。为了创造机会,加富尔一方面努力维持与英法的友好,另一方面极力靠拢普鲁士,并且与匈牙利保持接触,希望奥地利后院起火,意大利就可以趁机收回威尼斯。

对于罗马问题,加富尔则认为不能坐等。罗马的历史声望和国际地位在意大利人民心中是无可替代的,只有把罗马作为首都才能聚拢人心,缓解半岛上各地区之间的矛盾,所以加富尔首先着手解决的就是罗马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更加复杂。罗马教皇在欧洲天主教国家拥有巨大的影响,处理不当就会招来这些国家的敌视甚至干涉。而且法国军队驻守罗马城,意大利的实力根本不及法国,不可能指望武力征服。于是加富尔开始走和平路线,先是找教皇直接谈判,要求他放弃世俗权力。被教皇拒绝后,加富尔又与拿破仑三世协商,促使法军撤出罗马。1861年5月,拿破仑三世已经答应签署撤军条约,然后承认意大利王国。眼看就要把意大利带进新时代的加富尔这时却不幸因多年积劳成疾于6月6日病逝。拿破仑三世出尔反尔,只承认了意大利王国,拒绝了撤军的承诺。此后罗马问题陷入僵局,直到几年后,借助普鲁士的力量,意大利才先后收复了威尼斯和罗马。

1864年对丹麦战争结束后,普鲁士与奥地利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准备对奥地利的战争,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积极寻求国际支持,在争取法国的同时,也注意到意大利。1866年4月,普意两国缔结了攻守同盟条约,普鲁士承诺战后把威尼斯割让给意大利。意大利虽然在对奥地利的战争中屡屡失败,但是普鲁士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866年10月,意奥两国签订《维也纳和约》,意大利如愿得到了威尼斯及其周围地区。

1870年9月,普法战争结束了拿破仑三世的统治,意大利又在列强的默许下占领了罗马。10月,罗马通过公民投票正式与意大利合并。教皇庇护九世拒绝意大利《保障法》赋予自己的特权和年俸,毅然把教廷所在地与整个罗马城隔离开来,自称“梵蒂冈之囚”,然而这已经不能改变罗马的命运。1871年7月,意大利政府正式定都罗马,统一大业最终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