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欧洲国际关系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演变

欧洲国际关系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演变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拿破仑的胜利使欧洲各国感到不安。为了瓦解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首先通过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同盟。拿破仑把20万军队集中到莱茵河西岸的阿尔萨斯、洛林和莱茵联盟各国,严重威胁到普鲁士的安全。

欧洲国际关系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演变

这里所说的拿破仑战争是指法国军队在拿破仑领导下与七次反法同盟的战争,可以说这七次战争成就了拿破仑的辉煌,也主导了这一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1795年末,为了彻底摧毁第一次反法同盟,督政府决定首先打击英国在欧洲大陆唯一强大的同盟者奥地利。当时的决策者一致认为应该从德意志西部和西南部发起进攻,而刚刚在军中崭露头角的拿破仑[4]却提出应该先攻打意大利北部。于是从1796年春开始,法国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两个战场上同时点燃了对奥地利的战争。结果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德意志战场一直进展缓慢,而拿破仑率领的远征军很快占领了意大利北部,直逼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797年10月,奥地利被迫与法国签订和约,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瓦解。

远征意大利的胜利使拿破仑声名大震。督政府已经感到拿破仑的威胁,拿破仑本人也不甘心永远为督政府效力,只不过他认为夺取最高统治权的时机还不够成熟。1798年3月,拿破仑又接受了督政府远征英国的任命。作为远征英国的总司令,拿破仑提出应首先远征埃及以切断英国同印度的通道,从而打击英国。督政府很快批准了这一计划。同年5月,拿破仑率领3万大军登上了远征埃及的船队。法国军队首先占领了地中海的战略要地马耳他岛,7月20日又占领了埃及首都开罗。拿破仑的胜利使欧洲各国感到不安。但是此后不久,英国海军就在阿布基尔港决战中大获全胜,摧毁了法国海军。

英国在阿布基尔的胜利使反法联盟国家受到很大的鼓舞。1798年底,英国、俄罗斯、奥地利、西班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3月,双方交战。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法国就几乎丧失了督政府时期占领的全部土地。军事上的严重失败使督政府威信扫地,法国国内一片混乱。这个时候的拿破仑由于丧失海军而被困在埃及,已经与欧洲失去联系几个月了。1799年8月,拿破仑突然得知巴黎的境况。他意识到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当机立断返回巴黎。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法国从此进入了拿破仑执政时期。

为了瓦解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首先通过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同盟。接着又利用1800年英国占领受俄罗斯保护的马耳他岛,从而导致俄英关系破裂的机会与俄罗斯接近。1801年10月,俄法两国签订了和约。随后,土耳其也与法国签订和约。英国成了同盟里的孤家寡人。1802年3月,英法正式签订了结束战争的《亚眠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彻底终结。然而《亚眠和约》只是英法之间暂时的休战协定,并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亚眠和约》签订后,拿破仑一面进行国内改革,一面制定庞大殖民帝国的扩张计划。他希望在欧洲恢复法国东到莱茵河、南至阿尔卑斯山的天然疆界,在海外恢复18世纪法国丧失的殖民地,建立以法国为母国的欧罗巴(Europa)合众国。

众所周知,法国在18世纪失去的殖民地大部分是被英国夺走的,所以拿破仑的扩张计划首先就与英国发生了尖锐冲突。这种冲突促使英国不惜花费大量金钱组织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本来刚刚退出战争的奥地利等国还在犹豫不决,不想再参加反法同盟。拿破仑在欧洲的飞扬跋扈反倒帮助了英国。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此后不久,第三次反法同盟就正式成立了。这次同盟的成员只有英国、俄罗斯和奥地利三个国家,普鲁士和德意志西南部的小诸侯国都摇摆不定,没有加入同盟。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首先在欧洲大陆发起了进攻,原本设想直接打击英国的拿破仑被迫改变计划,再次把目标指向了奥地利。10月,战争在海上和陆地同时进行。法国海军在特拉法加大海战中被英国舰队全部摧毁。但是在陆地战场上,拿破仑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805年12月,在维也纳以北120公里的奥斯特利茨附近,俄奥联军战败求和。第三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1805年12月,法奥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后,奥地利又因割让大片领土而丧失了400万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6),从此结束了在德意志的优势。1806年8月,奥地利再遭重创,弗兰茨二世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844年的历史。他本人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奥地利皇帝成立奥地利帝国

随后,德意志境内的另一个强国——普鲁士不得不站到了前台,在第四次反法同盟中取代了奥地利的位置。普鲁士之所以走出来,与第三次反法同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805年12月,本来一直犹豫不决不肯加入反法同盟的普鲁士终于下定了决心,派出外交使节拿着最后通牒来到维也纳向法国宣战,等到了维也纳以后才得知俄奥联军已经战败议和的消息,普鲁士使节只得把宣战书换成了向拿破仑祝贺胜利的贺信。高傲的拿破仑对普鲁士使节一番奚落之后,与其签订了同盟条约,答应用汉诺威交换普鲁士的南部领地。然而,取得全面胜利的拿破仑根本无视这一承诺,转而又把汉诺威许给了英国作为议和的筹码。1806年7月,拿破仑还组建了所谓的“莱茵联盟”,包括巴伐利亚在内的几十个德意志邦国都先后加入其中,成了法国的同盟和附庸。这样,拿破仑的权力就深入到德意志的心脏地带,一直到普鲁士的边界。拿破仑把20万军队集中到莱茵河西岸的阿尔萨斯、洛林和莱茵联盟各国,严重威胁到普鲁士的安全。鉴于这种形势,又加上英国提供巨额战争补助金的诱惑,普鲁士很快就答应加入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年9月,第四次反法同盟正式成立,成员国包括英国、俄罗斯、普鲁士、瑞典、西班牙和萨克森。10月,普鲁士就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在10天之内撤出莱茵地区。不出所料,拿破仑不仅拒绝撤军,而且还兵分三路进攻普鲁士,很快就占领了柏林。进入柏林以后,拿破仑着手制定从经济上打击英国的计划,这就是所谓的“大陆封锁体系”。

大陆封锁体系

1806年11月,拿破仑发布“柏林敕令”,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与不列颠诸岛的任何贸易和任何关系”,逮捕居留在欧洲大陆的英国臣民,没收英国的一切商品和商船。拿破仑采用一切手段封锁全部欧洲海岸,使法英之间的斗争从军事领域扩大到经济领域。1807年1月,英国实施反封锁政策,禁止中立国与敌视英国的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并且要求中立国的船只进入英国港口接受检查和缴纳关税。针对英国的反封锁政策,1807年11月和12月,拿破仑又两次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对来自和开往英国港口、英国殖民地和英军占领国家的船只一律没收。1810年10月,拿破仑又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完成了大陆封锁的立法手段。

拿破仑宣布大陆封锁政策后,立即把军队开赴东线,准备与俄国作战。这时候早已经被俄普奥三国瓜分了的波兰也把重获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仑身上。沙皇明显感到了法国的威胁,反法的决心开始产生动摇,结果还是英国的金钱政策给了他信心。与此同时,英国也曾鼓动奥地利援助普鲁士,但是奥地利尚未恢复元气,而且它一直对没有参加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普鲁士耿耿于怀,最终拒绝了英国的诱惑。

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先发制人,把军队开进了普鲁士占领的波兰华沙地区。1807年2月和6月,法军两次打败俄军,直逼俄罗斯边境,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迫投降。1807年7月,法俄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两国以维斯瓦河[5]为边界对波兰和普鲁士进行了瓜分。根据法俄攻守同盟条约的规定,俄罗斯同意参加大陆封锁体系,也答应在英法谈判中担任调停者,如果英国拒绝,俄罗斯将向英国宣战。随后,普鲁士也与法国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被迫承认了被瓜分的领土,加入了大陆封锁体系,并且向法国赔款1.2亿法郎。第四次反法同盟由此宣告瓦解,拿破仑的实力再度膨胀。

从提尔西特回来后,拿破仑就开始考虑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提尔西特和约》签订后,除了这两个国家以外,拿破仑几乎控制了整个维斯瓦河以西的欧洲。但是如果不控制这两个国家,拿破仑很难对英国有效地实施经济封锁,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盛产羊毛,与英国纺织业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而且伊比利亚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也大大增加了封锁的难度。(www.daowen.com)

为了稳操胜券,这一次拿破仑充分利用了外交手段,先是与西班牙签订密约,以共同瓜分为条件换取西班牙同意法国借道攻打葡萄牙。1807年10月22日,法国向葡萄牙宣战,11月29日就占领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回过头来,拿破仑就开始全力对付西班牙。这时的西班牙正陷入王室纠纷,1808年3月,拿破仑一方面协助王位继承人斐迪南推翻了老国王查理四世,另一方面又趁乱占领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然后逮捕了西班牙所有王室成员,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并且任命自己的哥哥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紧接着,拿破仑以西班牙王室内乱为借口,把西班牙并入法国的势力范围,宣布葡萄牙、西班牙也加入大陆封锁体系,规定西班牙只能对法国开放市场,只能把最好的羊毛供给法国工厂,只能种植法国纺织业所需要的各种棉花,禁止与英国发生贸易关系。

拿破仑的政策直接损害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资产阶级以及农牧民的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从1808年5月起,西班牙全国各地相继爆发反法斗争,农民和手工业者用游击战重创了拿破仑的正规军。英国也趁机派出4万人的军队进入葡萄牙,在两国游击队的支持下,把法军赶出了葡萄牙,接着解放了马德里。面对这种局面,拿破仑决定亲自远征,并且向西班牙增派了15万兵力。尽管在拿破仑的指挥下,法军逐步收回了失地,但是他们付出的代价很大,西班牙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在整个西班牙战场上牵制了25万法军,相当于拖住了拿破仑的一只手。

西班牙的形势鼓舞了刚刚恢复元气的奥地利。1809年1月,奥地利与英国结成了第五次反法同盟。为了这次的复仇战争,奥地利做了充分的准备,贵族阶层也史无前例地团结。双方交战后,奥地利军队的确给了拿破仑沉重打击,但是由于得不到英国的有效支援,面对法军主力部队,在欧洲大陆上孤军奋战的奥地利最终还是败下阵来。1809年10月,法奥签订《维也纳和约》,第五次反法同盟宣告破产。《维也纳和约》使奥地利失去了1/3的领土,450万人口,1/2的军队,奥地利还被迫加入大陆封锁体系,不得与英国通商。

应该说,前五次反法同盟虽然都有英国主持,但是英国始终无法给予欧洲大陆的盟友得力的援助,法国每次都是利用这个弱点击败了反法同盟。不幸的是,在与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较量中,拿破仑错误地挑战了俄罗斯,结果就被这个欧洲大陆上的强大对手打败了。经过前五次战争,拿破仑帝国终于达到了极盛时期,放眼整个欧洲大陆,就只有俄罗斯还是法国值得认真对付的敌人了。回顾世界史,统治者无限膨胀的扩张野心是很多帝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拿破仑帝国也不例外。如果他不去征服俄罗斯,拿破仑或许可以安稳地度过他辉煌的一生。当然,这个假设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在某种意义上,拿破仑的成功正是由于他的野心和好战,所以他不可能摆脱“帝国”的命运。而且,俄罗斯也不会听任一个过分强大的法国始终威胁着自己。于是,两个强者的对决就开始了。

在战前的外交争夺中,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不利于法国的变化。事实证明,拿破仑通过武力征服建立的同盟并不可靠。普鲁士和奥地利表面答应与法国结盟,私下里却支持俄罗斯。土耳其和瑞典则是明确站在了俄罗斯一边。英国作为历次反法同盟的核心更是坚定地支持俄罗斯。这种国际形势其实已经预示了拿破仑的垮台,远征俄国的失败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

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42万大军未经宣战就渡过了涅曼河,开始入侵俄罗斯。俄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不是与法军正面决战,而是实施有计划的撤退,留给法军一座座空城。拿破仑于9月份就打进了莫斯科,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俄军主力。法军在莫斯科滞留了一个多月后,粮草已经所剩无几,马匹也死了好几万。10月份,莫斯科下了第一场雪,拿破仑实在熬不住俄罗斯的严寒,只好下令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饥饿、严寒再加上俄军的阻击,等回到涅曼河时,42万法军只剩下了2万人。

远征俄罗斯的惨败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灭亡,也鼓舞了反法国家。1813年6月,第六次反法同盟正式成立,英国、俄罗斯、普鲁士、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加入了同盟,总兵力超过了100万。一开始,奥地利没有加入这次同盟,因为害怕俄罗斯打败法国后会过分强大,而且在第五次反法同盟被打败后,奥地利为了与法国修好已经把玛莉娅·路易莎公主嫁给了拿破仑,路易莎刚刚两岁的儿子将成为拿破仑的王位继承人,所以两国关系比较特殊。奥地利想充当调停者的角色,从中取得不战而胜的成果。然而双方交战后,拿破仑根本不买账,他大骂奥地利是武装调停,浑水摸鱼,并且再次集结了40万军队,准备与反法同盟决战。于是奥地利也加入了反法同盟。

1813年10月,由俄、奥、普、瑞四国组成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军在莱比锡附近的平原上与法军决战,这一次反法同盟终于反败为胜。随着拿破仑在战场上的失败,波拿巴王朝在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瓦解。这时,在反法同盟内部就如何安排战后的法国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俄罗斯和普鲁士都想彻底推翻拿破仑,但是两国的目的又有矛盾,俄罗斯想建立附属于自己的波兰,普鲁士则想收回自己以前瓜分的波兰领土。英国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当然不希望俄罗斯过分强大。奥地利更是担心过分强大的俄罗斯会威胁自己在巴尔干的利益,也担心过分强大的普鲁士会威胁自己在德意志的利益,它想在法国建立以玛莉娅·路易莎为摄政的亲奥政权。这种错综复杂的利益考虑已经影响到对法作战的进程,于是英国提议先通过谈判商定战后欧洲的安排问题。

经过会谈,1814年3月9日,第六次反法同盟国家在法国签订了《肖蒙条约》。这个条约单从正文上看不出有什么深刻意义,它只是强调了各同盟国对法作战的义务。条约的秘密条款才真正能说明问题。秘密条款中规定:保存德意志境内各邦的独立;保障瑞士的中立地位;恢复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属地,把意大利分为几个国家;恢复波旁家族在西班牙的政权;恢复奥兰治家族在荷兰的政权;英国保留马耳他岛、毛里求斯和多巴哥岛。很明显,反法同盟国家是想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恢复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欧洲秩序。《肖蒙条约》充分反映了欧洲封建势力的强大,条约成为后来欧洲列强外交活动的基础,其基本原则在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也得到了确认。

有了《肖蒙条约》这颗定心丸,反法同盟军很快又投入战斗,并且接连取得胜利。1814年3月30日,反法联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并且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5月3日,在反法同盟的支持下,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登上王位(称路易十八,1814~1824年在位),复辟了波旁王朝。5月30日,新国王路易十八指派外交大臣塔列朗代表法国与反法同盟签订了第一次《巴黎和约》。法国放弃了1792年以后侵占的一切领土。反法同盟国家实现了在《肖蒙条约》秘密条款中的利益划分。

第一次《巴黎和约》标志着拿破仑扩张战争的失败,以及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计划的破产。早在第一次《巴黎和约》以前,反法同盟国家就希望解决欧洲大陆国家的领土问题,然后把所有关于疆界的条约纳入巴黎和约。但是由于盟国内部意见分歧十分严重,一时无法解决,所以在第一次《巴黎和约》中只就局部问题达成了一致,或者形成了框架,并没有规定细节。比如,有关波兰和德意志领土的划分以及包括禁止贩卖奴隶在内的其他一般性国际问题,与会各国就决定留待两个月后的维也纳会议上解决,希望到时候能为欧洲建立一个真正持久和平与均势的国际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