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8月,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的第二次对土战争爆发,欧洲列强都在关注“东方问题”的发展。就在这时,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于是欧洲强国关注的焦点又从“东方问题”转到法国。法国大革命是继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北美独立战争之后的一场更加深刻、更加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不仅从巴黎向法国各地蔓延,其影响也波及法国的邻国,引起了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作为法国宿敌的英国政府当然不能允许这种危险继续发展,它利用法国大革命出现的欧洲形势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欧洲国际关系从此转入了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以及英国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时期。[1]
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极大地冲击了“君主秘密外交”,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确立了“主权在民”“民族利益至上”的外交原则,反对“朕即国家”“王朝利益至上”的思想,他们主张对外政策应该服从民族利益,而不是封建君主的利益,为“王朝利益”服务的“君主秘密外交”导致频繁的王位继承战争,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1790年,制宪议会确立了“普遍和平与正义原则”作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第二年通过的特别法令明确规定“法国决不从事以征服为目的的战争,亦决不用其兵力反对任何民族的自由”。[2]1793年《法兰西宪法》又进一步提出,法国不干涉别国政治,也不允许他国干涉法国政治的“不干涉原则”。这些外交原则具有反封建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进步价值。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并没有始终坚持这些原则。在督政府时期和拿破仑执政以后,法国就抛弃这些原则,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www.daowen.com)
法国大革命初期,英国先是通过施加外交压力,促使普奥两国结成反法同盟。1792年,法国与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战争。由于贵族军官投降和王室通敌,法国尽管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但还是节节失败。这种情况引起了法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逮捕了国王路易十六,推翻君主政体,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彻底打败了普奥同盟。就在这一年3月,英国以反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正式组建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英国、荷兰、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的若干诸侯国、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和那不勒斯都参加了这个同盟。这个时期统治法国的是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由于吉伦特派对外不能有力抵抗反法同盟,对内不能控制物价的上涨和西部王党分子的叛乱,引起了国内人民的强烈不满。1793年6月,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了雅各宾派专政。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对内实行社会民主改革,对外提出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很快就在对抗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战斗中反败为胜。然而,雅各宾派的执政时间非常短,1794年7月27日,法国大资产阶级发动热月[3]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专政。1795年10月,热月党人成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督政府。为了加强资产阶级专政,督政府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对外掠夺财富、扩张领土,法国从此进入了对外扩张时期。正是法国的对外扩张战争给予拿破仑主导历史舞台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