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探索与挣扎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探索与挣扎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克星敦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也唤醒了北美人民。所以在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非常重视外交工作。这场战争以法国屈辱的战败而告终,英国成为战争中最大的赢家。博马舍对支持北美独立战争非常热心,他努力说服国王路易十六,向北美殖民地提供了大量战争物资。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探索与挣扎

(一)历史背景

1607~1733年,英国北美洲西洋沿岸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建立了13个殖民地。英国把这些殖民地作为发展本国工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禁止它们生产生活必需品和发展独立经济,也禁止殖民地之间、殖民地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但是在“七年战争”以前,英国主要是与法国争夺在北美的殖民霸权,有些限制性政策执行得并不十分严格,所以13个殖民地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到18世纪中期时,13个殖民地的居民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美利坚民族。

直至“七年战争”后,法国被赶出北美大陆,英国才开始对13个殖民地实行高压政策,加强管制和剥削。为了转移“七年战争”带来的1.4亿英镑财政亏空,[31]英国对殖民地实行掠夺性的税收政策,先后通过了《糖税法》和《印花税法》。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盘剥和控制,英国又实施《驻兵条例》,强迫殖民地供应英国驻军的一切日常开销,并且连续颁布了三个《汤森法案》以削弱和取代纽约议会。

英国的高压政策激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其中以萨缪尔·亚当斯领导的马萨诸塞人民反英斗争最为活跃。发生在1773年12月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亚当斯领导爱国青年发起的。他们把英国殖民者停泊在波士顿海湾准备销售的价值一万多英镑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事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四项惩罚性的“强制法令”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打压。

在反抗这些“强制法令”的活动中,13个殖民地要求联合的呼声日益高涨,它们纷纷建立地方会议,摆脱英国总督的控制。为了统一各地的抗英运动,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12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的《权利宣言》陈述了北美殖民地应该拥有的权利,并且表示坚决拒绝英国议会强加的一切高压法令。虽然这次会议还没有提出北美殖民地“独立”的主张,但是它促进了殖民地人民反英情绪的进一步高涨和13个殖民地的联合抗英斗争,并且使斗争形式由抵制英货运动转变为革命武装斗争。会议结束后各殖民地就开始组织民兵团,进行军事训练,为武装斗争做准备。

为防止殖民地发生武装“叛乱”,1775年4月18日,700名英军士兵受命秘密前往康科德,企图摧毁那里的军火库,逮捕殖民地的反英领袖。这个消息被美国人民艺术家保尔·里维尔得知后及时通知了列克星敦的美国民兵。19日,前往偷袭的英军遭遇了早有准备的美国民兵,结果英军士兵狼狈败退。列克星敦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也唤醒了北美人民。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为有效抗击英军,会议决定把汇集在波士顿附近的民兵改编为大陆军,并推选乔治·华盛顿(1732~1799)为大陆军总司令。6月17日,大陆军在邦克山战役中沉重地打击了英军。随着反英斗争的深入发展和英国进一步采取强硬态度,宣布“独立”逐渐提上了大陆会议的日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对美国具有历史性重大意义的《独立宣言》,这一天也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二)大陆会议的积极外交

《独立宣言》虽然表达了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新兴的美利坚联合邦要想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进行艰苦的斗争。因为当时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是绝对的英强美弱。英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北美殖民地有4000人的军队和36艘战舰,[32]不仅完全控制海洋,而且牢牢把持着纽约、哈利法克斯等战略据点。与英国相比,北美殖民地不仅经济力量十分薄弱,而且连一支经过训练的军队都没有。北美殖民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除了进行艰苦的军事斗争之外,还必须利用英国与其他强国的矛盾,争取最大限度地孤立和削弱英国,以及最大限度地获取外来援助。所以在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非常重视外交工作。早在1775年11月,大陆会议就组成了负责对外事务的“秘密通讯委员会”,并且任命阿瑟·李为“联合殖民地”驻英代表,密切关注欧洲各国对北美殖民地独立事业的态度。

1.法美结盟

在争取外援方面,大陆会议的首要目标就是法国。而法国对宣布独立的美利坚提供支持存在很多原因,既有削弱长期竞争对手英国的目的,又有加强与这个新独立国家发展贸易关系的考虑,以保障本国现实利益的实现,但与“七年战争”的结果也有很大关系。这场战争以法国屈辱的战败而告终,英国成为战争中最大的赢家。1763年英法签署了结束战争的《巴黎和约》,法国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和俄亥俄流域割让给英国,作为对其盟国西班牙把佛罗里达转让给英国的补偿,法国把路易斯安那割让给了西班牙。这场战争之后,法国在美洲的地位与战前相比黯然失色,从与英国竞争上来讲,法国实际上退出了美洲大陆。对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能否成功独立,法国并无十分把握,但这却是法国王室多年来企盼的一个机会,希望英国被殖民地的动荡搞得焦头烂额,无暇他顾,力量受到严重削弱。这是自1763年以来指导法国制定其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33]

1775年,大陆会议派驻英代表阿瑟·李与法国著名戏剧家卡隆·德·博马舍取得秘密联系。博马舍对支持北美独立战争非常热心,他努力说服国王路易十六,向北美殖民地提供了大量战争物资。1776年《独立宣言》公布后,大陆会议又任命70岁高龄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为美国驻法正式代表。独立战争开始前,富兰克林曾经以殖民地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居住过6年,在法国也有很多私人关系,他熟悉欧洲的政治和外交,也是当时欧洲人唯一知道的美国人。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会讲法语,在科学上又有不少发明创造,在欧洲的声望很高。12月23日,富兰克林向法国外交大臣维尔仁递交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外交照会,但是维尔仁只答应给美国提供秘密援助,暂时拒绝了美国的结盟要求。面对这种局面,富兰克林利用个人魅力在法国展开外交攻势。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广泛结交巴黎知识界名流,争取他们对美利坚联合邦的同情;他走上巴黎街头,向普通巴黎人介绍北美独立战争;他安步当车,衣着朴素,甚至摘掉了当时欧洲最时尚的假发,给欧洲封建王朝的中心带来了一股资产阶级联合邦的清新气息。这种做法使整个巴黎为之轰动,很快兴起了“富兰克林热”。他在巴黎刮起的外交旋风,大大提高了美利坚联合邦在法国人心中的地位。[34]

富兰克林利用法国进步人士向路易十六政府施加影响,起初效果并不明显。法国仍然只给美国提供秘密的军火和军需品援助,而拒绝结盟和直接参战。路易十六是“君权神授”的鼓吹者,法国又是一个殖民强国,他把争取民族独立的美利坚看成是“反对合法君主的叛乱者”,怀有很大敌意。而且当时的力量对比很明显是英强美弱,本身已经陷入严重危机的法国波旁王朝如果贸然参战很可能加速破产。鉴于这种考虑,路易十六坚决保持了所谓的“中立”,实际则是“坐山观虎斗”,等待报复英国的最佳时机。

直到1777年,国际形势才发生了有利于美利坚的变化。这一年10月,北美军民在纽约的萨拉托加打败英军,使法国看到了大陆军战胜英国的可能性。法国外交大臣维尔仁马上意识到,英军在萨拉托加的惨败会促使伦敦做出慷慨的让步,以谋求重新统一英帝国。如果不改变对美利坚的政策,法国将处于不利地位。事情果然如其所料,英王得知军队惨败的消息后,就派出和谈代表,提出只要美利坚联合邦承认英王的统治权,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自治权。

富兰克林正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英法两国都想把美利坚联合邦拉到自己一边的焦虑心情,不断向法国政府施加压力。1778年2月6日,富兰克林终于和维尔仁签订了《法美友好通商条约》和《同盟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给了美利坚联合邦很大的优惠。《同盟条约》签订后,法英两国于6月14日不宣而战。法国的参战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全局影响重大,也是大陆会议的外交行动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

2.争取西班牙

在获得法国的支持后,美利坚又把目标转向了西班牙。与法国一样,西班牙最初也对这些北美“叛乱者”采取敌视态度。美军在萨拉托加打败英国之后,法国曾经建议西班牙和法国一起与美利坚签订条约,承认其独立。西班牙没有盲目听从法国的指挥,它希望运用外交策略,从北美独立战争中得到具体且实在的好处,那就是以调解英法纠纷为条件,要挟英国归还直布罗陀,这样西班牙就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胜利果实。不料,英国断然拒绝了西班牙的要求。西班牙经过权衡利弊,决定站在法国一边,于1779年6月21日对英宣战。

西班牙参战的目的仅仅是想收复失地,所以它并没有承认美国的独立,其军事行动也只局限于包围直布罗陀和占领西佛罗里达的英军据点。但是,西班牙参战标志着大陆会议又成功联合了一个欧洲国家对英国作战,对独立战争产生了道义上的重大影响。而且,由于西班牙开放了新奥尔良作为走私船基地,从1776~1782年向美利坚联合邦提供了24.8万多美元的补助金和贷款[35]成为在向美利坚提供援助上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欧洲国家。西班牙的参战带来交战双方力量的变化,大大缓解了法美联盟面对的军事压力。[36]华盛顿曾在信中明确强调西班牙介入战争对扭转战局的重要性,指出:“如果西班牙人将让他们的舰队与法国联合,开始(与英国的)敌对,我的疑惧将会完全消失。”[37]事实证明,法西联合舰队在海上使英国陷入孤立,客观上帮助了美利坚的反英斗争。

3.拉拢荷兰

在英国的两个宿敌都站到美利坚一方后,荷兰也加入进来。英国建立海上霸权,打败的敌人主要就是荷兰,荷兰也一直想寻找机会报复。但是由于1688年“光荣革命”后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兼任英国国王,两个国家又建立了家族联系,并且订有同盟条约。所以在1780年美国派约翰·亚当斯出使海牙时,荷兰并没有承认美利坚,而只是允许美利坚使用其港口,并与其进行走私贸易。在中立的幌子下,荷兰与美利坚和法国进行了大量的贸易。这种贸易严重损害了英荷同盟条约,在多次警告和制止都不奏效的情况下,1780年12月20日,英国向荷兰宣战,荷兰被迫参战。此后不仅向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借款,1782年还接受约翰·亚当斯为美国驻荷全权公使,正式承认了美国的独立,随后又签订了美荷通商友好条约。

至此,大陆会议积极的外交斗争取得重了大胜利。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民族独立战争,发展成为一场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商业利益的混战。英国在对美作战的同时,还必须派出舰队和兵力到大西洋、北海、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印度洋抵御法、西、荷三国的进攻,战局急转直下。英国的作战能力被大大削弱,不仅丧失了海上优势,在陆地的军事行动也被局限在美利坚联合邦的南部。国际形势出现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更加迫切地需要得到自己友邦俄罗斯的支持。

4.主动承认《武装中立宣言》

早在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曾经许诺在英国与北美殖民地发生战争时,将援助英国。但是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并没有履行承诺。它既不接受英国的求援和结盟要求,也不参加反英活动。叶卡捷琳娜二世这时正忙于规划“南下政策”,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士兵到遥远的美洲为英国殖民者流血牺牲。直到1780年,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严重破坏了中立国的贸易,俄罗斯船只也遭到英军阻劫和破坏,叶卡捷琳娜的态度才发生转变。这一年2月,她发表了《武装中立宣言》,宣布中立国船只可以在交战国各口岸之间和交战国沿海“自由航行”等一系列在战时保护中立国商业利益的原则。这是海事法发展史上的一个著名文件,规定了现代海战法的原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武装中立宣言》的原则,俄罗斯、丹麦和瑞典又缔结了一个防务条约,规定封锁波罗的海,禁止在那里进行军事活动,宣布它们将按照这些原则,用海军保护自己的船只,并且邀请欧洲其他国家参加这个条约。很快,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主要欧洲国家都相继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

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武装中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所谓“武装中立”,实质就是参加国共同以武力对付英国舰队,打破英国在海上独霸的局面,保证它们与北美的贸易关系。“武装中立同盟”的建立使英国在外交上处于更加孤立的境地,并在相当程度上动摇了它的海上垄断地位。这无疑对英国是一个沉重打击,而对美国却极为有利,它使美国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助。

大陆会议立刻抓住这一有利形势,主动承认《武装中立宣言》,希望以此换取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承认。然而俄罗斯不愿进一步得罪英国,更不想破坏英国“合法君主”的权威,所以一直拒绝承认美国。另外,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武装中立宣言》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配合她在此前提出的由俄罗斯充当战争调解者的计划,希望借此扮演欧洲领导者的角色。随后从1779年夏到1781年夏,奥地利和俄罗斯还多次提出过调解北美独立战争的建议和方案,目的都是欺骗美国参加和谈,以牺牲美国的完全独立来满足欧洲列强的要求。1781年夏,英、法、西三国已经在原则上接受了俄奥的调解建议,如果没有这一年10月美军在约克镇战役的胜利,美利坚的独立事业可能就半途而废了。

5.与英国直接谈判

1781年10月19日,美军在约克镇俘获了英军将领和7000名士兵。军事上的胜利保证了美国在谈判桌上的主动地位。英军在约克镇投降的消息传到伦敦后,英国国内掀起了强烈的反战运动。在民众的压力下,1782年,英国下院通过停火协议。这一年4月,美、英、法、西四国代表在巴黎开始议和。谈判中,四国为各自的利益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在这场外交斗争中,美国代表表现极为出色,不仅抛开法国的阻挠和控制,实现了与英国的直接谈判,而且为新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赢得了外交史上的巨大胜利。

1783年9月3日,美英双方在凡尔赛正式签订了《巴黎和约》。《巴黎和约》对北美领土进行了分割。英国占有加拿大,西班牙拥有密西西比河以西与北纬31°以南的最大一部分地区,其余是美国的领土。美国作为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获得了国际承认,领土也由原来东海岸13个殖民地的90多万平方公里向西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版图增加了近1.5倍,远远超过了它在战场上赢得的土地。

英国之所以能给美国如此优惠的和约条款,主要原因:一是刚上台的谢尔本政府希望摆脱国内反战运动造成的困境,急于从北美战场撤回英军;二是英国迫切希望拆散美法同盟,以便在欧洲大陆继续与法国竞争。法国接受这个和约,则是为了摆脱西班牙的困扰,使西班牙放弃对直布罗陀的要求,尽快结束战争。而美国之所以能够赢得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除了与殖民地广大人民群众的英勇反抗密不可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陆会议领导的美国外交活动成功争取了法、西等国的支持,在国际上孤立了英国,削弱了英国的战斗力。但是独立以后,美国在对外关系上面临的紧迫任务却是远离欧洲复杂的纷争,巩固政权和维护美利坚民族的利益。所以早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孤立主义传统。1796年,华盛顿总统在他卸任时的告别演说中首次明确提出,美国在处理自己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时应该以“孤立主义”(Isolationism)作为指导原则,即美国不要同“旧世界”陷入任何形式的结盟关系中;美国与“旧世界”应当保持的唯一正当联系只应限于商业或贸易上的往来。从此,“孤立主义”主导美国对外政策长达一个多世纪,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38]

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北方大战七年战争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欧洲五强崛起过程反映的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变化是什么?

3.简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工作。

【注释】

[1]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自此,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1806年崩溃。

[2]波西米亚王国是古中欧国家,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独立王国,后来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地理位置相当于现在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

[3]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www.daowen.com)

[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5]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成立于公元962年,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国家,但是到1500年仍然是一个封建诸侯割据的帝国,皇帝并无实权,也从未建立过中央集权的政府。根据教皇乌尔班四世1263年颁布的《选帝谕》和皇帝查理四世1356年颁布的《金玺诏书》,神圣罗马帝国实行选侯制度。选举皇帝的权利属于7名诸侯,包括3名圣职“选帝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4名世俗“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侯爵、波西米亚国王、莱因的巴拉丁伯爵)。16世纪初德意志帝国的版图,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占有的奥地利及其附属领地以外,还包括7大选帝侯的领地以及许多封建小邦。

[6]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3页。

[7]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8][苏]叶·阿·科明斯基、雅·亚·列维茨基主编:《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上)何清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47页。

[9]荷兰在东南亚已经控制了包括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岛在内的广大富庶地区,并且夺去了葡萄牙在东方的大部分殖民地。1641年占领马六甲,1642年占领中国台湾,1648年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据点。

[10]在印度尼西亚,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把英国人赶了出去,垄断了全部的香料贸易,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无力同荷兰竞争。在波罗的海,荷兰几乎封闭了英国与波罗的海沿岸各国通商的道路,英国得不到欧洲大陆的木材、树脂和大麻,严重束缚了造船业的发展。在北美殖民地,荷兰商人到处排挤英国商人,直接威胁英国的殖民利益。甚至在英国的沿海渔场,荷兰船队也仰仗自古以来的捕鱼特权,大肆捕捞然后卖给英国人,直接破坏了英国的捕鱼业。

[1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12]松德海峡是贯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战略要地,对英国的利益至关重要。英国造船业所必需的木材和粮食都要通过松德海峡运来。英国与丹麦、瑞典、波兰、德意志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港口也有密切的商业往来。所以,英国一直非常关注哪个国家将掌握松德海峡。1654年,英国与瑞典签订了和平同盟条约,与丹麦也订立条约,从而取得了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1658年,英国又因瑞典对丹麦战争的胜利,以盟友的身份获得了自由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进一步巩固了在该地区的地位。

[13]路易十四尚未成年,在红衣主教黎塞留和马扎然执政时期(1642~1661年)法国出现的反对专制王权的运动。

[14]孔代亲王是在投石党运动失败后逃往西班牙的法国贵族,在法西战争中他率领西班牙军队攻打法国。

[1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16]萨伏依(Savoy)是位于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的历史地区,早在11世纪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完全独立并不断扩张越过了阿尔卑斯山,18世纪并入撒丁王国。

[17]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

[18]“辉格”一词源于苏格兰的盖尔语,意思是“马贼”;“托利”一词源于爱尔兰语,意思是“不法之徒”。最初这些称呼都是反对派相互之间的污蔑,后来时间久了,沿用下来就失去了原意而成为一种代称。辉格党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和新贵族的利益,托利党代表贵族地主、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

[19]古罗斯也称基辅罗斯,是9世纪~12世纪初位于东欧平原、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早期封建国家,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大民族(国家)的共同渊源。

[20]“沙皇”,即“царь”(“恺撒”的俄语发音)。早期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罗斯人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后来蒙古鞑靼人骇人听闻的统治使俄罗斯人转而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1547年,伊凡四世发表了重要讲话,要亲政并正式自称沙皇。伊凡四世打破了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改领主政体为沙皇专制政体。

[2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22]1710年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易被选定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后,沙俄曾计划通过俄汉同盟进而与英国结盟,最后彻底摧毁瑞典。

[23]利奥波德一世(1658~1705年执政)的长子约瑟夫一世于1705~1711年接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其后是利奥波德的次子查理六世执政。

[24][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110页。

[25]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原名卡尔·彼得·乌尔里希,1728~1762年)是彼得大帝的外孙,原本是德意志人,几乎不会说俄语。因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彼得一世的女儿)未婚而且无嗣,他在1744年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1761年伊丽莎白病逝后继位。1762年6月28日,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叶卡捷琳娜废黜。

[26]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62~1796年在位,原名索非亚·奥古斯塔·弗雷德里卡(Sophie Augusta Fredericka),德国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公爵的女儿。1744年被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乌尔里希(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

[27]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292页。

[28][波兰]耶日·卢克瓦斯基、赫伯特·扎瓦德斯基:《波兰史》,常程译,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114页。

[29]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5~136页。

[30]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31]黄绍湘:《美国史纲(1492~1823)》,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32]蒋孟引主编:《英国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6页。

[33]王晓德:“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成功的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3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251页。

[3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36]王晓德:“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成功的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37]Theodore J.Crackel and Philander D.Chase,eds.,The Papersof GeorgeWashington,vol.17,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8,p.254.

[38]吴征宇:《地理政治学与大战略》,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1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