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在普奥两个强国展开中欧霸权的激烈争夺之前,东欧版图上已经有另外一个强国迅速崛起了,那就是沙皇俄国。沙俄起源于古罗斯[19]国家。公元11世纪中期,统一的罗斯开始分裂,产生了很多独立的公国,莫斯科公国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很发达,农业和手工业也比较进步。凭借这些优越条件,从14世纪开始,莫斯科公国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到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不仅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而且通过兼并邻近公国的领土,最终结束了东北罗斯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1533年,伊凡四世继承王位,并且于1547年自称“沙皇”,[20]从此俄罗斯进入了沙皇俄国的时代。
早期的沙皇俄国是地处东欧平原的内陆国家,对外扩张仍然是历位沙皇的首要任务。为此,沙俄与波兰、瑞典、土耳其等国都发生过战争。从16世纪中期的立窝尼亚战争到18世纪中期的“七年战争”,可以说,沙俄的崛起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对外扩张中实现的。其中1558~1583年的立窝尼亚战争是伊凡四世发动的沙皇俄国向西扩张的第一次对外战争,战争最终以沙俄的失败宣告结束。在这次战争中,为了共同对付沙俄,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正式合并为波兰共和国。合并后的波兰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国土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300万。而且波兰位于中欧的战略要地,北邻波罗的海,南接黑海,东连沙俄,西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强大的波兰是沙俄对外扩张遭遇的第一个强敌。直到17世纪中期,随着沙俄的日益强大和波兰的逐渐衰落,沙俄才开始在与波兰的领土争夺中反败为胜。到18世纪时,沙俄不仅占据了绝对优势,还参与了对波兰的瓜分。
瑞典是沙俄对外扩张遭遇的第二个强敌。17世纪初期,瑞典通过土地改革增强了国力,成为欧洲的头等军事强国。“三十年战争”后,瑞典控制了波罗的海东部地区。面对长驱直入的俄军,瑞典主动出击,于1655年从东西两侧进攻立陶宛和波兰,同时宣布自己为立陶宛的保护者,封锁了沙俄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第二年6月,沙俄正式向瑞典宣战。一年后,波兰又趁机卷入战争。于是出现了三角战争的局面。长期的战争使三个国家都陷入了国力衰退的困难,最终选择了和谈结束战争。
土耳其可以说是沙俄对外扩张遭遇的第三个强敌。1676年,在西进波罗的海很难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沙俄把扩张的矛头转向南方的黑海。这时候南面来自土耳其的威胁也越来越突出,沙俄不得不改变原来的防御方针,投身到与土耳其争夺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战争中。然而,持续五年的战争只换来了土耳其对沙俄占领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承认,并没有实现沙俄夺取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目的。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张,17世纪后期的沙俄尽管已经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封建大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获得了很大发展,却仍然没有实现斯拉夫人世代追求的获得出海口的梦想。直到1682年彼得一世上台,才把沙俄带入了一个新的扩张时代,成功实现了沙俄的崛起。当然,这其中既有彼得一世本人的功劳,也与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密不可分。
17世纪后期,由于常年对外战争和国内封建分裂势力的发展,波兰已经走向衰落。瑞典虽然是一个波罗的海强国,但是与沙俄相比,它缺乏长期较量的物质基础,而且又与波罗的海其他国家存在尖锐矛盾。土耳其也开始走下坡路。德意志国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英国忙着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很难集中力量反对沙俄早期在波罗的海的扩张。正是这些有利形势给了彼得一世为沙俄夺取出海口的机会。他先是两次向土耳其发动征服亚速和黑海的战争,然后又为夺取波罗的海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北方大战”。这些重要战争的胜利使沙俄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进而崛起成为欧洲五强之一。
(二)北方大战
1.背景
17世纪的黑海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内湖”,亚速是沙俄进入黑海的要塞,却在土耳其的牢牢控制之中。为了打开黑海之路,1695年春,彼得一世发动了对亚速要塞的第一次远征,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这让彼得一世清楚地看到了俄国军队的落后和腐败。经过大力整顿后的俄军又于次年发动第二次远征,并且取得了胜利。1700年7月,俄土签订了《君士坦丁堡和约》,沙俄夺取了亚速要塞及其附近地区,从而奠定了向黑海扩张的根据地。
为了彻底打败土耳其,彼得一世认为沙俄必须寻找盟友,用最快的速度改善和装备军队,按照新的欧洲政治形式改组国家机器,加强沙俄的力量。于是,1697年3月,彼得一世决定派遣一个“大使团”访问欧洲,他本人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以一名普通军士的身份随团出国考察。俄国大使团用一年的时间先后访问了普鲁士、荷兰、英国和奥地利。这次访问使彼得一世认识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就是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发达的工农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受到的震动很大,从此坚定了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的决心。另外,这次访问还导致了沙俄外交上的重大转变。本来出访的目的是想联合一些欧洲国家共同对土耳其作战,以夺取黑海出海口。访问过程中,彼得一世却发现当时西欧各国的注意力正集中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反土联盟很难实现。如果选择进攻波罗的海的话,对俄国倒是一个好时机,因为当时的欧洲列强根本无暇顾及波罗的海事务,在波罗的海推行霸权政策的瑞典又遭到邻国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鉴于这种形势,彼得一世决定将对外扩张的重心由黑海转移回到波罗的海。
2.过程与结果(www.daowen.com)
波罗的海是当时沙俄到达西欧唯一最短的海上通道。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沙俄首先遇到的强大对手就是瑞典。瑞典虽然不具备与沙俄长期对抗的实力,但是它的军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陆军在战时可达15万人,海军有42艘战列舰,12艘巡航舰,另外还有900艘商船。当时军事力量还十分弱小的沙俄,单靠本身是很难战胜瑞典的。[21]而且争夺波罗的海还可能遭到英国的反对,因为英国也非常看重这个贸易通道。所以,彼得一世在确定对瑞典作战的方针后,就开始着手利用瑞典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组建“北方同盟”。
首先加入“北方同盟”的是萨克森。1697年,沙俄支持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获得了波兰国王的王位,本来沙俄是想借此把波兰拉进同盟,但是却遭到了波兰贵族的坚决反对,最后奥古斯都二世只得以萨克森选帝侯的身份于1699年11月同沙俄签订了反对瑞典的同盟条约。
紧接着加入同盟的是丹麦。丹麦与瑞典在波罗的海周围的领土是交叉和重叠在一起的,两国为了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自从“三十年战争”以来,优势一直被瑞典占据,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突破瑞典的包围政策,恢复昔日的北欧强国地位,丹麦主动向沙俄提出结盟。1699年11月26日,双方正式签订了反瑞同盟条约。至此,由沙俄、萨克森和丹麦三国组建的反瑞典“北方同盟”正式形成。
同盟成立后,萨克森和丹麦首先向瑞典发动进攻。与此同时,彼得一世也加紧结束了第二次远征亚速的谈判。1700年8月6日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签订的消息刚刚传回莫斯科,第二天沙俄就正式向瑞典发动了北方大战。北方大战持续了21年,过程比较复杂,但是最终确定了沙俄的欧洲五强地位。
就在沙俄正式宣战的第二天,瑞典在英国的支持下打败了丹麦,并且逼迫其退出“北方同盟”。丹麦退出后,瑞典集中兵力对付沙俄和萨克森,并且完全占据优势。早期的沙俄军队装备落后,战斗力低下,刚与瑞典交锋就一败涂地,由进攻转为防守。此后,彼得一世一方面加紧改革军队,另一方面大力援助奥古斯都二世让萨克森和波兰来牵制瑞典的进攻。1704年8月,沙俄终于用每年20万卢布的津贴和立窝尼亚作为交换条件,把波兰拉进了反瑞同盟,不过仍然不敌瑞典的强大攻势,1706年萨克森也被迫退出战争。彼得一世害怕陷入孤军作战,一度希望英国出面调停,结果遭到了拒绝。
战争被迫继续进行,两年后形势终于出现了有利于沙俄的变化。1708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1697~1718年执政)率军队进入沙俄,由于后援不及时,军队很快陷入困境。1709年5月,瑞典军队到达乌克兰小镇波尔塔瓦,7月8日俄瑞双方展开决战,瑞典大败,卡尔十二被迫逃往土耳其。
波尔塔瓦的胜利结束了沙俄外交上的困难时期,彼得一世很快恢复和扩大了“北方同盟”,不仅拉回了波兰、丹麦,想趁机瓜分瑞典领地的普鲁士(1714年6月)和汉诺威[22](1715年10月)也主动加入进来。与此同时,为了改变沙俄的落后面貌,尤其是为适应对外战争的需要,彼得一世又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改革,大大增强了沙俄的国家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为北方大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与沙俄相比,波尔塔瓦战役后的瑞典全面败退,但是北方大战并没有很快结束。因为,沙俄的胜利让英国大为不满,1710年11月,英法唆使土耳其向沙俄宣战,沙俄惨败,退回了亚速及其周边地区,彼得一世的南下扩张大业遭受挫折。1714年,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英国也腾出手来正式干预波罗的海事务,阻止沙俄把扩张伸向整个欧洲。双方展开了一轮外交比拼,先是彼得一世及时利用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后英法矛盾的加深,向法国寻求结盟,并且拉拢到新独立的普鲁士王国。1717年俄、法、普三国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正式结成防御同盟,相互保证领土完整。然而之后,英国又成功说服了瑞典于1719年11月~1720年6月先后与汉诺威、普鲁士和丹麦签订条约,以瑞典在北德意志的大部分领土作为交换条件,瓦解了“北方同盟”,建立了一个反俄的“北方和解”体系。与此同时,英国还亲自出马,三次派舰队进入波罗的海,企图消灭俄国舰队。面对这种局面,彼得一世没有回应英国的武装挑衅,而是小心翼翼地推行其外交策略,一定程度上有效分化和瓦解了英国建立的反俄体系,另一方面也加紧向瑞典施压,最终迫使被长期战争拖得疲惫不堪的瑞典选择了屈服。
1721年4月,和谈在芬兰的尼什塔特正式举行,8月30日双方签订了《尼什塔特和约》,持续21年的北方大战宣告结束。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归属沙俄。从此沙俄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三十年战争”以来瑞典称霸波罗的海的形势,这个北方强国从此走向衰落。
1721年10月22日,沙俄参政院为了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大战中的丰功伟绩,加封他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沙皇俄国也正式改名为“俄罗斯帝国”。此后,俄罗斯凭借其大国地位,走上了进一步对外扩张和争夺欧洲霸权的道路。崛起后的俄罗斯不仅参加了欧洲列强的争霸战争,而且也参与了同奥地利和普鲁士瓜分波兰的政治阴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