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核工业。[15]一直到1978年,它所发展的核工业都是军事导向的。[16]从1955年到1967年,中国在军用核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这期间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成功试射了第一枚核导弹。[17]随后1966年到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打断了中国战略武器研制的进程。[18]虽然中国这二十年的核政策主要是军事导向的,[19]但那时所做的研究、形成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储备为今天中国的核电产业奠定了基础。[20]
1978年,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21]经济体制的转变导致了中国核政策的变化[22]——从军事先行转变为军民兼顾。[23]在1978年后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军事产业都由新成立的国有企业接管。[24]关于核工业,先是在1982年成立了核工业部,而之后其又被撤销并在1989年挂牌成立中国核工业总公司(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CNNC)。[25]中国最初提出要建立商用核电站是在1981年[26],当时的选址在浙江省海盐县(原文为Hai yang,应该是笔误。——译者注)。[27]后来国务院决定建设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28] 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29]两年后,大亚湾核电站的第一个反应堆也开始运行。[30]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但在2005年之前,中国的核电发展仍然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31]长期战略规划的缺失、财政投入的不足以及科技发展战略中的不协调都是导致中国核电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32]
中国的核能政策在2005年后又经历了一次转变[33]——从温和发展期转换到了快速发展阶段。[34]根据《规划》,政府期望核电产能在2020年达到40GW。[35]这意味着从2005年规划出台的第二年起,中国每年必须至少建设2个反应堆,并且到2020年,整个核燃料循环的能力要比2005年提高4~6倍。[36]
核政策的戏剧性转变背后是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环境压力。[37]中国经济在1978年以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上升,并且这种能源需求的增加只会继续不会停止。[38]因此,中国需要更新其核能政策以求在保护环境和满足能源需求两端维持平衡。[39]现在,中国的能源供应大部分仍然依靠煤炭,在2007年,煤电占到了中国电能产量的80%。[40]然而,由于有限的运力、不断上升的煤炭成本、煤炭安全问题以及环境负担,中国的煤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41]此外,替代性的能源方案,包括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燃煤技术都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成本高、储量少和技术水平低等。[42]综合考虑中国的能源现状,即现存的能源结构和替代性能源及其满足能源需求的潜力,要同时满足不断上涨的能源需求与环保目标(比如减少碳排放),核能就是一个可欲的选项。[43](www.daowen.com)
到2011年9月,中国已经有14个核反应堆投入运行。[44]中国政府又批准了34个新堆,[45]这当中有26个已经开始建设。考虑到其快速的建设进程,尽管中国在《规划》中将其在2020年的核电产能目标设定为40GW[46],世界核协会(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预计,中国核电的装机总量将会在2020年超过60GW,在2030年达到200GW,并在2050年达到400~500GW。[47]
福岛核事故开启了各个国家对自身核政策的反思,[48]中国也不例外。[49]国务院宣布,在新的核安全规划出台之前,将暂停对新建核电站的审批,[50]并且宣布将会对正在运行和建设的核电站进行综合性的安全检查。[51]国务院尚未出台一份核安全规划,但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并不认为这类规划会对中国促进核能发展的政策产生很大的影响。[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