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泰华文学的社会性及其对社会性要素的依赖

泰华文学的社会性及其对社会性要素的依赖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对于泰华文学来说,特别是当我们对其征文比赛史进行了梳理过后,则会十分明显地意识到,在泰华文学中,其所显露的社会性要大于其文学性。而这种呈现正表明了泰华文学对社会性要素的依赖。泰华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生态,在文学性萎缩时,偏向了社会性。然而在泰华文学中,文学奖的这一作用并不明显。征文比赛则以文学活动所携带的社会性,实现了泰华作家群这一共同体内部的联结。

泰华文学的社会性及其对社会性要素的依赖

征文比赛的出现,则以文学活动的形式试图对现有的泰华文学面貌进行部分更新和适度刺激。征文比赛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成之事,而是一项辐射了社会诸因素,并试图以一种“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延续”的运作。换句话说,尽管征文比赛是文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对于现代文学来说这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机制的引入。因为举办征文比赛不仅涉及文学创作,更涉及活动得以进行的社会因素,诸如活动组织、宣传规划、参与方式、奖项设立、资金运筹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征文比赛将文学社会化了。

埃斯卡皮在他有关“文学社会学”的论述中向我们强调:“必须看到文学无可争辩地是图书出版业的‘生产’部门,而阅读则是图书出版业的‘消费’部门”。由此,当我们在对文学进行讨论的时候,不妨将文学纳入社会生产的体系当中。然而对于泰华文学来说,特别是当我们对其征文比赛史进行了梳理过后,则会十分明显地意识到,在泰华文学中,其所显露的社会性要大于其文学性。

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通过表1的整理以及在表1基础上所形成的图1、图2,可以明确地看出,从历时角度来说,泰华文学的前途发展并不乐观。本文已经在图表分析部分对相关原因进行了解释。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则是与中文的普及程度有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征文比赛、学术研讨会、出版文学刊物、提倡微小说等举措纷纷出台。作为解决措施之一的征文比赛,也即对文坛实施的一种“刺激”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性作用。从征文比赛的举办频率上来看,在近40年的时间里举行15届征文比赛,可以说这既彰显了泰华文坛的活跃性,又说明了征文比赛已然成为泰华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意味着当我们在对泰华文学做出评价时,征文比赛——一个来自文学外部的维度——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因素,与文学内部诸要素,如作品的内容、主题、形式、语言等一起作为考量结果而呈现。而这种呈现正表明了泰华文学对社会性要素的依赖。泰华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生态,在文学性萎缩时,偏向了社会性。而征文比赛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因素,从组织到运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以保证活动的启动以至结束,且实现了在固定时间内加速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无疑对泰华文学的延续起到了相当大的支撑作用。(www.daowen.com)

其次,就征文比赛的影响而言,与其说是为了提供文学界的文学典范,不如说是一种属于泰华作家这一共同体内部的仪式性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增进泰华写作人之间的认同感。一般而言,作为征文活动的重要一环,奖项的最终评定不论是对于引导文坛风向、确立文学范式,还是挖掘后辈作家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泰华文学中,文学奖的这一作用并不明显。当提及泰华文学,首先想到的代表作家仍然是以21世纪为主要创作时期的年腊梅、司马攻、梦莉等,且主要参考了各自出版文学著作的质与量,而并非这些荣获征文比赛奖项的佼佼者。与此同时,由表1和图2可知,泰华作协日益成为举办征文比赛的独立主办方,并作为绝大部分征文比赛的参与主体。也就是说,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以泰华作协为核心的作家群兼具了“组织者”“参与者”“评判者”的多重角色。征文比赛则以文学活动所携带的社会性,实现了泰华作家群这一共同体内部的联结。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历届征文比赛的召开则更像是一场泰华文人举办的热烈盛会,维系并加深了文人群体之间的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