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作为华文媒体的一分子,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支持华文教育发展及鼓励文艺创作一向是其重点工作,也是其扛在肩上的任务,数十年来累积了可观的成果,备受泰华各界肯定。
1.传扬中华文化
《世界日报》开辟各种专栏和园地,以传播中华文化。
“湄南河”副刊:早期报纸版面上的“湄南河”副刊,和美国《世界日报》合作,选刊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作家的作品。由于作家众多,选刊文章的广度、深度都独领风骚,受到读者的赞誉。“湄南河”副刊以纯文艺主导,着眼于未来,内容开放包容,重视文学性、生活性、本土性、多样性,为适应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广泛采用泰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及旅居的华人作家的作品,为泰华作家提供观摩的机会,以激发写作的热情。
2014年起,进行在地化。由旅居泰国的中国作家晶莹主编,选刊同样也是旅居泰国或曾居住在泰国的华人作家的作品,以及有关泰国的作品。岭南人、符征、杨玲、晓云、林太深、苦觉、林彩霞、阡陌、良星、刘舟、许昭华、张锡镇、小草、钟子美、曾心、亚文、司马攻、吕进、苹果、杨玚、林仲、周颺、杨学贤、梁自元、张弓长、方文国、伍振、孔小梅等多位文友,都成为“湄南河”副刊的固定作家。
“教与学”“学生园地”:早期每月刊出“教与学”版,作为教师与学生的园地,后改为“学生园地”版,专门刊出在泰学习中文的学生作品,多为泰北华校的学生投稿。
“国语日报一周精选”(网络版):2019年4月起,与台湾《国语日报》合作,在网络版上刊载《国语日报》当周的精选新闻报道和文章,内容有国际和台湾的新闻和趣闻,台湾校园新闻或事件,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撰稿,供学习中文的读者一方面学习中文,一方面了解华人日常生活和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
“乡情”版:透过版块的新闻和深度报道,让读者了解中华文明、风俗习惯和器物,达到传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江浙乡情”版,针线盒、酒揭、木床、风车……来自市井的500多件老物件,陈列在温州市瓯海区潘桥街道的民俗博物馆里。收藏者是68岁的李汇华,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十几年前开始收藏农村生活用品,旨在为人们寻找城市的记忆。还有常州“叶莉莉梨膏糖”“留青竹刻”“金坛刻纸”等。例如,介绍:“一个竹编的桶状器具是清代的帽笼,在古代,有地位的官员都要用这种帽笼装帽子,一来防止帽子变形,二来是出于对官帽的尊重。”“摆在一楼的龙床,估摸有100多年的历史。按照以前的生活习惯,紧挨着大床的是一张起居床,除了供人休息外,起居床里还有个放马桶的小隔层,方便晚上起来上厕所。”
“福建乡情”版,记述了梅州人的婚礼习俗。梅州五华横陂镇杨恩村举行传统婚礼,婚礼现场4人抬的大轿抬着新娘子从村口一直走到新郎家,迎亲队伍举着旌旗,一路奏乐跟随。“踏马鞍”“过火盆”“吃鸡蛋”,这些分别寓意平平安安、红红火火的传统仪式一样也没有简略。婚礼还有拜高堂、拜天地、掀红盖头、闹洞房、点红灯、“说四句”等环节。在婚礼的高潮,两个新人将剪下的头发结成短绳(寓意为结发夫妻),放进心形的盒子里,代替了西方婚礼中的交换戒指仪式。
“潮州乡情”版,介绍了普宁英歌,这是流传300余年的,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元素,在普宁春节民俗活动中最常见的民间艺术表演。普宁英歌粗犷豪迈、节奏鲜明,表演程序复杂,舞姿丰富多彩,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普宁英歌以舞蹈语言为载体,演绎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渲染和歌颂了扬正抑邪、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因此历演不衰、世代流传,深受潮汕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久享“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2006年,普宁英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其在岭南民间艺术中的地位。
“江苏乡情”版,透过江宁织造博物馆展览百余件红楼梦相关物品,介绍百余件红楼梦文化衍生的艺术品,包括文具、首饰、家居及生活用品等。从涉及《红楼梦》中的景观、饰品、食品到相关人物,再衍生到琴、棋、书、画、诗、酒、花、香等传统文化。(www.daowen.com)
“台湾乡情”版,报道了60年搜集数万文物的夫妻开博物馆的新闻。宜兰一对退休夫妻喜好收藏,搜集数万件古文物,包括青铜鼎、玉床、三星堆铜像、佛像、名人书画等文物,成立博物馆展出珍藏与外界分享。
2.“侨社”版有关中华文化报道
这方面的报道内容更加广泛。报道过的重大文化活动如下。
中国大使馆“开门过大年”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泰王国大使馆广邀泰国各界人士共庆新春佳节。中国驻泰王国全权大使吕健暨夫人潘鹏参赞,使馆官员及来宾观看了中泰两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陪同大家参观中泰友谊图片展,欣赏中国书法、茶艺,参加猜灯谜、品尝各种泰式美味小吃活动。新闻配有图片,相关人员向贵宾介绍中国人的春节习俗、饮食料理等,每年现场有数千华侨参与活动。《世界日报》则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介将盛况呈现在数以万计的读者眼前。
“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河南中原文化营,邀请百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到河南学习交流、寻根问祖,以“汉语、文化、寻根”为主题,旨在帮助广大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华裔青少年的交流。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古老厚重的中原大地孕育了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武术文化、中医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国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年版)引进泰国,翻译成泰语版播出25周年之际,泰中文化相关单位合作,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的文化精神,再次向泰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辈进行宣传,《三国演义》(1994年版)再次在NBT国家电视台播出,一扫泰国电视剧的沉闷和单调之气,将一部恢弘史诗般的历史大剧呈现给泰国观众。
“高山流水”古琴音乐会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上演《耘籽》《平沙落雁》《牡丹亭》《广陵散》《饮露》《流水》《阳关三叠》等精彩节目。演出单位是来自中国的“钧天云和”乐团,这是中国当代以古琴文化为核心的专业乐团,是斫琴师、古琴演奏家王鹏于2010年创办,由一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推广古琴艺术及生活美学、实践文化修行的优秀青年艺术人才组成的。“钧天云和”携手具有共同理念与追求的艺术家,将古琴艺术、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美学设计相结合,以演出、讲座等形式走访各国,实践出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融合的保护与传承之路。
“感知中国·江苏文化周”于2019年2月23日,移师泰国阿撒拉剧院(Aksra Theatre)演出了《南国红豆》舞剧。这次活动正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透过江苏文化的这扇窗,让更多的泰国和东南亚人民了解中国、感知中国。
泰国农业大学孔子学院下设的曼谷基督教学校(Bangkok Christian College,简称BCC)孔子课堂,举办了以“绘中华节日 展华夏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展览活动。活动前期,中文老师们在BCC小学部和初中部九个年级详细介绍了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内容,包括新春放爆竹、中秋赏月、端午赛龙舟、元宵放孔明灯等。在老师们的生动讲解下,学生们对灿烂辉煌、精彩纷呈的中华传统节日赞不绝口。
中国文化走进万佛慈恩寺中学——“中国文化节”活动在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点万佛慈恩寺中学隆重举办,吸引了泰中、泰北近200名僧侣师生前来体验。文化节游园活动分为吹墨梅花、中国书法、花样剪纸、手绘青花瓷、手工灯笼、五禽戏、中国茶艺等。
暹罗代天宫春节元宵花灯展——2019年2月13日—2月24日泰国暹罗代天宫举办花灯展,泰国暹罗代天宫每年盛大举行花灯展,2019年是第7年,展出神灯和花灯,共5000多盏。今年的花灯展,同时主办泰国夜市展和中国台湾夜市展,融入泰国社会。展出包括五府千岁、观世音佛祖、万善爷、财神爷等神灯,今年特别从台湾引进阿里山花灯,充分展示出中华民俗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