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来,《新中原报》之所以能百折不挠,起死回生,屡创辉煌,是同拥有一批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的杰出报人分不开的。他们的不懈奋斗和忘我奉献,使该报成为泰国寿命最长、贡献最大的华文报纸。
李其雄(1909—1983年),原籍广东省潮安县(今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于持志大学,后在中学执教。接着南渡来泰,1937年和蚁光炎等合作创办《中国报》,任社长、总编辑和督印人。该报被封后他到《中原报》任总经理、总编辑。1941年日本南侵,《中原报》被日伪接办,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又接办《中原报》。在李其雄主持下,《中原报》成为泰华报界权威。同时他兼任泰国潮州会馆第8~11届副主席,泰国华侨保洁公会理事长。1957年《中原报》被封后,1974年李其雄重新注册《新中原报》,罗致大批原《中原报》的人员,重创辉煌。李其雄任侠好义,知人善用,作为报业英才为人赞赏。
吴继岳(1905—1992年),笔名珊珊、沉戈、陈琼、胡图等。原籍广东省梅县(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于1917年“下南洋”,在泰国创办《体育周报》,曾担任《东南日报》《中原报》《新中原报》记者、编辑、编辑主任、执行总编辑等职,是著名旅泰华侨老报人,出版《海外五十年》《六十年海外见闻录》《侨领尘正传》等著作10余部。1958年《中原报》被封,他被捕入狱5年多,1963年出狱。吴继岳投身泰华报界长达60多年,他以记者、报人的身份饮誉东南亚,是泰华乃至整个泰国及东南亚文化界的元老。1990年,泰国报业公会把第一届“杰出报人”奖授给吴继岳,这是泰国报界的最高荣誉,吴继岳是全泰三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侨报人。1993年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的《世界华侨华人词典》载入其辞条。
方思若(1931—1999年),1985年任《新中原报》董事长,笔名乃方、游戈、周云、陈韵、笔匠等。他幼时因贫困未能正式入学,做过街边小贩、建筑工人,亦自修和念过一段时间夜校,进入泰华新闻界后,曾任《世界日报》记者、《体育周报》记者。后与友人创办《曼谷新闻》,又独资创办《华风报》。1946年后从事建筑行业,以经营房地产为主要业务。1985年入主《新中原报》,任董事长,亲自指导编辑部工作。1986年任泰华写作人协会(后改为泰华作家协会)会长,一生为泰华报业和泰华文学倾尽心血,可惜天不遂人愿,正当方思若计划退休全力投入泰华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时,发现患上恶疾,不幸逝世。他生前写作涉及新闻、特写、影剧评介、音乐评论、方言诗歌、杂文、散文、小说以及《孙悟空游曼谷》等游戏文章。方思若当年在所编副刊中集结文友撰写接龙小说《破毕舍歪传》与《风雨耀华力》,实为泰华文艺留下了两部集体创作的长篇。2009年由何韵主编、杨玲执编的方思若文集《老牛破车晓月》终于出版,为方思若与泰华文坛的留下印记。
李行(1923—2004年),原名李俊杰,1923出生于泰国佛丕府,祖籍广东省揭阳县(今揭阳市)。他早年就读于佛丕府公立育英小学,后入读巴立中学,1939年到曼谷黄魂中学就读。1941年,入《中原报》当记者,后编泰事版,撰写“街头巷尾”“泰事评论”专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为“介寿堂”成立策划人之一,1957年《中原报》被封后,任职其他报社。20世纪80年代重入《新中原报》,任编辑、社务主任,后升任社长。1993年获泰国报人公会颁发的“报人景行奖”。李行喜爱体育,曾是泰式拳师、田径运动员、篮球员,也是著名篮球教练,名列泰国四大篮球教练之一。李行青少年时在佛丕府是泰国洪门帮会的会员,后为“自由泰”成员,参加抗日活动。
何韵(1938— ),1985年任《新中原报》总编辑、总经理兼督印人。泰名蒲沙里·奇达瓦拉纳。祖籍广东南海,生于泰国曼谷。华泰文小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师,后于泰文中学半工半读。1963年毕业于泰国法政大学新闻系。初在泰国民众联络厅外事处当翻译,后转入新闻界,曾在华文《京华日报》《星暹日报》《中华日报》《新中原报》,泰文《荣誉日报》,英文《民族日报》当记者,还在泰国广播电台、电视台任政治记者,后任《新中原报》总编辑,被誉为“泰国报界第一位女老板”。曾数次随泰国总理、外交部部长等政府领导人访华团访华。1987年其夫方思若率泰华写作人协会代表团访华时,何韵任该团顾问。她所撰写的“采访外记”专栏与“专访”文章,独具特色,为各界所称道。著有《女记者生涯传真》,1988年第一次出版,深受市场欢迎,2010年再版。读者称,看《新中原报》就是来看二人的专栏,一是何韵,二是林宏。
林宏(1937— ),1995年任《新中原报》社长兼总编辑,祖籍广东省澄海县(今澄海区)。1937出生于泰国,就读于法政大学。学生时代就在《光华报》当记者。他写的新闻、影评、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等,都深受读者欢迎。林宏曾在《光华报》《华商周报》《东南日报》《新中原报》当过记者、翻译、编辑主任、总编辑。20世纪70年代自己开办了《工商日报》,自任老板、总编辑、督印人、主编、财务,撰写两个专栏,读者全都为了看他的专栏而来,笔名公孙同、及时风等。泰中恢复邦交,林宏被派往中国采访,他的特写,万人争读。1995年再次担任《新中原报》社长兼总编辑,直至今日。
陈陆留(1914—1987年),祖籍广东省澄海县(今澄海区),幼年回国就读于家乡私塾,20世纪20年代到泰国入新潮学校。30年代重回汕头进海滨师范学校,1936年毕业,再到泰国当一名专职文人,其作品常见于当时的华报副刊。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回国参军救亡。1940年从香港取道柬埔寨,再到曼谷,他的散文结集《椰夜篇》于香港出版。1944年又回中国,抗日愿望未遂,该年底又到曼谷,参加地下抗日活动。1948年创办《京华周刊》《展望周刊》《曼谷风周刊》,用澄江白水、陆留、李黑、太琅生等笔名发表近千万字作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任《东南日报》《泰华日报》《新中原报》文艺版编辑。他业余精心栽培盆栽,举办过两次个人盆景展。陈陆留个人创作丰富,任《新中原报》文艺版编辑期间,报纸版面生动活泼,还培养了不少青年作者。1993年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的《世界华侨华人词典》载入其辞条。(www.daowen.com)
魏登(1924—1996年),原名魏立大,原籍广东省潮州潮安赤凤镇。毕业于汕头金山中学,后任潮安第四中心学校校长。20世纪40年代发表小说《农村三垒曲》得罪当地权势人物,于1947年南渡来泰,50年代执教鞭,华校被封后,从事小组教学,培养了不少青年作者。1959年进入报界,历任《中华日报》《东南日报》《新中原报》文艺版编辑,后任泰国潮州会馆文物馆主任,并从事业余写作,曾用笔名史青、史丁密、谷子、墨客等,先后在香港上海书局出版小说集,在泰京出版《波折》《沉沉的钟声》《灰色的楼房》等作品,还编写了《潮州故事和歌谣》《葡萄架下的闲话》《锦绣河山万里游》等作品。魏登任《新中原报》文艺版编辑期间,先后主办1969年、1980年、1988年的多次征文比赛。对活跃当时的泰华文坛气氛,培养青年作者,做出较大贡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国政治最黑暗期间,魏登坚持游击组教育事业,培养华文学生,他创办的“东风学习小组”,遍布曼谷各市区,每组不逾7个学生,学习地点经常变换,躲避警察查捕。就是在这样艰苦残酷的环境中,“东风学习小组”坚持下来了,桃李满天下,后来成立了“东风校友会”,至今活跃在泰华社会中。他多位高足继承他的精神,延续着在泰国推广中华文化的工作。
魏亚平(1922—2009年),笔名金沙,原籍云南省建水县,1947年肄业南京东方语专。抗日战争后到泰国定居,曾任《中原报》《舞台周报》《星暹日报》《新中原报》《亚洲日报》等的主笔和副刊编辑。1988年重回《新中原报》,主编泰国历史史料版“黄金地”,和外府新闻版“内地版”。同时担任泰国云南会馆创会委员及第1、2届总干事、资深顾问,泰国研究会副会长兼创办人之一。魏亚平老先生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渡》、散文集《活着多好》、历史小说《宁北妃》。60余年来所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和研究文章超过600万字。魏亚平为人耿直,嫉恶如仇,是非分明。20世纪80年代,魏亚平曾在《星暹日报》任文艺版编辑,工作认真负责,最大的贡献是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非常爱护,尽心培养,亲自教导他们填词,给予指导和修改,使这批青年在泰华文坛有所建树,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郑玉洲(1932—2008年),祖籍广东省潮阳县(今潮阳区),出生于泰国尖竹汶府,1965年入泰华报界,历任《中华日报》《京华日报》政治记者,擅长翻译新闻报道,喜爱文学,笔名红缨、郑洲等。20世纪60年代和方思若等人接龙创作长篇小说《风雨耀华力》,1975年随泰国总理克立访问北京,采访泰中建交活动。后任《新中原报》采访主任,1980年《新中原报》人事大变动,他任过渡时期总编辑兼督印人。他出版了文学著作《幸福底罪痕》,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写了大量的政治写实长篇小说和政论。郑玉洲是泰华文坛60年代的活跃人物,70年代后没有再创作新作品和参加文坛活动。80年代后主要写政论或新闻,后因病退休。
白翎(1931—2016年),本名李友忠,笔名百灵、柳宗、六军。出生于泰国曼谷,祖籍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安区)。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接龙长篇小说《风雨耀华力》的作者之一,80年代中期投入报界,先后在《新中原报》《亚洲日报》《京华中原报》执编文艺副刊,创作以散文和文学报道、随笔为主。曾任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会长、顾问,著有《这里的夜静悄悄》。长期以来,白翎在泰国文艺园地辛勤耕耘,他的副刊办得很有特色,而且培养了当地一批文学作者。他坚持文学创作,主要是写小说和散文。他的作品《在蓝色的星空》,曾荣获1965年马来西亚短篇小说比赛第一名,使他蜚声泰国文坛。80年代白翎主编的《大众文艺》和《新半岛》文艺版,是最受泰华作者与读者喜爱的文艺版之一。
杨乾(1924—2013年),笔名老羊。1924年出生于泰国,祖籍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安区),曾任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理事、秘书长、顾问。自幼至新加坡读书,1947年新加坡华侨中学高中毕业后,至香港读大学。多年来在泰国华文报工作,曾就职《中原日报》《中华日报》《新中原报》。曾任《新中原报》经济版、内地版、小说版等的主编。他一生热爱写作,出版著作有《花开花落》《寻梦》《薪传》《老羊文集》《桥》等。曾与司马攻、梦莉、年腊梅、白翎等八人合著出版《清风吹在湄江上》《尽在不言中》,2005年和女儿杨玲合著《淡如水》,2008年合著微型小说集《迎春花》,2009年再合著诗集《红·黄·蓝》。杨乾中国国学底蕴深厚,文学作品以幽默著称。著作中的报告文学集《薪传》最为珍贵,书里有40篇报道,资料详细齐全,图文并茂,是至今参加“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唯一一本个人报告文学集,并请文艺营秘书长骆明和时任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司马攻写序,分别是《请关注亚细安华文文艺——写在老羊〈薪传〉出版前》《缘事显人当行出色——序老羊〈薪传〉》。杨乾从1988年代表泰华作协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一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接着参加1990年在泰国举办的第二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1992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三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1994年在菲律宾举办的第四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1996年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五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1998年在泰国举办的第六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2000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七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至2002年他以78岁高龄出席在文莱举办的第八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连续参加八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他是“亚细安华文”研究专家,是对泰华,对“亚细安华文文艺营”贡献较大的作家之一。
这些杰出报人,功勋卓著,可歌可颂,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无私奉献,《新中原报》不可能死而复生,屡创辉煌。他们的业绩与英名将永载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