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原报》的创立与发展历程

《中原报》的创立与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9年5月,《中原报》迁入新址,社务蒸蒸日上,成为与《华侨日报》并列的两大华报之一,创下第一次辉煌。而日军接管的“伪《中原报》”只报道“皇军”胜利的消息。《中原报》一复刊即呈活跃态势,中泰签订《中暹友好条约》,《中原报》独家抢先发表条约全文。《新中原报》在整个报业又打了一场大胜仗,销量猛增,创下第三次辉煌。《新中原报》也被他宁政府查封,直到1978年4月1日,江萨政府执政期间才获准复刊。

最早的泰国华文报是1903年创办的《汉境日报》。至1926年,华文报纸发展到15家,每日总销量约2000份。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日报》《华侨日报》先后问世,华文报业有了新的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华侨的民族主义意识抬头,反日情绪高涨,各华文报一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泰国当局以华文报刊登抗日文字为由,对华文报实行封禁报复,首当其冲者为《国民日报》,《华侨日报》也被勒令停刊半月。仅存的《中华民报》《国民日报》《华侨日报》相继办起其姊妹报《中民日报》《曼谷日报》《华星日报》《华声日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泰国华侨社会,在抗日救国的感召下,新崛起的时报派创办了《暹京时报》(简称《时报》)和《新时报》。继之,1937年10月1日,由潮州会馆领导蚁光炎、陈景川、郑子彬、余子亮、廖公甫等集资创办了《中原报》,他们都是当时泰国的抗日爱国主要侨领。

《中原报》出版初期,因受旧式平板印刷机限制,每天只出早报一大张,晚报三大张,刊登国内外新闻,编辑各类副刊,每天销量保持在五六千份左右。《中原报》五大股东蚁光炎、陈景川、郑子彬、余子亮、廖公甫都有雄心壮志,一面向德国订购卷筒印报机,一面在野虎路兴建三层新报馆。1939年5月,《中原报》迁入新址,社务蒸蒸日上,成为与《华侨日报》并列的两大华报之一,创下第一次辉煌。

但是好景不长,1939年8月,泰国政府下令关停全部华文报馆,但为了能向华侨传达政府法令,特别准许《中原报》继续出版。1941年,日军进入泰国后,日军当局劫持了《中原报》,将其变成他们的宣传机关,并逮捕了《中原报》主要领导陈景川、廖公甫及其弟廖新甫,股东洪鉴澄、洪天涛等人。他们在狱中受尽折磨,身体和精神受到严酷摧残。而日军接管的“伪《中原报》”只报道“皇军”胜利的消息。这时转入地下的抗日爱国志士办起地下报纸,刊登国际和中国抗日新闻,成为泰国华人的最爱。后来诞生的《泰华商报》,销数达万份。

1944年,“自由泰”政府上台,推行较民主开放的政策,使整个泰华社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因此战后初期,泰华报业犹如雨后春笋,重放异彩。1945年至1947年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就出版了14家日报。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后,《中原报》由李其雄从日本人手中收回,直到当年11月才正式复刊。由于当时纸张奇缺,初时每天出版半大张。1946年下半年,《中原报》首先扩充版面,每天出版一大张,比其他报纸版面多一倍。《中原报》一复刊即呈活跃态势,中泰签订《中暹友好条约》,《中原报》独家抢先发表条约全文。读者大多数承认《中原报》是当时泰国华报的领袖,因为以前的大报《华侨日报》复刊后地位一落千丈,失去和《中原报》竞争的能力,而那时《中原报》销数一下子增至近万份,创下第二次辉煌。

1948年春,因经济问题等各种原因,泰华报业一度萧条。这个时期泰华报业的最大特点是政治色彩浓厚,立场分明。进步华文报纸有《全民报》《真话报》《曼谷商报》《民主新闻》及《南辰报》5家;国民党办的报纸有《中国人报》《民声报》《正言日报》《曼谷公报》《民主日报》5家;倾向进步的商办报纸有《中原报》《光华报》和《华侨日报》等。

1955年至1960年间,先后出版的华文报纸有《世界日报》《中国日报》《京华日报》《中华日报》等。自20世纪50年代后,商办的华文报纸逐步泰化,原来的华侨报纸向泰籍华人报纸转化。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泰国局势动荡不定,军事政变频繁,军人独裁统治加强,华侨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华文报业处于萧条停滞状态,时间长达20年。1952年銮披汶推行的亲美反共排华政策,公开宣布不再执行《中暹友好条约》,不准创办华文学校,限制华文授课时间。严峻的形势导致大部分华文报被封禁,1952年泰国政府当局封禁了左派的《全民报》《南辰晚报》《图画新闻》。仅存《中原报》《光华报》《星暹日报》寥寥几家。1957年沙立军人集团上台后,查封了《中原报》和《光华报》,逮捕编辑人员,其他华文报也受到极大威胁。这次的政治风暴比以前更加严重,华文报社被关闭,报人被抓。同时被抓的还有很多所谓的亲共华商和泰国政治家,一时风声鹤唳,人人自危。1958年再次发生军人集团政变,政局一直不稳定。1961年以后,再无新的华文报出现,泰华报业处在一个黑暗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20世纪70年代初,泰华报业迈进新的阶段,并保持稳定发展。因为国际形势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泰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对华文报业也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其间虽有一些反复,但仍向稳定的趋势发展。这个时期(1970年至1976年)新的报刊不断涌现,先后出版了《东南日报》《新虎报》《联合日报》《泰华报》等。停刊了16年之久的《中原报》也于1973年,由李其雄以新中原报有限公司的名义进行注册,不久获得批准,在1974年6月18日正式出版。李其雄在《新中原报》创刊号发表发刊词“克服万难,重振中原”,他以铿锵有力的文字简述了《中原报》潮起潮落的历史

后来李其雄因故离开《新中原报》,一位泰华报界奇才结束了报业生涯。(www.daowen.com)

1975年泰国民选政府诞生,克立总理宣布和中国建立邦交,并率庞大代表团访问中国。《新中原报》特派记者用越洋长途电话做详细报道,第二天用彩色版刊登图文并茂的新闻报道。《新中原报》在整个报业又打了一场大胜仗,销量猛增,创下第三次辉煌。

但1976年10月泰国发生政变,他宁政府命令全国各类报纸一律停刊,重新注册登记,除《星暹日报》《世界日报》《京华日报》获准复刊外,其余华文报均被禁止出版。《新中原报》也被他宁政府查封,直到1978年4月1日,江萨政府执政期间才获准复刊。当时复刊后的《新中原报》着力报道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泰国和泰国主办第八届亚洲运动会,大受读者欢迎,这是第四次辉煌。

1980年至1982年间,《新中原报》经两次改组,董事长先为历任泰南十四府潮州会馆主席的李先颖,后为第一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丘小平,社长为林薇,后由李行接任,执行总编辑为吴继岳,总编辑兼督印人为郑玉洲,总经理为吴耀秉,战绩平平。

1984年起,新中原报有限公司改名为哒叻仔有限公司。其间业务未打开局面。

1985年12月以后,由方思若及何韵夫妇独资经营。方氏自任董事长,何氏任总编辑兼督印人,李行任社长。经整顿组织,革新版面,扩充内容,新辟了“今日中国”和“侨乡”版,全面介绍中国情况。何韵的“采访外记”“专访”等专栏,大受读者欢迎,同时大幅度改革文艺版“新半岛”“大众文艺”,小说版“沙发”“冰淇淋”等,发行量逐日增加,眼看就要恢复旧日辉煌,可惜多种因素造成方何夫妇出售《新中原报》股份,1995年报社再次易手。

1995年6月,哒叻仔有限公司再次改组董事局,多位知名泰华企业家受聘加入新董事局,盘谷银行常务董事长陈有汉任顾问主席;顾问为华尔街金融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隆,及华泰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卓豪。董事长为柳进雄,常务董事长为柯楚君(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名誉主席),副董事长为方思若,董事、总经理兼执行总编辑为林宏(原《工商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董事、总编辑兼督印人为何韵。

改组董事局后业绩不增反降,泰国金融风暴、泰币贬值、市场不景气,加之面对同业激烈竞争,以及网络新媒体沉重打击,把《新中原报》推到谷底,前景不容乐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