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根据访谈,了解到大多数汉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真正走入工作岗位后,在教学中对自己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比实习时认识得更为清晰,因为实习时他们始终是被当作学生看待的,而真正入职后凡事要自己亲力亲为,面对的环境和学生更复杂、更多,很多教学中的问题是他们在学校时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他们会有“回炉重修”的想法,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来进行知识更新和素质提高。对非汉语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们来说,进行高一级的汉语学历教育历时太长,需要机会,需要经济支持,困难较大;就近接受培训比较实际。同时,有人能直接帮助他们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提高自身能力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有益处。因此,参加由各汉语教育机构支持举办的培训是他们最好的继续教育方式,他们的培训需求非常明确:补充和更新汉语知识,提高教学技能。由此可见,本土汉语教师在泰国当地的培训非常必要,是在有限条件下,补充汉语教师知识,提升其能力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因为任教学校汉语师资不足,而要通过一些中长期培训转行教汉语的教师来说,培训是培养的起点,是另一种培养。
2008年之前,泰国的本土汉语教师培训除教育部和高校组织外,主要由泰国华文教师公会、泰国华文民校协会承办,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国内大学支持主办。自2009年开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始作为师资培训的承办单位,而协办单位是泰国的各级教育组织,从泰国教育部、泰国民教委、泰国基教委到各级教育局等。他们不仅负责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赴华研修前的培训,更多的时候是为在职汉语教师不定期举办培训提升项目。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13所孔子学院共为泰国本土汉语教师举办了73场培训,成为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的主要组织者。这些培训一般以短期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培训时间从1—3天或到两周。培训内容主要分为汉语教材的培训;教学技能的培训,包括汉语教学法、汉语教学技巧、教案设计、课堂管理、多媒体应用等;汉语知识的培训;中华才艺的培训。培训方式以专家讲座为主。(邓日葵,2015)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培训非常受本土汉语教师的欢迎,为泰国汉语师资的补充与质量上的提升做出了很大贡献。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知道泰国本土中小学汉语教师来源不同,学历背景、年龄、经验各不相同,每次的教学培训很难让所有人满意;但培训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也应该引起培训课程设计者和组织者的重视和思考。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大多是汉语知识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中华文化、中华才艺、中国国情、跨文化交际、课堂管理策略、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比例较低,无法满足需求;培训方式单调枯燥,多为报告讲座、经验交流,而听课、文化体验形式较少,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实践、模拟教学、点评提升、研修反思为主的培训形式更是少之又少,参训教师兴趣不高;个别培训教师授课水平不高,缺少优质的教辅资源;培训后没有有效的测试与评估手段;培训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和大纲,系统性、连续性差,重复培训等。同时,研究者们根据调查与访谈结论也对培训组织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做好培训前的调查,提高培训针对性,满足参训老师的需求;采用新颖、多样的培训方式;培训结束后应有有效的测试和评估;建立教师培训档案,保持培训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等。(李茹林,2014;郭建威,2018)
当培训组织者在进行培训课程设计时,应做好调查,看看当地的中小学汉语教师的背景大概处于哪个职业阶段。如果是刚毕业的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那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法和文化类内容是适合他们的培训内容;如果参训教师大多有了5年以上教龄,那么文化类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方面应该加强;同时要将培训内容与部分本土教师进行沟通,在沟通基础上调整修改,以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我们不仅要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培训,还要知道他们在某一阶段适合什么培训。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们对各种教学培训态度都很积极,他们认为科学的培训可以促进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www.daowen.com)
时过境迁,师资队伍在变化,相应的培养模式也要有所更新。培训也是教学,要有针对性就得有设计思路。首先培训者要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去了解本次参训的教师的优势与短板是什么。然后依此根据现有培训条件设计目标,组织培训课程,并按照泰国教师的接受习惯和能力以一定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传授下去。理论性强的培训内容,要化繁就简,不求多而求实用、易掌握;实践性强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就得让受训者在“做中学”,再通过报告或分享的形式巩固、验证培训效果,对不能照顾到的地方答惑解疑。针对目前泰国本土中小学汉语教师现状,不难发现,教师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习得理论有需求,这是因为非汉语教育专业的教师对这些知识从未有过接触,而大多数汉语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也把精力都放在基础语言课的学习上了。教师们对文化、中华才艺类课程有需求,因为目前高校汉语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因本土高校教师数量不足,且大多不具备文化教学的学科素养,因此会把语言课的教学放在首位,甚至取代文化课。泰国学生喜欢色彩,动手能力强,教师们希望通过培训,了解中国文化,学会一些才艺,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动手增加汉语学习的趣味性。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法有需求,因为大学的课程只是让他们知道了汉语课“教什么”,但实践中的“怎么教”却需要培训中的名师指点和同行互学。他们需要了解课堂中用得上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因此培训不能只是请专家开讲座,而应增加课例实践、听课互动、点评提升、文化体验的培训方式,在互学讨论中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样的培训才更接地气,更有效。培训结束后应有评估和整理,对本次培训内容进行小结和展示,不是简单的满意、不满意的打钩调查,而是通过看得见的成果演示来了解培训的成功与不足,如果能建立培训档案就更好,为以后的培训留下参照资料。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孔子学院及其他相关师资培训机构应该与泰国高校加强合作,建立一支熟悉泰国教育教学情况的培训师队伍,正如周小兵教授(2007)所说:“并非说汉语就能教外国人汉语;并非能教汉语就能培训汉语教师。目前急需建立培训师队伍。对培训师的要求是:汉语好,掌握汉语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系统知识;汉语教学经验丰富并有海外教学经历,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汉外语言对比能力,有丰富的培训海外汉语教师经验。”同时,中方教育培训机构应该与泰方教育机构加强联系,互通有无,而不是各自为政。如笔者每年为南美有限公司、EDUCA(泰国最大的教师职业发展论坛)等机构做的汉语培训或师资培训,几乎看不到中方教师的参与。因此,加强加深输入式教师和本土汉语教师的互动也是今后提高泰国汉语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中泰双方应共同努力,提高汉语教育教学质量,在拓展汉语教学广度的同时深化教学深度,一方面使泰国的汉语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本土教师的教学,更好地实现中国优秀文化在泰国基础教育中的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