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廖葆珊从广东澄海赴泰国“闯南洋”,从此就在泰国扎下根。廖葆珊先是做小本生意的,如做米酒卖,亦是泰国第一个开采燕窝的人。经过数十年的辛勤打拼,生意渐渐做大,廖葆珊终于在湄南河畔奠定了一番基业,创立廖荣兴行。
廖葆珊不仅经营实业,更热心社会公益,是泰国中华总商会的创始人之一,并出任第九届董事会会长。
前已述及:1922年,潮汕地区发生严重风灾,廖葆珊觐见暹罗国六世王陈情,并获御赐5000铢用于赈济灾民。据其后人讲述当时情景,六世王对廖葆珊说:“我出你的一半。”由此可见,廖葆珊在此次灾害中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在泰国华侨中德高望重,廖家受到泰国王室认可并被赐予泰姓“色博里”,廖葆珊被赐封侯爵爵位。曼谷有条西普拉亚路,是以当时因惠泽民众而备受尊重的四位爵士的名字联合命名的,其中便包括廖家。
尽管远离故土,廖葆珊却始终重视中华文化在廖家的传承,要求廖家的孩子必须接受中式教育。廖葆珊去世时也未像其时泰国知名华人那样采用泰式葬礼,而是采用了中式葬礼。
廖葆珊去世后,廖家基业传至廖葆珊的儿子廖公圃。他将家族生意做得更大,经营范围也扩大到能源、保险、航运、银行、地产等多个行业。此外,他更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为泰中两国和泰华侨社立功立德,贡献极大。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廖公圃全力支持国内抗战。他一方面与爱国侨领蚁光炎、陈景川等人创办《中国日报》及《中原日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为正义、自由、抗日呐喊;一方面积极向中国运送抗战物资。此外,廖公圃还担任泰国“劝募公债暹罗分会”副会长,与蚁光炎、萧佛成、郑子彬、陈景川等人一起,发动侨胞,支持抗日救国,继又与劝募公债同仁30多人发起组织潮州会馆,任副主席。抗战期间,他与各侨领发起组织“潮州米业平粜公司”,购运米粮至潮汕按平常价格卖出,解救灾荒。
廖公圃对抗战的支持,引起了当时亲日的暹罗政府的注意。1942年,暹罗政府以“通外叛国罪”判处廖公圃等9位抗日华侨终身监禁。三年后,日本无条件投降,廖公圃等9人才得以获释。直到今天,泰国华人仍将这9位侨领尊称为“抗日九君子”。(www.daowen.com)
时至今日,廖家传有“三宝”:一张照片、一幅画和一帧字。
一张照片是1978年邓小平访问泰国时,与泰国华人华侨代表的合影。合影中有廖公圃幼子廖锡麟。其时,合影准备就绪后,邓小平突然问工作人员:“廖公圃的公子在哪里?”并随即叫廖锡麟过来站在其身后。
一幅画出自著名画家徐悲鸿之手。二战期间,廖家人为躲避日军迫害迁居马来西亚槟城。一次,廖公圃到槟城探亲,正赶上徐悲鸿为抗战募捐卖画。廖公圃二话不说,立刻买下了这幅以青松为主题的画作。
一帧字则为中国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所书。1946年,廖公圃因在海外为抗日救国做出重要贡献,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国大代表,赴华参加制宪大会。与会期间,廖公圃结识了于右任,将自己在狱中写的两首诗《闻雀语》和《萍根》给于老看,于老当即挥墨录诗,相赠以作纪念,并题注“公圃兄在狱中所作诗,余甚爱之,为爱国者之诗”。
一张照片、一幅画、一帧字,正是廖家热爱祖国的最好见证。
廖氏家族三代,从廖葆珊开始,始终重视中华文化在家族的传承;廖公圃热爱祖国文化,在古诗文方面尤有造诣,更有爱国诗人之称;到第三代廖锡麟,他凭借自己兼蓄的中西文化知识,成功创立了泰荣立集团。从商之余,廖锡麟一直致力于在泰国传播中华文化。他推动恢复成立中中学院并任院长至今,还被任命为泰国皇家卫星教育电视台汉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主席,同时任中华总商会名誉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