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组合有两种基本形式:单篇和单元。
单篇课文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于课本中讲读课文的学习。比如《内蒙访古》,作者翦伯赞以其独特的视角记游内蒙,借古喻今,旁征博引,记游中处处流露作者的历史观,这就使此文的教学有了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内蒙访古》的史学意义,也自然成了本篇课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又如《祝福》,这是一篇经典课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教师不再从课文局部着手,而是组织学生先确定研究课题:课文标题的内容和结构意义、祥林嫂的反抗之我见、祥林嫂死因分析;再分组讨论、研究课题;最后完成研究报告并交流。这里所说的“课题”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专题。上述两个专题,前者需要学生在“面”上广泛涉猎(至少需要阅读翦伯赞《内蒙访古》的全文),后者需要学生在“点”上深入推进。广泛阅读积累,深入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以单元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单元组合的形式有多种。
1.以新教材本身的课文单元为单元。新教材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单元,而是按阅读或鉴赏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划分单元,文言文则是依据文学史知识,按作品的年代来划分单元。这样的一个单元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研究性课题。比如,学习第一册第四单元,把“词类活用”的整理、归类及规律寻找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做卡片分类整理。这不仅让学生了解“词类活用”是有规律可循的,更重要的意义是把这项研究课题放在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第一单元,旨在对今后的文言文学习起指导作用。又比如学习第一册第二单元。研究课题是:如何“把握文义,理清思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单元教学的重点完全吻合。单元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整个单元,抓住主干,删除旁枝,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自学习惯。(www.daowen.com)
2.以课文和《语文读本》中的文章组合单元。这些文章之间或有相似点,或有比较点,也较容易形成研究性课题。比如学习课文《荷花淀》,就可以和《读本》上的《百合花》重新组合单元,比较阅读,了解诗意小说的特点。研究课题可以是:诗意的小说,小说的诗意。又比如学习《鸿门宴》,也可以和《读本》上的《垓下之围》组合成单元,通过比较,完整了解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完成研究课题:项羽研究。这种单元重组,意义在于借助研究性学习把《读本》的指导纳入课堂教学,使《读本》的大部分在学习中得到落实。
3.以课文重组的形式组合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单元。这种重组是课本(或读本)内的不同单元的课文为了某种需要而形成的组合,组合的新单元一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屈原》(郭沫若,第四册读本)、《天狗》(郭沫若,第三册读本)、《屈原列传》(第六册)、《离骚》(第三册)、《涉江》(第三册读本)等的组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确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种单元组合,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学习不再是逐册逐课按部就班进行。
4.以课文和课外文选组合单元。比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可以和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等组合成一个单元,联系初中学过的《变色龙》,以“我看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为研究课题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又比如上文说过的《鸿门宴》学习,还可以与当代小说《重瞳——项羽自述》(潘军,《小说月报》2000年2月号)、《霸王别姬》(张爱玲)组合,完成“戏说项羽”的课题研究,作一篇文学性的再创作。这种重组的最大特点是扩大教学的容量,拓宽教学的空间,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变得高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