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赡学生的人支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又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精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美文,通过“研讨与练习”等语文活动来加强对语文中的文化内涵的整体感悟和体验。新编语文教材在单元组织方面不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按题材和内容相对集中,大体按“人生(2个单元)、自然、科学、家庭、想象”来编排单元,这就在整体构架上为加强人文教育作了新的尝试;在“研讨与练习”设计方面,每课基本上都安排有旨在整体感悟和体会,既充溢着人文教育内涵,又着眼于语文素质养成的活动或练习。以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课后“研讨与统习”第二题为例: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你能举出其他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2.每人讲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像这样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在新编语文教科书中贯穿始终,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便成了人文修养、教养的过程。
其次,追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合。学有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往往比学习结果更有价值。这一点受到新编语文教材的关注。在新编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中,“问题”与“答案”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问题情境、活动场景、活动方式,在活动的开展、展开和相互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作为一项活动的结果——“写作”,既是对活动的反思和总结,又是对活动的检验。
第三,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甚为密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把“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同时又用之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新编语文教材除了在选文和“研讨与练习”上作跨学科的引入或联络,还集中安排了“探索月球奥秘”和“追寻人类起源”两次科学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跨领域学习”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当然,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可与法、哲、史结合,可与数、理、化、生、地结合,等等。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可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可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可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可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等。这些还有待开发和研究。(www.daowen.com)
第四,努力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整合。“综合性学习”已完全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也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而是把学生推到各种情境、时空中,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论辩中学习,在交往交际中学习……在“研讨与练习”设计上也有新的特色,单纯的“练习”已被“研讨与练习”所取代,这不仅拓展了课文的语文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为语文学习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练习”不仅偏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操作,而且一般是各自独立完成的,虽有交流、合作,也是偶尔为之或在师生之间“单线联系”。而新编语文教材把探究性学习(研)、合作性学习(讨)引进课堂。以第二单元《理想》课后“研讨与练习”为例:
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里涉及到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教师可相机指导,重点加强,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