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话语含蕴重塑思维方式:探索无限创造性和开放性

话语含蕴重塑思维方式:探索无限创造性和开放性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本文”的开放性决定了接受者思维的开放性。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以及话语含蕴无限的阐释可能性,将使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具体感性、个性化以及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全他们的人格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话语含蕴重塑思维方式:探索无限创造性和开放性

话语含蕴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从更广的意义看,这种话语含蕴包含在文学的全部创作和接受活动中。具体来说,它是被创造出来使供阅读的“本文”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象外之象”等。外国也有类似的观点,如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英伽登的“空白点”等。文学的话语含蕴在作品中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态:含蓄和含混。含蓄是以少寓多,小中蓄大,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显著特征。杜牧诗《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寥寥数语既表现了统治阶级的荒淫骄奢,也表现了皇帝对妃子的宠爱,以及劳动人民被压迫剥削的生活惨状。含混指的是本文有着多重而且不确定的意义阐释空间。如曹禺创作的戏剧雷雨》既可以说它是对中国旧家庭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又可以说它是对生命,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存在的挣扎与残酷,悲凉与恐惧的剖析和观照;还可以说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力与欲望争夺的思考。连曹禺自己也说“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这就是含混,它指的是作品的歧义、复义或多义。

文学作品阐释的无限可能性为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由于“本文”的多义性,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时就不会局限于一种答案,一种思维,而是摆脱过去封闭、一元教学模式下的思维方式,打开思路,发散性地追求各种到达彼岸的路径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思想。他们从一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就必须接受文学作为话语含蕴的这种多样阐释的观念,久而久之,这种观念扎根在他们的思想中便形成了开放式的、发散式的思维方式,显然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说,“本文”的开放性决定了接受者思维的开放性。思维学认为,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多向开展的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文学的话语含蕴无限阐释的可能性,这一特点在读者接受过程中谙合了发散性思维发展的整个过程,所以,文学接受过程正是发散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展开的过程,而这两种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此,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多种理解和阐释方式决定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创造性。(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文学教育使文学成为中学生的思维对象。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以及话语含蕴无限的阐释可能性,将使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具体感性、个性化以及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全他们的人格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