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掘人性学平台所蕴藏的价值

发掘人性学平台所蕴藏的价值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以90年代中期《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和《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等论文的发表为标志,于漪实现了她学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跨越。于漪认为,语言不是人际交往的唯一工具,但是最重要的工具。可以说,于漪关于语文学科性质功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她站立于人学的制高点发现语文教育价值、拓展课程开发空间的创造力,她的教育理想,将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发掘人性学平台所蕴藏的价值

语文教育领域,于漪内涵着巨大的优势。她有一定哲学基础,熟谙教育学和心理学,很快又熟悉了语言学、文艺学以及下位交叉学科文章学等讨论的主要问题,这就使她更多地不是从某一个专门的学科,不是从语文学科本位的立场,而是用多学科视角、从培养人的全局去认识作为基础教育一门课程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教育学并不像高校通用教科书那样简单。不少学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复杂科学”,它的主题可说是研究“学习人”。于漪首先强调中小学是为学生明天做人、学习打底子的,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这个被她称为“地基工程”的一个重要“打桩阵地”,独特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打底子。她一贯重视“教育性教学”这个近代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命题。从育人的高度,从教师的崇高职责,从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出发,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成为教育性教学,发挥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于漪较早地形成了她的最关紧要的教育理念: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她强调,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为了从学理的层面,也就是从语文和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基点上说清楚教文育人这一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她不停地追问,学习,反思。整个80年代,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阐释有三次较大的进展。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是70年代末于漪语文教学实践与思想的首次综合评述,那时,进一步确认语言/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观点,同时强调不能把语文课简单地归结为工具课,而应该注意这门课程的思想性。紧接着,80年代初期,强调语言/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认知、思维的工具,全面思考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同时继续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80年代中后期,开始思考语言/语文的文化内涵,阐释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关系。

应该说,以90年代中期《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和《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等论文的发表为标志,于漪实现了她学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跨越。她所提出的问题和阶段性研究成果,在语文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语文教育领域关于语言/语文、语文学科性质的新一轮深入的讨论。

于漪一直说,自己总是行色匆匆,对孩子来说,是个没有尽到责任的母亲。但有件事,她感到做得还可以。那是好些年前了,于漪要求孩子搜集有关我国历史的成语典故,指导他按照时代先后有系统地编一本书,使读者以成语典故来了解中国历史,又结合历史加深理解和记忆成语典故。孩子在编《历史·成语典故双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成语典故的产生、发展、流传,和历史文化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于漪联想到,语言教育要重视文化背景。

语文教育的“位”怎么定?于漪认为,首先得给语言定位,给汉语定位。人类用以认识自身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从不同的领域、层面、角度看语言,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语言学各学派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语言的界定也不同。语文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结合母语教育的经验和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于漪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和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合作进行“师带徒职初培训模式”研究,并赴日访问,考察、掌握外国母语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法。对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脉络,重作一番梳理。经过一段时间酝酿,陆续发表《要重视文化背景》《机械操练何时休》《阅读教学误区辨》等文。《弘扬人文改革弊端》是一气呵成的。她说,这是“投石问路”,看能不能引起讨论的兴趣。

从语文教育学的角度,怎么看语言?(www.daowen.com)

于漪认为,语言不是人际交往的唯一工具,但是最重要的工具。在人类社会中,文化载体多种多样,但语言是最重要的载体。这种工具、载体,都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在符号的意义上掌握语言的工具属性,比较恰当。符号因意义而存在,离开意义,符号就不成其为符号。这就是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各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它装载着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装载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怎么认识和处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于漪说:一个事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质属性,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二元论”或“多元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割裂,不可偏废。于漪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不是一增一减,而应沟通交融,互渗互促。确立了正确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就会自觉地把语言教育同思维训练、情感熏陶、人格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教文育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语文学科不是还有其他一些属性吗?

于漪认为,语文学科有多种属性,多种功能。属性和功能是分层次的,看你是从什么层次、从什么角度去阐述。从我们的语文教育现状出发,经过反思,我以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或者说特质,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综合进行概括,可能比较准确一点,可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须发挥多功能的作用。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以说,于漪关于语文学科性质功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她站立于人学的制高点发现语文教育价值、拓展课程开发空间的创造力,她的教育理想,将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