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郵傳部統籌全域預劃軌綫議覆摺的重要性

郵傳部統籌全域預劃軌綫議覆摺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是談路政者,率以漢口爲軌樞,或又移於西安。今京城當爲海内之軌樞,斷無疑義。此臣部籌畫枝路軌綫之情形也。比年路政大興,蘇、皖、贛、閩率出自紳商之籌辦,滇、黔、晋、陝又出於督撫之主持。此臣部籌劃軌綫緩急之情形也。謹先將現在各省已辦及擬辦鐵路繪圖列説,恭呈御覽。[9]據郵傳部奏知,原文爲節録。

郵傳部統籌全域預劃軌綫議覆摺的重要性

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907年8月21日)[11]

原奏内稱,鐵路之經緯版圖,猶山水之經緯大陸,非析分枝幹,實無軌綫可言。就今籌之,當首定京城爲軌樞,而區分海内諸軌爲東西南北四大幹。四幹既定,循而求枝,於是或爲東幹之枝,或爲西幹之枝,或爲南幹之枝,或爲北幹之枝等語。

查鐵路一政,無在不附麗輿地,即無在不關繫兵商。欲定軌樞,當自講明地學始。西人言地學派别,有所謂政治地理者,有所謂兵勢地理者,有所謂商業地理者。我國自津榆鐵路起於開平之運煤,而京漢鐵路現僅達於漢口。由是談路政者,率以漢口爲軌樞,或又移於西安。以政治地理揆之,均有未合。

蓋體國經野,義尚尊王;輦轂所居,遂曰首善。禹貢所列貢道,東西南朔,皆歸本於冀州。今京城當爲海内之軌樞,斷無疑義。據目前諸軌而論,其南出者,自當遵京漢軌綫達漢口,俟粤漢路工抵武昌後,跨江與接,即可定爲南幹;其北出者,現修之路,原有京張,臣部前議覆肅親王善耆籌建蒙古鐵路摺内,已聲明京張路成,再展至庫倫,更展至恰克圖,即可定爲北幹;其東出者,關内外綫早已行車,現既收回奉新更名爲京奉。臣部於三月間,議覆前署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創修江省鐵路摺内,已議准由新民、洮南、齊齊哈爾抵愛琿,一俟全工告蕆,即可定爲東幹;其西出者,現正自正太入手,至太原以西,仍聯屬同蒲,更西則與陝西撫臣曹鴻勛所議由潼關至蘭州之綫相接,以達於伊犁,即可定爲西幹。此臣部籌劃幹路軌綫之情形也。

惟鐵路之用,義取相聯,故軌樞易明,而枝軌難定,是宜用政治地理區劃州縣之法析而分之。

南幹自京城迤南至鄭州,分一枝由開封入安徽;至信陽,分一枝向江浦入江蘇;至漢口,分一枝入西安;至武昌,分一枝入江西;至湖南,分一枝入貴州;更南至廣州,分四枝:一爲廣九,一爲廣澳,一歷惠潮抵厦門,一歷梧州抵桂林。由是豫、皖、蘇、浙、贛、閩、鄂、湘、黔、桂、粤諸軌,皆可定之爲南枝。

其北幹抵張家口後,擬依察哈爾都統誠勳考查察防原奏,分兩枝:一東趨熱河爲張熱,一西趨綏遠爲張綏。至庫倫又分兩枝,赴内外諸蒙古。由是蒙古、熱河邊墻諸軌,皆可定之爲北枝。

其東幹至天津,分一枝爲津鎮,以通膠濟;至溝幫子,分一枝爲營口,以通旅順;至奉天,分一枝東斜趨,以與俄人承修之東三省路相接。由是山東、奉天、吉林、黑龍江諸綫,皆可定之爲東枝。

其西幹至太原,分一枝出大同,以聯張綏;至平陽,分一枝出澤州,以聯澤道;至潼關,分一枝出洛陽,以聯汴洛;至西安,分兩枝:一西北趨平凉入寧夏,一西南趨漢中入成都。其西南趨者,則東聯川漢,南聯滇蜀,以與滇越、滇緬接。又西至蘭州,分一枝出青海衛藏而聯印度。由是晋、陝、甘、新、川、滇、青、藏諸軌,皆可定之爲西枝。此臣部籌畫枝路軌綫之情形也。

又原奏内稱,都會繁盛,商賈輻輳之區,定爲最急;地域稍僻,貨産較蕃之區,定爲次急;土瘠民貧,産磽貨滯,無關形勢之區,定爲最緩。其有關形勢者,定爲次緩,又稱時重商家,東南固急於西北;時重軍國,西北又急於東南等語。

臣等查鐵路一端,誠不外兵商兩策,大都西北臨邊,便於軍國;東南通海,便於商家。若定蒙藏設省之謀,則庫倫、衛藏爲急,而青海、熱河次之;若資海陸交輸之益,則粤漢爲急,而川漢、滇蜀次之。

比年路政大興,蘇、皖、贛、閩率出自紳商之籌辦,滇、黔、晋、陝又出於督撫之主持。規則既覺參差,財力尤形支絀,相時籌度,自必由便商入手,乃可冀路有餘利,以爲推廣軍用鐵路之資。且一路工資,動需巨萬,無論同時并舉,財力難支,即次第興工,東南尚可集股於紳商,而西北則必須借資於外債。

臣等詳核各省官商鐵路圖説,錯綜貫串,繪爲總圖,爲幹爲枝,粗有端緒。擬俟部章稍定,即行派員偕工程師攜圖四出。如有增改軌綫之處,隨時注記,并將各省緩急情狀,一一詳報部中,届時重繪詳圖,附以簡表。一俟圖表告竣,再行分頒各省,俾得按圖對表,劃段程功,庶幾各省得通力合作之資,而部臣有提綱挈領之效。此臣部籌劃軌綫緩急之情形也。

斷而言之,陸軍不强,則鐵路臨邊,轉滋敵馬潜窺之患;工藝不振,則鐵路通海,亦增外貨輸入之虞。欲利交通,必先注重於整軍勸工兩大端,而後軌綫縱横,外可以便行軍轉餉之謀,内可以收通商惠工之效。此則臣部與陸軍部、農工商部所當通盤籌畫,各任其難者也。

謹先將現在各省已辦及擬辦鐵路繪圖列説,恭呈御覽。(www.daowen.com)

(得旨:知道了。圖留覽。)

(清)朱壽朋編,張静廬等校點:《光緒朝東華録》(第五册),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總第5717—5719頁

[1]日,原缺,據文意補。

[2]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工程數字資源總庫·録副檔》第3—103—5480—15—523號有録。

[3]時間據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工程數字資源總庫·録副檔》第3—103—5480—15—523號定。

[4]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工程數字資源總庫·録副檔》第3—103—5480—15—523號作“上諭”。

[5]廿一日,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工程數字資源總庫·録副檔》第3—103—5480—15—523號作“二十二日”。

[6]戅愚,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工程數字資源總庫·録副檔》第3—103—5480—15—523號作“憨愚”。

[7]涓涘,中華文史網《國家清史工程數字資源總庫·録副檔》第3—103—5480—15—523號作“涓壤”。

[8]電末有“聞王瑚號鐵珊,爲舊日將弁學堂監督,夏則候補知縣,并未指省”。

[9]據郵傳部奏知,原文爲節録。

[10]原作“壬辰”。

[11]原作“壬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