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热尼拉康: 仁钦桑布的出生地佛堂

热尼拉康: 仁钦桑布的出生地佛堂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仁钦桑布传记》里明确记载,仁钦桑布958年出生在古格王国一个叫作热尼的小村庄,13岁出家为僧,从此离开家乡,除了在印度求学17年,多半驻锡托林寺,他一生中主持修建了一百多座寺庙、佛堂,遍布阿里地区西部和拉达克地区,热尼拉康就是其中之一。热尼拉康坐落在村庄东边的台地上,很是醒目,周围还有几座佛塔的遗迹。热尼拉康外景佛殿朝向东方,平面呈“亚”字形,前后左右都向外凸出,面积不大,约30平方米。

热尼拉康: 仁钦桑布的出生地佛堂

《仁钦桑布传记》里明确记载,仁钦桑布958年出生在古格王国一个叫作热尼的小村庄,13岁出家为僧,从此离开家乡,除了在印度求学17年,多半驻锡托林寺,他一生中主持修建了一百多座寺庙、佛堂,遍布阿里地区西部和拉达克地区,热尼拉康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现属于札达县底雅乡底雅村的热尼组,从乡政府所在的底雅小镇出发,必须经过一座横跨在象泉河上的铁索桥,然后沿河左岸陡峭的山路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山谷中的热尼村。村子很小,只有5户人家,山上的溪水穿过村庄汇入象泉河,小溪两岸生长着柳树、杨树和杏树,村舍散布在树木的绿荫之中。热尼拉康坐落在村庄东边的台地上,很是醒目,周围还有几座佛塔的遗迹

热尼拉康外景

佛殿朝向东方,平面呈“亚”字形,前后左右都向外凸出,面积不大,约30平方米。殿门的门框、门楣上雕刻着卷草纹、联珠纹和莲瓣。殿内有4根木柱支撑着梁椽和被烟熏黑的天花板,隐约还可以看出天花板上原来的彩绘图案,拐角的一组天花板被烟炱覆盖的较少,团花纹仍清晰可见。柱子之间安放着一个硕大的转经轮,应该是后来添置的。殿顶留有一个天窗,正午时分阳光斜射进来,可以照亮殿内。

后壁后凸的部分是一个长的台座,座上有7尊菩萨的泥塑造像,中间5尊面向前,两侧的造像相对而置。中间的5尊都是三面六臂,头戴装饰华丽的三叶冠。上身赤裸,只有一条帛带从双肩绕双臂垂下,颈、胸、臂都佩戴着各色珠串,手上所持的法器多已不存。下身都穿着红色的长裙,结跏趺坐,脚腕和脚面上也都带有珠串。这5尊像的肤色分别是黄、蓝、红、白、绿,根据肤色和佛像组合,初步判定这5尊佛像是黄色宝生佛、蓝色阿閦佛、红色阿弥陀佛、白色大日如来、绿色不空成就佛。两侧的塑像都是一面双臂,佩饰明显不如中间5尊佛像奢华,其中南侧的造像右手持金刚杵,很有可能是金刚持菩萨。两侧塑像的上方还各有一尊悬塑的造像,同样是菩萨装,均为一面六臂造型,其中南侧造像肩上斜搭羚羊皮,很可能是六臂观音菩萨。这一组造像比例匀称,配置严谨,与印度斯皮提的塔博寺塑像颇为相似,建造年代也应为11世纪,是西藏境内仅存的后弘期初期完整塑像。

热尼拉康塑像(www.daowen.com)

殿内四壁绘满壁画,大部分被20世纪初的新绘壁画所覆盖,只有北壁、西壁和东壁还可以看出一些早期和中期壁画的内容。北壁西侧下方保留有一尊早期菩萨坐像,圆形背光、外翻莲座和晕染的肌肤都体现出11世纪壁画的特征,东壁北侧的一块中期壁画脱落之处,暴露出底层壁画佛传故事“村妇献乳糜”的场景:村妇双手捧钵奉献给释迦牟尼,下面有一只黄牛。最具有年代特征的是西壁北侧下方的一组供养人壁画,供养人身穿三角形翻领袍服,头上戴有低矮的缠巾,与东嘎遗址Ⅰ号窟、托林寺55号塔中的供养人形象十分类似。中期壁画在北壁保存较多,看得出来有曼荼罗、菩萨和上师像,上师像中特征比较明显的是穿白衣的米拉热巴和一尊头戴尖顶僧帽的高僧。

热尼拉康早期壁画

传说热尼拉康最初有三件镇寺之宝:一尊象牙菩萨像、一尊喜金刚像、一套无上密乘梵文贝叶经,谁要把宝物带出佛堂就会厄运临头。但这个传说也没有保住三件宝物,它们早就不知去向了。好在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佛堂还能够保留至今,给我们展现出当年佛教艺术的辉煌。

近几十年来,在札达县象泉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古格王国时期遗址总数达60余处,加上普兰县、噶尔县、日土县以及境外拉达克地区、斯皮提地区,古格王国遗址超过百处。遗址包括城堡、村落、寺院、石窟寺等,此外应有部分未被发现的遗址,若能将全部遗址进行挖掘考察,遗址总数将十分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