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香城堡也是我们在1985年考察期间前往调查的。8月15日,我们在没有找到向导和马匹的情况下,仅靠古格看守人旺堆大爷提供的大致方向和含混不清的沿途地形就贸然出发了。翻过两个山梁之后,我们在曲折蜿蜓的山谷里误入歧途,本来就若隐若现的羊肠小道彻底消失了。下午3点,骄阳似火,沮丧至极也饥渴至极的我们只好决定沿来路返回。两天之后,我们找到向导并租了一匹老马,再次前往多香。这次向导带路,老马识途,30公里的山路走了7个小时,在转过一道山梁之后,我们的目的地多香山谷终于展现在眼前。多香河从南往北流去,河岸边的青稞地里一片绿色,几座土黄色的村舍散落在西面的坡地上,多香城堡下佛塔的红色塔刹也从山坡后显露出来。
多香城堡遗址坐落在多香河东岸台地的一个土山上。台地高出河床25米,土山顶部高出台地约90米,整个土山呈鱼脊形,东西横列拦在河谷谷地的北边,河水从土山下向西绕行,到了西侧山嘴旁的谷口夺路北去。城堡的建筑遗迹主要分布在山顶及西侧、南侧的山腰和山脚下,遗址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
为了方便调查,我们把城堡遗址分为西区、南区、山顶区3个区域。经过两天的调查,统计出73座房屋建筑遗迹(包括佛殿)、16座碉堡、15座佛塔、176孔窑洞和两道防卫墙。建筑遗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碉堡、防卫墙等防卫设施主要集中在西区和山顶区,民居、僧舍、窑洞散布于南区山腰和西区东半部,佛殿和佛塔分布在南区山脚下的坡地和台地上。这里的建筑所遭到的破坏比古格故城更加严重,佛殿、房屋、碉堡都成了废墟。
从一些迹象分析,几座佛殿被毁坏的时间比较晚,虽然佛殿的顶部已经不存,但仍残存部分塑像和被雨水冲刷过的壁画。其中较大的一座佛殿外表涂成红色,我们按照在古格故城调查时的习惯,称之为“红殿”。这座殿堂正门有前厅,旁边有僧舍,是一个小规模佛寺建筑组合。前厅建造年代稍晚,是后来扩建的,高度比正殿稍低,外壁涂白色。厅内没有发现塑像、壁画痕迹,厅后壁正中是正殿的门,右侧的小门与4间僧舍相连。正殿进深9.5米,宽6.8米,原来应该有6根木柱。殿后壁塑像已毁坏殆尽,仅留下须弥座和后壁上贴塑的背光。殿内壁画大多模糊不清,南北两壁绘有对称的10尊如来大像,每尊如来像各有二菩萨侍立左右。菩萨像头戴宝冠,上身赤裸,佩戴耳饰、项饰、璎珞、臂钏、手镯,下穿长裙,颈、腰、胯三点扭曲,形成娇媚动人的曲线造型。东壁的殿门两侧分别绘胜乐金刚、六臂玛哈嘎拉大像和众护法小像。
多香城堡遗址全景
多香城堡遗址的残垣断壁
多香城堡遗址维修后的佛堂——红殿
另一个保存稍好的建筑是护法神殿。由经堂(房屋)和后殿(窑洞)构成。经堂北依崖壁,其余三面砌筑土坯墙。室内面积约30平方米,原来应该有两根柱子,是一个小型经堂。经堂内东、西、南三面的壁画唯有南壁还依稀可辨,似乎是大威德金刚和四臂玛哈嘎拉大像。后殿实为一个窑洞,开凿在经堂北侧崖壁上。洞内平面略呈梯形,南宽北窄。北壁及东西壁下各有一层土坯砌成的像座,靠北壁的座上原横排三尊塑像,一尊已毁坏,现存两尊均伫立在座上,但躯体和四肢损毁严重。中间的一尊是六臂玛哈嘎拉,六臂均残,腹部损毁。东侧的护法神像两臂及一腿残缺,面部也残损,腹部被完全破坏。后殿窑洞的三面墙壁均绘有壁画,北壁和东西壁主要绘制火焰纹背光作为塑像的背景,在火焰纹的上部间隙还夹绘几尊坐禅修行的高僧。南壁门两侧绘六道轮回中“三恶道”里的畜生道图像,大红的底色上绘着黑色的牦牛、马、羊、犬、鹰等动物。有的狂奔乱跳,有的仰天长啸,均呈现出一副骚动不安、惊恐万状的样子。动物之间还夹杂着人体残肢及鼓、号、人颅骨碗等法器。这幅壁画的风格不见于其他地方,黑红两色对比强烈,动物造型生动准确,犹如一幅大型套色版画。
多香城堡遗址护法洞内修复后的塑像
多香城堡遗址护法洞壁画(www.daowen.com)
遗址中的佛塔大多集中在土山南侧狭长的台地上,东西一字排开,可以看出原有6座大塔、3座小塔。只有最西端的大塔保存较好,其余的都只剩下塔座和塔基。西端保存较好的大塔属于“八相佛塔”中的尊胜塔,塔座平面呈亚字形,塔座四周分别贴塑狮子和八吉祥图案。塔座上是三层内收的圆台,圆台上的塔身像一口倒扣的大钟,塔身上竖立着高耸的塔刹,塔刹顶稍残,整体呈圆锥形,外表装饰红陶饰件构成的13层相轮(佛教术语称“十三天”),刹顶的木柱上还残留着部分铜饰件。
城堡遗址的窑洞大部分是民居,因为调查时间紧张,我们只选取了18孔窑洞做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其中有单室、双室、三室等形制,7孔窑洞中有泥灶、壁灶或土坯砌筑的仓池。例如一孔单室的民居窑洞,后壁正中有一个单眼泥灶,右侧壁挖出两个壁灶,左侧壁有上下两个壁龛,顶部开设排烟孔。形制、结构、开凿技术与古格故城的窑洞一样。但有一种形制非常奇特,个别窑洞向上方挖出五六米长的通道,然后在悬崖的崖壁上打通出口,并在出口处修建悬空的瞭望台,就像现代高层住宅伸出的阳台。这种瞭望台很可能具有军事防御的性质。
多香城堡遗址中粉刷一新的佛塔
山顶区的建筑全部挤在一条狭长蜿蜒的山脊上。山脊长约百米,宽处近10米,窄处仅2米。山脊两侧不是断崖就是陡坡,几乎无法从两侧攀登上去。山顶建筑群中有小房间22座(间)、碉堡8座、窑洞5孔。碉堡多是二层,南北两面开设窄条形或三角形的瞭望射击孔,都建在山脊端头和中间的弯曲转折处。其余的房屋在碉堡间错落相连,由一条宽0.9—1.5米的夹壁墙将所有建筑串通起来。房屋建筑的面积都很小,一般在4—9平方米之间。一些碉堡和小房间的角落里还堆积着拳头大小的卵石,应是当时防御的武器。
土山西侧的山坡上还分布着几座碉堡和防卫墙。其中有一座三层碉楼至今还残存近10米高的遗迹,顶部及隔层的梁椽虽均不存,但整体形制还较清楚。这座平面呈方形的碉楼以石块砌筑基础,土坯筑墙体,四面墙体均有收分,西、北、南三面墙体开设6个三角形瞭望射击孔。远远望去,碉楼就像一个粗壮的大烟囱竖立在土山西侧的山坡上。
多香城堡地处偏远的多香河谷,少有人探访。图齐在《梵天佛地》第三卷里有所提及:“多香是一个村落,有古堡和译师(仁钦桑布)神殿。其建筑风格确属当时。多香距札布让足有一天的行程,在传记中无载,但其南面的山谷,正当路径沿着边缘转向波林山口的地方,还尚存着被人称之为普卡的遗迹。”20世纪80年代先于我们来到这里的人,只有几个地质队员,所以我们曾希望在这里发现更多的古格时期的遗物。调查时我们找遍了遗址的各个角落,还真采集到不少东西。采集品中有铁铠甲片、铁头盔片、铁箭头、弯刀,这些都与古格故城发现的文物的相同,几件残铜像、铜像座是古格故城没有发现的。其中那件铜佛座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佛座的造型很普通,下面是近长方形的台座,上面是覆莲瓣和仰莲瓣,与众不同的是台座正面和两侧面的图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正面錾刻的9个人物,中间两个从水波中露出上身的是二龙王。头顶五龙(蛇)、引颈翘首是龙王的标识,二龙王上身赤裸,各持一支带叶莲花相对交臂。台座左侧为两位贵妇,穿着印度、尼泊尔传统的紧身半袖衫和长裙,结游戏坐姿或跪坐。右侧5人,一贵妇头覆帛带,跪坐旁顾,其余4人都是僧人,单膝半跪作舞蹈状,或各找空隙伸头观望。右侧立面是跪坐的3位僧人,穿着贴身薄袈裟,分别捧盘、帛带、香薰。左侧3人为一僧、一男子、一贵妇。三组人物的明显特征是细眉长眼,鼻梁直挺,面部多为正侧面或半侧面,线条简约,清晰流畅,人物形象和服饰都属较纯正的印度风格,在西藏很少见。
多香城堡遗址的建筑形式、布局、佛殿壁画风格、遗物特征等,都与古格故城有着显而易见的一致性。从遗址总体建筑规模和配置情况分析,这里应该是古格时期王国的一个下属治所或小邦,设有管理机构并拥有军事力量,废弃的时间与古格故城大致相同。
多香城堡遗址采集到的佛座正面(宗同昌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