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尊重良知,感知内疚保持诚信

尊重良知,感知内疚保持诚信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愧,知道惭愧、内疚。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将良心安妥好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

尊重良知,感知内疚保持诚信

良知,良心也,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良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础,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良心是伦理学中的一个普遍概念,它的正面意义表现为廉耻、正义、向善、正直等;它的负面意义表现为畏惧、忏悔、内疚、自责等。[12]一个人有了良心,就能处处从良心出发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能与人为善,不去做伤天害理的事。相反,一个人如果良心意识淡薄,甚至丧失良心的话,就会邪念丛生,道德、法规、观念也易于崩溃。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

一、良知的内涵

(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知愧,做人胸襟坦荡

“愧”字的意涵,正是教育着我们做人要坦诚不欺,心中不要有鬼。知愧,知道惭愧、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懂得惭愧,是一种诚信,有这诚信才可交。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将良心安妥好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而是问心无愧。

(三)知恩,勿忘扶助之人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道义。别人对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应该铭记在心。常怀感恩之心。对父母养育,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感恩是人生的一种姿态,人性的一种证明,处世的一种哲学,生活的一种大智慧,社会行为的一种反省和成熟。学会感恩,每个人便会拥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二、良知的本质

良知,是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天生的道德品质,是一种能够知善、知恶的道德认识能力,是一种辨别善恶是非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良心不仅包含着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而且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根本特征。

良知,是一个人道德上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道德上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统一体,良心总是同个人在一定社会中应尽的义务融合在一起,总是同自己在社会上的荣誉和自尊相结合,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良知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良知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只有良知才能避免道德堕落。因此,应把良心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所谓良心教育,是指对人对事应仁慈友善,讲道义,辨善恶,明是非的教育。良心是一个内在的强烈声音,能帮助人分辨是非,不偏离道德的道路,一旦偏离就会感到内疚。良心能够纠正人的某些自私欲念和偏颇情感,改变其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以免产生不良后果。良心教育是培育诚实、责任心和正直等重要美德的奠基石。

三、良知原则的启示(www.daowen.com)

新闻报道要捍卫事实与真相,敢于说真话,揭真相,敢为天下先,走在时代的前头。记者要尊重被采访对象提出的正当要求,如保护匿名消息来源、尊重采访对象的正当要求和严正申明等;新闻报道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维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防止血腥、暴力、淫秽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等。

[1] 展江. 媒介专业操守:能够建立理论框架吗?——基于伦理与道德分殊的一种尝试[J]. 南京社会科学,2010(1).

[2] 史怀泽. 敬畏生命[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2.

[3] 夏东民,陆树程. 敬畏生命观与生态哲学[J]. 江苏社会科学,2008(6).

[4] 陆树程,朱晨静. 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 社会科学,2008(2).

[5] 刘英. 论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的本土化要求[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4).

[6] 你纠结的“23换95值不值”他们永不会想到[N]. 中国青年报,2017-05-05.

[7] 参见2016普利策新闻奖背后的故事 女记者今年成赢家”,人民网,2016-04-26。

[8] 赵建文. 条约法上的善意原则[J]. 当代法学,2013(4).

[9] 王海明. 伦理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4.

[10] 罗国强. 重读善意:一种实践理性[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

[11] 万舒敏. 以“善意原则”解读传媒活动的失衡及对策[J]. 新闻传播,2013(8).

[12] 李肃东. 中西良心论比较—兼论良知说的当代重振[J]. 学习与探索,199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