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20]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一、认识媒介的地位和作用
媒介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从事的精神生产活动,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媒介组织活动具有社会公益性,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推动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帮助社会成员适应环境,提高全社会文化水平。承担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的功能。
(一)传统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政务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是社会稳定的预警者,是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平台,是党政工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约瑟夫·普利策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二)互联网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舆论影响力,多次视察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21]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22]互联网媒体是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自由、批评建议权,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是各级政府官员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利器。中央纪委监察部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网址。最高人民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成为网上信访大厅,主要受理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举报以及对检察干警违法违纪的举报控告。查办了一大批职务犯罪案件,有力地惩治和预防腐败,发挥了检察职能,维护了民生民利。
【案例】
“严书记”案
2018年5月11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了“严书记女儿”的妈妈在成都一幼儿园家长群里飞扬跋扈的言辞。随后,网上出现了署名为“广安市委副书记严春风”写给四川省委组织部的情况说明,称其已与涉事幼童的母亲离婚,对相关情况并不知晓。然而,网友继续深挖细究,爆出了更多信息,“严书记”迅速成为网络热词。5月14日,四川省纪委监委回应称已关注到网友反映“严春风舆情”相关情况,已及时介入调查核实。5月18日,四川省纪委监委宣布,广安市委副书记严春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11月13日,四川省纪委监委再发消息,严春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从网友爆料、媒体追问,到纪检监察机关介入调查直至公布最终结果,“严书记”事件已然成为2018年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纪委监委监督共同发力的典型实例。
2019年8月2日,四川省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四川省广安市委原副书记严春风受贿案,对被告人严春风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万元;对严春风受贿所得财物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严春风当庭表示认罪服判,不上诉。[23]
(三)自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自媒体时代,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数据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全民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记者,个个都是新闻传播者。自媒体的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信息传播的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自媒体的特点:(1)传播快。快如闪电,以秒计算。新浪网统计,一条信息留存5分钟,就被转载上千次。(2)覆盖广。广如大海,空间无限。截至 2019 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 亿,手机网民8.47亿。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整体网民的26.3%,城镇网民规模为6.30亿,占比达73.7%。互联网普及率为61.2%。[24](3)影响大。小事炒大,大事炒炸。“市场化选择”使媒体逢事必炒,双向的平视交流。(4)作用强。新闻辅政,载舟覆舟。影响社会稳定,干扰破坏能力极强。(5)控制难。有根无心,事发人难寻。源头难控、速度难控、内容难控、趋势难控、人头难控。
(四)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主体是不特定的多数网民;客体是拥有公权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手段是人肉搜索、渲泄情绪;披露隐私、诋毁名誉;虚拟法庭、道德审判。
二、了解传媒和记者关注的问题
(一)记者的工作动力
记者的工作动力是新情况的首位报道者、发表有社会影响的报道、获得新闻奖、给信息来源留下深刻印象、搞清事实真相、引人注目地讲述事件经过、上头版头条、挖出惊天大案。
(二)媒体的关注点
1.人们不知道的东西。可以给自己扩展视野和增加知识的东西,如国家尖端技术、行业机密、敏感的政治议题、世界未解之谜、其他稀奇古怪的问题等。
2.人们感兴趣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点,如明星隐私、社会热点问题、猎奇犯罪事件等。
3.人们有用的东西。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东西,如排除安全隐患、解决劳动争议、申请损害赔偿、处理遗产纠纷、申请财产保全等。
(三)媒体关注的话题
1.事件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如突发性事件。
2.问题新闻,是以回答、阐述或揭示新闻受众共同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如叔侄强奸案。
3.人物故事,以纪录片为主体形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成长经历及心路历程,形成了生动、平实、有深度的人物故事。如贪官的监狱故事等。
(四)媒体的需求点、兴奋点
1.媒体的两个需求点:事件真相、快速报道。记者是职业的信息传播者,通过多方调查,挖掘事实真相,快速报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媒体的四个兴奋点:灾难性事件、戏剧性冲突、变化和反差、敏感的人与地,这些都是受众关心的、急切想知晓的信息。
三、司法工作与媒体的关系
(一)两者共同的价值体系:
1.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而媒体是社会的良心,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2.维护大多数人利益,即广大人民是其所代表的利益阶层。“一个国家如果推行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它就是民主的。”[25]
(二)趋同中的工作差异
1.司法公开与舆论监督。司法权力需要接受媒体监督,在阳光之下行使权力,避免“暗箱操作”;媒体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2.司法工作强调严肃、审慎。讲求程序性、保密性;对待媒体不愿说、不善说、不敢说。而新闻媒体关注非常态、公开报道、讲求时效性、追求轰动效应。
(三)两者的矛盾
司法工作讲究程序性、保密性;传媒监督讲究时效性、公开性。实际上是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自由、批评建议权与司法公开的谨慎态度之间发生的冲突。
四、媒介素养及调查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6]
媒介素养的内容包括:(1)对大众媒介的认识与界定;(2)对记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认识;(3)对新闻基本特性的了解和看法;(4)对政府与媒体之间关系的判断;(5)面对媒体的心态、决策、行为。
据调查显示,在媒介接触方面,党政领导干部体现出明显的职务性和工作化特征。在接触使用各类媒介信息的具体类型的调查中,在报纸方面,100%的领导干部会阅读各级党报,而在阅读都市类、晚报类、文摘类报纸方面,整体人数不足7%;在电视方面:100%的领导干部会观看时政新闻类节目,有37.2%的领导干部会观看文艺体育的娱乐休闲节目;32.5%的领导干部会观看科学益智的教育类节目;在广播方面,72.1%的领导干部会收听新闻类节目;34.9%的领导干部会收听交通类节目。可以看出,无论何种媒介,时政新闻类的传播内容是领导干部必要的接触内容,在具体的使用内容上有所区别:报纸的宣传、舆论导向指导工作的功能更加突出,而与纸质媒介相比,广播电视网络声像图文共现特征更凸显了在娱乐休闲方面的优势,更侧重于领导干部的生活方面。从领导干部媒介接触使用方面可以看到,媒介的娱乐休闲放松功能在领导干部接触使用中明显弱化,媒介的接触和使用主要集中在工作范畴之内。[27]
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的敷衍轻慢;有开放的心态,面对监督才能正视问题而不是列“记者黑名单”;有坦诚的心态,遭遇批评才会反躬自省而不是“诽谤定罪”。[28]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阳光下执政,在透明化情况执政,将越来越成为常态,这是党委政府治国理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水平的新考验,提升“媒体素养”应当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党政领导干部应有的媒介素养:(1)充分认识媒体社会功能。(2)对媒体不能采取管制手段。(3)在媒体面前千万不要做强者。(4)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公布真相。(5)学会在媒体监督的常态下工作。(6)对媒体的不实报道要予以宽容。(7)改变躲、封、吵、抓、告、怨的做法。
五、舆情与政法网络舆情
舆情,就是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网络舆情。
舆情管理,是指及时、准确地收集、研究、应对社会舆情,尽早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正确控制和引导。
(一)政法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其表现方式主要为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播客、微博、聚合新闻(RSS)、新闻跟帖及转帖等。
政法网络舆情,包括有关司法、综治、维稳等领域舆情信息、舆情动向和趋势分析,解剖梳理政法热点事件和舆论形成路径,总结应对得失,提供舆情处置的理性建设性专业意见。
应该重视的政法网络舆情:(1)三公经费支出;(2)冤假错案;(3)与律师冲突;(4)政法干警违法违纪案件;(5)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益诉讼;(6)法官违法违纪案件;(7)裁判不公正、执行不到位;(8)媒体记者、公益律师炒作司法个案;(9)审判贪官污吏案件;(10)境外势力、网络热炒的案件。
(二)舆情应对考核指标
1.常规应对评价:应对是否及时?信息是否透明?反应是否灵活?是否掌握话语权?应对是否守法?问责是否到位?是否妥善处理与纸媒、广播、电视等舆论载体的关系?是否重点监控网络媒体的舆情?
2.应对技巧评价:与网民关系、与当事人关系、内部关系及与相关部门关系等。
3.舆论热度评价:网民关注度:以强国论坛、天涯、凯迪、西祠等网络社区论坛主贴数、浏览量、回复数、博文、微博、微信等为基本指标;国外媒体关注度:日本的NHK、美国的CNN、英国的BBC等。
六、传播学、说服艺术、心理学
(一)传播学理论
1.议程设置理论[29]
议程设置是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议程设置理论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沉默的螺旋理论[30]
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也就是说,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舆论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3.两级传播理论[31]
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模式进行的。也就是说,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意见领袖,然后从意见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两级传播理论表明:个人不是与社会隔离的,而是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互影响的;对媒介讯息的响应和反应不是直接和及时的,而是通过“中间站”传递的,并受到其影响;对大众媒介的讯息接收并不等于反应,不接收亦不等于无反应,因为受传者原来的立场和人际传播中的次要接收都在发挥重要作用。
4.意见领袖[32]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的特征是:生活经验丰富,阅历广,大多数的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众多的社会关系,社交能力比较强,平易近人,与公众联系比较密切。收人水平高且稳定,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思想活跃,性格外向,勇于创新,敢于接受新生事物。
意见领袖表明: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只是在两个层次间进行,而且常常是“多级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由此形成信息的扩散。
5.“知识沟”理论[33]
“知识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它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知识沟”理论揭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识沟”也就尤为明显。因此,当大众媒介流量继续增加时,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识沟”也随之加深。
(二)说服艺术
1.“只说一面” 与“两面都说”[34]
“只说一面”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观点集中,简洁明快,但易产生心理抵抗。“只说一面”对于原来就赞同此观点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有较强的说服效果。
“两面都说”在提示自己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给对立观点的发言机会,有“公平感”,可消除心理反感;但论旨复杂,理解难度增加,不易把握。“两面都说”对于原来就反对此观点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有较强的说服效果。
2.“先说有利,后说有利”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首先提出论点在引起注意上是有利的,而最后提出论点在被记住上是有利的。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有利于唤起人们注意,金字塔结构则有利于加深人们的印象。
3.“结论由传者提出还是由受众自己得出”
耶鲁研究表明:“明白”优于“含蓄”,直接表述更有效。但相反的观点认为:受众自己得出结论容易记忆,效果更好。结论:对于通情达理者含蓄暗示更有效;对于轻信盲从者直接给出结论的方法更有效。
4.“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
研究表明:动感情的诉求方式,容易打动受众的感情,改变其态度;逻辑理性的诉求方式,使受众认识深入,改变其观念与行为。将二者结合,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劝服的效果最佳。
(三)心理学
1.“坏消息综合征”
以微博、论坛、社区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内容更能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网民通过分享这些负面消息,以发泄自己对“社会不完美”的一种心理情绪,从而患上了坏消息综合症。此症首先源于人性的自私自利,人们似乎更喜欢扮演成一个被逼无奈的受害者,买不起房、找不到好工作、娶不上媳妇、创业失败……所有这些压力都可以通过坏消息来消解,习惯于把问题推给别人和外在,而缺少自我反省。其次与新闻本身的传播特质有关,媒体上暴力、凶杀、灾害、灾难的新闻总能激起更多人的关注兴趣;网络围观、炒作、放大,不一而足。此症迎合了大众愤世嫉俗、不满现状的愤懑情绪。易降低内心的幸福感受,引起群体性恐慌情绪。
2.仇富心理
仇富心理,是指贫富差距加大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富人的仇视与憎恨,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仇富”不是仇视富人,而是仇视“财路不正”和“为富不仁”的人。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利益不均衡、分配不公;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司法不公平、不公正;道德体系崩溃,人心迷茫;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等社会问题更加深了这种仇富心理。仇富心理会使社会底层的部分人出现内心焦虑与矛盾,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带来失落、自卑感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产生厌恶、对抗社会的心态,甚至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引发舆情。要高度重视并疏导这种情绪。
3.先入为主、刻板印象[35]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或可不容易接受。由于一个缺点导致对事物的普遍评价较差的现象,即“一差百差”现象。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刻板印象容易造成偏见和歧视,会将我们的决策引入歧路。
4.从众心理与群体压力
从众心理,是人受到群体压力而跟从群体选择的一种社会心理。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简单来说,我们思维里有这种潜意识“别人是这么做的,我也这么做,就不会错,或者不会受到伤害”,从众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安全感。
群体压力,即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趋向于一定的群体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当个人被他所在的群体所排斥时,通常会体验到莫大的痛苦,群体对它所属的成员具有一种力量。对于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七、舆情引导策略与方法
(一)舆情引导的六个步骤
1.团结媒体:第一时间建立新闻记者接待中心。
2.滚动发布:24小时内召开多场新闻发布。
3.全面服务:对到场记者登记造册,有问必答。
4.全媒展现:互联网随时更新,广电滚动直播。
5.上下协调:利益攸关者持续沟通、一致对外。
6.关注舆情:适时舆情监控,不断预测问题,周密拟定口径。
(二)新闻发布形式的时间顺序
1.“两微急先锋”:微博、微信先发布消息。
2.“官网汇天下”:政府网站总汇各种途径的信息。
3.“专访发重点”:安排媒体专访来突破重点信息的发布。
4.“新闻发布会”:谨慎、周全地安排新闻发布会。
(三)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
1.跟踪信源,列席党委会。
2.分析舆情,猜测问题。
3.确定主题和发布时机。
4.确定人选和发言人。
5.准备押题。
6.准备口径,重大问题与上级部门一致。
7.准备文稿(主持词,发布稿,名词解释,法律条文,发布人名单,职务,图表,记者签到表)。
8.邀请记者(一般周二至周四上午,40-60分钟)。
9.其他准备(官网直播,会场布置通道)。
10.负面新闻一定要模拟彩排。
(四)常见的8种提问风格及应答策略[36]
续表
(五)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注意事项
1.随时准备接受采访(www.daowen.com)
一旦出现问题要主动联系熟悉的媒体,第一时间掌握主动权,及时说明情况,澄清事实。不要等到谣言满天飞了才被迫出来应对,那样会事倍功半。如果媒体第一时间采访不到当事人,就会去采访外围的所谓“知情者”,受众一旦先入为主,形成刻板印象就很难纠正,后面再听到相关信息,就会选择性记忆,支持原有观点的就记住了,不同声音就排斥在外。这样就加大了澄清事实的成本,不利于舆论引导。
2.要求记者自报家门
接受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地准备。包括基本事实、来龙去脉、原因、后果、伤亡数字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对上门采访的媒体有所了解。包括记者所属的媒体类型、节目定位、受众情况等。见面后要求记者自报家门,可以适时沟通信息,增进感情,拉近关系;最好要上记者的名片或者电话,在采访中时常称呼记者的名字。采访后发现有事实出入或数字错误,可以打电话联系记者,及时要求更正。切记:接受不了解或者不存在的媒体采访,无异于给自己找麻烦。
3.学会控制新闻标题
掌握说话技巧,提高与记者沟通的能力十分重要。接受记者采访时,要学会用媒体报道的方式说话,最好第一句话开诚布公地说出新闻标题,如“这是一起生产责任事故或食品安全事故”,标题能决定舆论导向,要争取一个正面标题。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如“我们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因为一旦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37]最好用肯定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鼓励农村孩子上大专、技校,安心掌握一门技能,返回农村,可以学以致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4.迅速说明真相
不迅速说明真相,是引发舆论危机的主要原因。不要试图隐瞒事实,拒绝采访的做法非常不可取,会引发次生舆情。因为你不说,有人会替你说;你慢了,就给别人留下议论、猜测的时间和空间。别人说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外行说不如内行说;明天说不如今天说。新闻发言人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而不是照本宣科。即使准备好了稿件,重要的地方也一定要脱稿,看着记者回答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技巧,一定要掌握好。
5.要牢牢把握话语主导权
掌握谈话主导权的关键是自己主动和对方交谈。不论是采访还是记者招待会上,面对众多记者,首先要把想说的话、想澄清的事实说出来,之后再让记者提问,这样就可以掌握主导权。一般来说,在上班的时间、工作的状态、记者问的是官员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应当接受采访。官员要慎用拒绝采访权。在危机应对接受采访时,要把握时机把自己平时所做的工作和成绩顺便向媒体说出来。
6.控制情绪,避免负面标题
回答问题时不要被激怒。不能口无遮拦、咄咄逼人、更不能偏激。因为偏激和过头的语言是媒体最喜欢的负面标题语言。如果遇到记者提出的问题与原定的主题不相干,可以说:“关于这些问题,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谈吧。因为现在还不是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到了该谈论的时候,我会首先告诉你的。”这样既尊重了对方,又可以把话题引回来,不失为两全之策。
7.言多必失
回答问题要简短,不要长篇大论;根据提纲或口径回答完问题就打住;不要没完没了地解释、发挥;不要怕冷场,避免节外生枝。如果发现记者在给自己设立圈套,可以主动出击,采用通过反问记者的方式来应对,比如:“您又是怎么预测的呢?”“您是从哪里得到的这些关于╳ ╳的消息呢?”
8.问题正中要害时,要谦虚地接受
有时记者提出的问题不但紧扣正题,而且正中要害。遇到这种情况,被采访者一定要采取谦虚的态度来应对。可以说:“改善方法等正在研究中”等,如果自己诚恳认错,表示出发自内心的反省,相信没有人不会原谅的。
9.控制好时间
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回答问题时间最好控制在15秒内,否则,会被剪接,编辑,甚至出现断章取义。由于电视画面会出现晃眼的图案,建议穿衣服和系领带都要避免有条纹、方格和小图案的。
10.“脱困用语”与幽默感
遇到难以回答的棘手问题时,学会转移话题。一句真诚的话能留下诚恳、务实、可信赖的好印象;可以这样说:“谢谢!您的这个问题出乎我的预料,可否把您的电话或电子邮箱留下,我回头了解后尽快给您回复。”这样既坦荡得体,又不失礼节,还争取了主动。
总之,不能患“网络民意恐惧症”、不要“闻网而动”就做出决策、不要片面顺应各方要求、不被媒体牵着鼻子、不要死守错误信息不放、不在事实不清时发布信息、不随意召开新闻发布会、不以个人名义披露信息。要让媒体成为舆论引导的最佳途径。
【如何识别假记者】
1.采访时以种种理由为借口不肯出示记者证,或出示的记者证是假的。
2.假记者的口气大、职务高。比如称自己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记者;是主任记者、主编、副主编等等;自称与当地头面人物相熟。
3.假记者和真记者混在一起。比如临时或长期聘用的、借调的、帮忙的人。
4.真单位假记者。新闻单位的广告经营人员、发行人员打着记者的牌子,抬高身价。
5.打着香港、澳门等地新闻单位的旗号。一些期刊杂志在香港、澳门等地注册,在内地设立记者站。
6.假记者真捞钱的目的很明显。通常以抓问题、公开曝光、写内参来要挟。
【如何对付假记者】
1.及时致电宣传主管部门,让他们帮助识别假冒伪劣记者。
2.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记者协会创办的中国记者网,输入记者证上的编号,就可以立即查出其真伪。
3.向记者所说的单位核实记者的姓名和负责的跑口领域。假记者有三种情况:(1)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真的,但记者的身份是假的;(2)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真的,但该单位没有其人;(3)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假的,记者当然更是假的。
4.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运用司法手段打击假冒伪劣记者。
5.发现敲诈勒索的记者,要坚决拒绝。不管是假记者还是真记者,对其敲诈勒索行为都要坚决拒绝。
6.对于搞有偿新闻的劣记者要采取拖拉战术,使其目的不能得逞。比如可以说:“你说的事我们考虑考虑。”“这一段我们特别忙,过一段再说吧。”“这件事现在不好办,以后有机会再说吧。”这样做既不得罪他,又可以把他的无理要求搪塞过去。
相关规定
1.《宪法》第3条:“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27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第33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3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第130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第131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1)立案公开,立案条件、流程、法律文书样式、诉讼费用标准、缓减免交诉讼费程序、当事人重要权利义务、诉讼和执行风险提示以及可选择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等向当事人公开。(2)庭审公开,建立健全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旁听和报道庭审的规则,消除公众和媒体知情监督的障碍。(3)执行公开,执行的依据、标准、规范、程序以及执行全过程应当向社会和当事人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法律禁止公开的信息除外。(4)听证公开,人民法院对申请再审案件、涉法涉诉信访疑难案件、司法赔偿案件、执行异议案件以及对职务犯罪案件和有重大影响案件被告人的减刑、假释案件等,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听证的,应当向社会发布听证公告。(5)文书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不适宜公开的案件和调解结案的案件外,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6)审务公开,各级人民法院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站和其他信息公开平台。探索建立各类案件运转流程的网络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及时查询案件进展情况。
3.《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1条:“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旁听案件庭审、采访报道法院工作、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便利。” 第2条:“对于社会关注的案件和法院工作的重大举措以及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向社会公开的其他信息,人民法院应当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稿、法院公报、互联网站等形式向新闻媒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第3条:“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新闻媒体记者和公众可以旁听。审判场所坐席不足的,应当优先保证媒体和当事人近亲属的需要。有条件的审判法庭根据需要可以在旁听席中设立媒体席。记者旁听庭审应当遵守法庭纪律,未经批准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4.《刑事诉讼法》第24条:“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第26条:“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未经人民法院审判,任何人不得确定为有罪。”
5.《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十一、依法公开审理案件,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相、摄影、转播庭审实况。”
6.《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6条:“……(6)维护司法尊严,依法做好案件报道,不干预依法进行的司法审判活动,在法庭判决前不做定性、定罪的报道和评论。”
7.《关于加强和改进案件报道的通知》要求:“不得超越司法程序,不得违反事实和法律,不得擅自对案件定性。”
8.《关于当前在法制宣传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强调指出:“不得超越司法程序抢先报导,更不得利用新闻媒介制造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的舆论。”
思考题
一、判断题
1.传媒与司法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保障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
2.司法活动与传媒监督虽然都追求真实,但司法活动讲究公开性和时效性,而传媒监督讲究独立性和程序性。 ( )
3.传媒是公民实现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权利和建议权利的途径。
( )
4.依靠传媒的力量宣传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会破坏司法的独立性。 ( )
5.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司法机关推出的新举措是司法实践的需要。 ( )
二、填空题
1.我国的司法机关一般是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从广义上理解也可以包括____________、国家安全机关、____________、军队保卫部门、____________等负责刑事侦查的机构。
2.传媒与司法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社会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保障最大多数人的____________。
3.传媒与司法的冲突,实际上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冲突,是公众对司法活动的____________、言论表达权以及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____________等一系列基本权利与司法独立权的冲突。
4.记者旁听庭审应当遵守 纪律,未经批准不得____________、录像和____________。
5.司法公开,包括立案、____________、执行、____________、文书、____________六公开。
6.我国的主刑有五种:管制、____________、有期徒刑、____________和死刑;附加刑有三种:罚金,____________,没收财产。
三、选择题
1.传媒介入案件的报道,要遵循( )的原则。
A.侧面报道 B.全程报道 C.舆论报道 D.即时报道
2.( )第7条规定,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A.《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四、名词解释:
1.司法独立
2.传媒监督
3.司法新闻
4.知情权
5.媒介审判
6.独立审判
7.异地审判
8.无罪推定
9.疑罪从无
10.罪刑法定
11.罪罚相适应
12.媒介公信力
五、简答题
1.传媒监督司法的重要性?
2.传媒监督司法的十条原则是什么?
3.“媒介审判” 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4.简述犯罪嫌疑人有哪些权利?
5.传媒应重点监督哪些司法权力?
6.传媒与司法如何互动?
[1] 资料来源: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
[2] 参见袁媛:“媒介审判”现象分析,2008-08-26。
[3] 刘宁洁. 客观报道 谨慎评论——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J].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7(2).
[4]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5] 刘宁洁. 客观报道 谨慎评论——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J].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7(2).
[6] 参见中国青年网2013年9月22日报道《李某一案26日宣判 律师:受害人不出席》。
[7] 参见人民网2014年2月19日报道《“复旦投毒案”宣判:两个生命的悲剧警示》。
[8] 参见东方卫视2011年8月23日报道《云南高院:李昌奎案再审宣判 改判死刑》。
[9] 参见新华网2011年5月20日报道《药家鑫案终审宣判:驳回上诉 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10] 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原副市长马向东在江苏受审;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在天津受审;贵州省政协原主席黄瑶在四川被判死缓;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在河北受审;广东省原政协主席陈绍基在重庆受审;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在河南受审;重庆原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山东济南受审。
[11] 犯罪嫌疑人(suspect crime suspect),又称嫌疑犯、嫌犯、疑犯,是指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不同,依无罪推定的原则,除非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不然犯罪嫌疑人是无罪的。
[12] 参见新华社2016年11月15日报道《故意杀人犯贾敬龙被执行死刑》。
[13] 参见孙兆华. 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研究,2007年1月10日。
[14] 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15] 回避,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审判等活动。
[16] 证据,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17] 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法定强制方法。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18] 犯罪,做出具有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9] 刑罚,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对犯人的惩罚。我国的主刑有五种: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三种: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20] 2009年3月中央党校习近平校长在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讲话。
[21]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2]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书记到人民网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23] 参见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年8月2日消息《“严书记”判了!有期徒刑十年》。
[2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5] 2007年10月18日俄罗斯《专家》杂志主编瓦列里·法捷耶夫在评论中国特色民主发展道路时的讲话。
[26]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的定义。
[27] 杨丽娜.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 管理观察,2016(28).
[28] “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N]. 人民日报,2011-06-17.
[29]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30] 德国政治学家伊丽莎白·诺伊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了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最早表述了“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提出,其对1965年德国大选中突然拉开的选票以及公众意见螺旋式的发展趋势,逐渐提出对该模型的研究。
[31] 两级传播论是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于1940年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
[32] 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最早提出“意见领袖”概念。
[33] 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提出“知识沟假说”。
[34] 1953年美国的霍夫兰和贾尼斯、凯利合著的《传播与劝服》一书中提出“只说一面” 与“两面都说”。
[35] 1922年新闻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经典著作《舆论学》中首次将刻板印象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
[36] 李希光著《发言人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版,第258-259页
[37] 黄艳,张玉琴. 全国政协委员王平: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N]. 信息时报,2011-0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