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及网络形式

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及网络形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主要有: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网络平台自主发声,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播报和议论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监督赞美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成为有效的“排气阀”“舆论镜子”,有助于实现民意表达,促进社会管理。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中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和特征

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表各种意见或言论,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进行批评、实行监督,以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力量促使他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监督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得公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

(一)主客体广泛性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全体公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年龄、性别等都具有舆论监督权。舆论监督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舆论监督的客体不仅限于违纪或违法、党内或党外、财务或司法,而涉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行为。

(二)监督方式的公开性

监督方式的公开性是由新闻媒介和舆论本身的公开性决定的。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报道,舆论监督的内容、指向的对象都摆在公众的面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其结果,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监督过程。而其他的监督形式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例如纪检监督则通过固定的渠道和方式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其监督内容、结果,除了当事人,外界很少了解,这说明透明度不高。

(三)影响的及时性

这是由舆论本身与新闻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决定的。一般而言,形成舆论的都是些社会敏感话题,因而群众对此的反应很敏感,往往一触即发,产生共鸣,然而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只需通过大众传媒的一个环节,就能广泛传播开来,自觉地形成有力量的舆论监督。而其他监督,例如通过信访渠道诉诸法纪监督,程序复杂,费时较长,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四)效果的威慑性

舆论监督虽然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直接处置权,也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但由于它是一种社会公开的道义的监督,在激起民愤后,掌握处置权的机关一般不敢轻易地包庇隐瞒,大事化了,小事化无,为此给监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从而重视社会问题,并认真解决它,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威慑力。[1]

(五)成本的低廉性

司法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有力的监督,但司法监督会留下死角。司法监督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周期比较高,往往办案的经费会随着案件的重大及时间的推移,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这是普通人无法承担的。相对而言,媒体从事舆论监督,特别是在市场条件下,不需要花纳税人的钱,也不需要花老百姓的钱,所以社会成本较低。

二、网络舆论监督及特性

网络舆论监督,是不特定的多数网民以社会事件为核心,以网络为载体,交流情感、发表看法、分享观点、提供线索,针对权力执行者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披露和评判,从而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行为。

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主要有: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网络平台自主发声,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播报和议论公共事件。网络监督舆论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当互联网中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主体:不特定的多数网民

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便捷性、时效性,使得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极大程度的实现,主体意识日益崛起,主体地位日渐形成。网民通过网络媒体言论、论坛、博客、微博及新闻跟帖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见解,推进社会制度与法制的建设,推进社会精神文明与法治文明的发展。

(二)客体:拥有公权力的人和机构

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将整个社会都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道德现象,都属于监督的范围。

(三)方式:人肉搜索、道德审判

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匿名性和把关人缺失等的特点,使得部分网民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采用人肉搜索的手段,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虚拟性,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胆地讨论、批评和建议,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也给网络监管带来挑战。因此,对于网络舆情我们不可小觑;更不可轻视民情民意。

网络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1)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2)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功能

(一)有助于还原事实真相

网络舆论监督的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丰富性,解构了传统媒体权威解释地位,不受制于某种利益团体,更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

(二)有利于民意表达

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思想观点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各种力量都在发出声音,各种因素都试图影响舆论。网络舆论监督赞美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成为有效的“排气阀”“舆论镜子”,有助于实现民意表达,促进社会管理。

(三)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

网络舆论引发社会舆论,提出议题,引起关注,将社会话题引入网络舆论,激起讨论,引起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注意,形成压力,督促其达到影响或改造现实的目的。

(四)有利于推进廉政建设

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在网络舆论监督中,被监督者的一举一动处在众目睽睽、众口评说的汪洋大海中,腐败现象将原形毕露,受到人民的公开审判,同时也能教育更多的人,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四、网络舆论引导(www.daowen.com)

网络舆论引导,是指传播者通过对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的组织、选择、解释、加工和制作来影响公众舆论的耗散状态,进而促使其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过程。

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但在网上各种舆论交锋中,网络舆情也存在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甚至出现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的现象;在网络表达方式上呈现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子。从网络监督、网络维权、“网络审判”到“网络暴力”,因此,网络舆论引导迫在眉睫

(一)重视研判网络民意

应高度重视舆情队伍建设,成立网络舆情监管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工作的领导,并要明确专班人员,负责对涉及本地区反腐倡廉建设的网络言论、投诉举报、违纪事件等舆情进行收集、研判和处置等工作。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实时巡查,对涉腐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同时,要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规范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流程和内容。

(二)抓住网络舆情主导权

在第一时间通过主流网站发布网络舆情信息,力争用事实还原事件真相、政府宣传部门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做法尽早尽快地告知公众,压缩不良消息传播空间,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轨道上来。

(三)发挥“舆论领袖”作用

舆论领袖,又叫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我们应当通过业务和网络技能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批“意见领袖”,使网上舆情引导队伍更加知识化、专业化。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以此来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作用,及时在相关网站用“网言”“网语”进行引导,掌握火候,拿捏分寸,讲究适时适度。进一步加强对新闻评论的跟帖引导,正面回应社会质疑和纠正错误信息,有效地主导舆论导向。

(四)善于与传统媒体合作

传统媒体是网络新闻的重要来源,对网络舆论的走势、倾向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关键时刻有“定音鼓”之效。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信息采集能力强、可信度高、深度权威等优势,为互联网提供大量准确、优质的新闻信息。同时,规范网络传播秩序,防止转载传统媒体信息时随意篡改、断章取义。对网上热点问题,传统媒体要跟踪关注,主动加以引导。对网络谣言,及时刊播澄清报道,消除负面影响。

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

相关规定

1.《宪法第27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4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公务员法》第12条第3款:“公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3.《法官法》第7条第7款:“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4.《检察官法》第8条第6款:“检察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5.《人民警察法》第3条:“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公司法第5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5条:“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表达自由  2.言论自由  3.出版自由

4.艺术创作自由  5.科研自由  6.知情权

7.舆论监督

二、简答题

1.限制表达自由的原则有哪些?

2.知情权的意义何在?

3.如何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1] 田陈凤. 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概念及特性[J]. 行政管理,20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