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佛涅火山位于法国中部城市克勒蒙非郎城的西面。整个火山群由近90多个规模不等的火山锥组成,其中近70多个相对集中在火山带的中北部的多姆高源上,绵延30多公里,形成奇伟瑰丽山脉。
整个奥佛涅火山群散布在南北70公里,东面20公里的矩形地带上,形态各异,多姿多彩,景象万千。特别是它独特的火山性质,熔岩流景,更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现在,奥佛涅火山地区已辟为“火山公园”,供来自各地的游客观赏景色。
奥佛涅山脉的火山特性是于1751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凯塔尔通过实地认真观察,才揭示出来的。而在此之前,人们一直对此一无所知,以为这一带绵长的山脉是大自然早已塑造成功的构造山脉,事实却并非如此。
多姆高原原为结晶地垒,宽为8~9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部的利巴涅凹陷地带海拔仅有300米,两者中间由一条南北方向的大断裂带相隔,这使高原东部边缘形成了倾斜为30度的大陡坡。坡上遍布幽谷,远处的群山衬托在蔚蓝色的天幕上,显得非常突出,非常清晰。山顶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茫,光点斑斑驳驳,犹如云烟一般笼罩着群山,高原火山的熔岩流沿着峡谷奔泻而下,流向了平坦广阔的利巴涅地区。熔岩在流动过程中随着地貌形态的变化自身的形状也在变化,因而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熔岩地面,有的如海上汹涌澎湃的波涛,彼起此伏;有的如一块芦苇编织而成的凉席,乎平坦坦;有的如一排排突兀而起的锯齿,尖锐锋利;有的像一条绵延的长的绳子,曲曲折折……而熔岩旋流却形成了多姆高原东南常见的螺旋形小锥体。如果熔岩内喷出缕缕白气,又会形成喇叭花状和环状喷气穴,有的甚至还形成熔浆洞穴。克勒蒙菲朗城以西的卢瓦亚特就有这样的洞穴,其中有一个熔浆洞穴底下有暗水,水中有一块长长的岩石,据说可以蹲坐在上面洗衣服,于是有人称这个洞为“女佣洗衣洞”。
奥弗涅火山群的火山锥大都喷发过,至少在形成时喷发了一次,在山顶处可寻到喷发时留下的痕迹。
由黑灰色的玄武岩或精安岩,即基性熔岩构成的火山为火口火山。这类火山由于基性熔岩的流动性强,喷发时的爆发力较小,因而喷发时,与打开瓶塞的啤酒瓶类似。
当地下的熔岩遇到断裂,由于高压而含于熔浆之内的气体便游离出来,带到熔浆冲溢出地表。喷发过后,山顶便留下圆形或半圆形的凹陷。如位于山脉北段的卢沙弟艾尔火山锥和南段的蒙代叶火山锥,顶部凹陷一侧破损,使火山口形似圈椅;多姆山脉中段的新巴利乌火山堆,其顶部有一直径约300米,深95米的圆坑,四周封闭,形似一只大碗;山脉中段孟叶火山顶有三个火口,二个如目,一个似嘴,从高空俯视,似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十分有趣。(www.daowen.com)
多姆山脉中北段有几个灰白色熔岩,即酸性熔岩构成的穹形火山锥。这种火山是在发生强烈爆炸之后,粘稠的熔浆如挤出的牙膏,铺摊在火山通道四周,层层叠积而成。如大萨尔古伊山,表面规则平滑,如一只倒扣在地上的大锅。
叠状复合火山是奥弗涅火山群中特殊的一种类型。这种火山是由于火山的多次喷发形成的,即第二代火山先以爆炸方式破坏掉由基性熔岩建造的第一代火山。喷溢出的熔浆于火山口四周构成圆形堤坝,围成熔岩湖。熔岩集聚过多,便破堤流出。湖面上重新又喷发出火山,形成几个第三代火山,三代同堂的奇异火山景观,十分引人注目。
火山喷发过后,往往在火山口内积聚了熔浆和地表水,形成了火山口湖。如位于多姆山脉南、北端的巴万湖和达兹那湖就是火山口湖。两湖风景优美,碧波荡漾。其中,巴万湖直径750米,深92米,湖壁直立;达兹那湖略小,直径700米,深66米,湖壁颇缓。多姆山脉最北端的博尼特火山口湖曾是奥弗涅地区最大的低平湖,直径达2000米,后因湖内又喷出新火山,湖面缩小。
多姆山是奥弗涅火山群中规模最大、独具风格的火山锥。它位于克勒蒙菲朗城以西8公里处,宛如一颗灿烂的明珠嵌在火山群中央地带,登上山顶可观看山区全景。多姆山海拔为500米,顶部有一个平台,平台上建有石墙和石栏。东侧有一个石柱,上面安有望远镜,只要你交上一法朗,便可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群山。山顶上电视塔巍然耸立,塔尖犹如一把利剑直指云宵。靠北一侧有一座深灰色的高大建筑物,那是克勒蒙菲朗大学多姆山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观测站,常常会看到老师和学生来到这里,他们认真地工作着,努力获取第一手珍贵资料。
如今,沉睡了千年的奥弗涅火山已经成为法国的旅游胜地,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观光者,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瑰丽和雄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