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具变量因果推论的假设条件

工具变量因果推论的假设条件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为止,我们介绍了工具变量的基本特征以及实际操作。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在利用工具变量进行因果推断的时候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这五个条件综合起来,就能够帮助我们基于工具变量方法进行因果推断。条件三和条件四加起来就是工具变量的定义,条件五帮助去掉了唱反调的人。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工具变量估算出来的因果效果是针对特定人群的,这些特定人群是那些服从研究者设计的对象。

工具变量因果推论的假设条件

目前为止,我们介绍了工具变量的基本特征以及实际操作。特别强调的是,工具变量可以帮助研究者处理“样本不服从”问题,因此在很多具体的实践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范围。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在利用工具变量进行因果推断的时候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正如本书一开始所谈到的,进行因果推断的时候,如果前提假设条件不成立的话,即使采用了工具变量的方法做因果推断,得到的结论也会受到质疑。

在讲基本假设之前,不妨先介绍一个非常经典的工具变量。按照Thad Dunning的总结(Dunning,2012),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好的一个工具变量就是美国的通过抽签上战场这个工具变量。因为它基本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的因果推论需要满足的条件。具体而言,如果我们想知道战场经历如何影响了后续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很显然,我们不可能直接安排个人上战场。但是当时美国的安排是抽签决定,假设号码从1~6,抽中1、2、3则上战场,抽中4、5、6则不需要上战场。如果我们套用一下上面的讨论,工具变量是抽签的结果,号码是大还是小完全是自己随机抽取的,就像随机实验一样。但是我们关心的不是抽中号码的大小,而是关心是不是真的上战场,后者就是我们的处理变量。而响应变量则是一些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比如退伍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话收入是多少。基于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如果基于工具变量来进行因果推断的话,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具体而言,有五条条件需要满足(Angrist,Imbens和Rubin,1996)。

第一条条件就是我们以前谈到的SUTVA。在本书开始的时候,我们讲过,SUTVA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处理变量不存在版本差异,另一个意思是个体的Y的取值不受其他个体的处理变量安排方式的影响。在工具变量的方法体系中,SUTVA可以表述为两点:(1)如果Zi=,则Di(Z)=Di(Z′);(2)如果Zi=,Di=,则Yi(Z,D)=Di(Z′,D′)。

其中,向量Z是一个群体中的号码分配方式,例如一群人有5个人,最后的号码抽取方案为1、2、2、1、5、6。则Z=(1 2 2 1 5 6),D=(1 1 1 1 0 0)。条件(1)是说,对于编号为三的个体而言,他肯定要去上战场,而这个决定与其他人抽签结果无关。也就是说,只要第三个人的抽签号是2,那么换一种其他人的抽签情况,不改变第三个人是否上战场D3的取值。例如,再抽签一次,得到的Z′=(5 5 2 2 3 6),D′=(0 0 1 1 1 0)。也就是说,编号为1号,2号的人将从上战场改为不上战场,而5号则由不上战场改为上战场,但这些都不影响3号的D3的取值。同样的道理,响应变量潜在的取值Y也不会随着其他人的抽签结果和是否上战场而改变。这是SUTVA的条件2所讲到的内容。除了不存在相互影响之外,这里的表述也说明不存在版本的差异。例如,当Z固定下来以后,D的取值是唯一的,Z不存在同样取值但是D的版本有差异的问题(例如同样是抽中1,一些人上战场,而一些人不去,这是不行的)。同理,只要Z和D定下来了,Y的潜在取值也就定下来了。实际上,根据一致性的假设,Z和D定下来之后,Y的潜在取值就是Y的观测值了。

第二个条件是随机化假设,即Z是一个随机化过程得来的工具变量。表述为Z为特定取值c的概率等于Z为特定取值c′的概率。这怎么理解呢?假设我们有三个人,每个人抽取号码,每个人有六种可能取值,则三个人综合起来有63=216种取值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是等可能性的。换句话说,由于是随机实验,因此在这216种组合中,实际出现的某种组合的概率都是1/216。

第三个条件是排除性假设(exclusion)。这个假设的意思是Z对Y的影响只有通过D的传递才能发生。Z和Y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表述如下:

这个表述所要传达的意思是,既然Z对Y的影响通过D完成,那么只要D定了下来,Y就不可能再受Z的影响了。即使我们把Z的安排改变成Z′,但是只要D不变,Y也不变。

第四个条件很简单,即要求Z对D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放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一条假设要求抽签的结果Z和是否上战场D之间应该是相关的。二者的相关性不能是0。

第五个条件是单调性假设(monotonicity)。意思是说,当Z变化,D的变化服从一定的单调性。比如,如果Z从小号码到大号码变化的话,D的变化方向应当是从不上战场的概率大到上战场的概率大。二者之间的变动方向应该是一致的。这一个假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把一类人排除出了我们分析之外,哪一类人呢?就是唱反调的人(defier)。所谓唱反调的人,是指当他抽中的号码是大号的时候,本来不用上战场,但他反而坚持一定要去。或者如果他抽中号码是小号,本来需要去前线,结果他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去前线。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唱反调的人排除出去呢?这可以从我们计算因果效果的公式看出来。正如上文所示,利用工具变量进行因果推断,所依据的统计量是Z与Y的协方差比上Z与D的协方差。但是,基于Z带来的D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当Z逐渐变大的时候,D逐渐变小(负相关),或者Z逐渐变大的时候,D逐渐变大(正相关)。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Z的效果需要保证Z和D的共变能够反映出理论上有意义的问题,即当号码从小号转为大号的时候,人们上前线的概率下降。假设取的号码是小号的话Z=1,取大号的话Z取值为0。D的编码为D=1上前线,D=0不上前线。那么单调性假设要求D(Z=1)≥D(Z=0)。这样,那些唱反调的人(对于他们,D(Z=1)<D(Z=0))就被排除出去了。

这五个条件综合起来,就能够帮助我们基于工具变量方法进行因果推断。例如,有了SUTVA和随机化条件,Z的实施是一个随机实验,那么我们就能够计算出意向处理效用。条件三和条件四加起来就是工具变量的定义,条件五帮助去掉了唱反调的人。由此,我们能够估计出因果效果。

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工具变量估算出来的因果效果是针对特定人群的,这些特定人群是那些服从研究者设计的对象。因此,通过工具变量估计出来的因果效应也称为局部处理效应(local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如果以上面谈到的验证药效的例子来说明,所谓的吃药后的效果仅仅是限定在那些实验组中实际吃药,而控制组中不吃药的那些听话的人而言的。广义上看,任何一个实验中,分析对象群体都能分为四种人,一种是这里所谓的听话的人,一种是无论研究者如何安排总是吃药的人,一种是无论研究者怎么安排都不会吃药的人,而最后一种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唱反调的人。我们通过工具变量所估计出的因果效果仅适用于那些听话的人。唱反调的人基于上面的单调性假设已经排除在外。总是吃药或者总是不吃药的人,它们的处理变量是一个常量(D总是为0后者1),自然无从分析其处理效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局部处理效应,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法来表示不同类型的对象。对于听话的个体而言,工具变量可以影响处理变量,从而进一步影响Y。由于听话的个体其处理变量的取值取决于工具变量的取值,因此混淆变量U不会影响自变量D(见图6-2)。

但是对于那些总是吃药或者总是不吃药的人而言,处理变量的取值和工具变量没有任何关系,由于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我们自然无法估计因果效果(见图6-3)。

图6-2 听话者示例(www.daowen.com)

图6-3 总是接受特定处理变量水平影响的个案示例

图6-4 去除不听话的个案后的样本示例

基于单调性假设,我们把唱反调的人排除出去的话,所处理的对象相当于把这两张图重叠起来,得到图6-4,这实际上就是本章一开始时所展示的工具变量的图示。

工具变量的方法软件实现时非常容易。假设我们以父母的教育水平作为工具变量,看个体的教育水平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那么R里面的代码如下:

相关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常规的回归模型一样,这里不再赘述。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在分析结果之后,有几个指标衡量了工具变量的优度。其中弱工具变量指的是当我们用工具变量去预测自变量取值的时候,模型的解释力很差。通常在线性模型中,我们可以用F检验中的F值来衡量工具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一起)对于处理变量的解释力。Wu-Hausman检验看的是不用工具变量的OLS模型与采用工具变量的OLS模型进行对比的时候,结论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的话,就说明内生性问题不是很严重,不必要使用工具变量。Sargan检验是针对多个工具变量的情况所做的检验,如果原假设被拒,则说明至少有一个工具变量不合适。

在STATA中,工具变量的分析代码如下:

相关的经验发现与上面的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