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太后夺权与巧计诸案

西太后夺权与巧计诸案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太后首次夺权,残戮大臣,要从咸丰后期朝内外的形势说起。慈禧便令奕先还京,然后下诏皇帝回銮,还召命鸿胪少卿曹毓英,秘密草拟好逮捕并降罪肃顺等人的谕旨,准备到北京公开宣布。次日,宣布将八大臣革职逮捕问罪。这一政变已开始显露出慈禧太后的凶残政治手腕。光绪二十年,太监寇连才上疏太后,请还政光绪,勿制帝肘诸事,被太后以太监干政的罪名,立处死刑。九月,帝、后两党矛盾白热化。

西太后夺权与巧计诸案

西太后即慈禧,是个家喻户晓的近代人物。这个清朝后期的太后,前后三次“垂帘听政”,独揽朝纲,统治中国长达四十七年之久,直可以与武则天比肩。她在统治期间诛杀异己,残害忠良,乃至囚禁皇帝,荼毒后宫,手段异常凶狠暴戾。西太后首次夺权,残戮大臣,要从咸丰后期朝内外的形势说起。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承德行宫。自此,清王朝政治势力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协办大学士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的实权派,他们是咸丰帝的亲信要员,又一起随同皇帝驻在热河,牢牢掌握着国家大权,肃顺更是其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另一派是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奕是咸丰帝的异母弟弟,虽然并不得皇帝的欢心,却在北京衙门任总署大臣,不但直接执掌了外交大权,而且还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整日花天酒地的咸丰帝死了,肃顺、端华、载垣三人受帝遗命,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与军机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为辅政大臣。及至同治皇帝载淳即位,肃顺便以“赞襄政务王大臣”自居,总管国家政务,一切皇帝谕诏命令,都出自肃顺的意旨,并不把两位皇太后及恭亲王奕放在眼里。

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是个颇有野心的女人,在咸丰帝患病期间常代咸丰批阅奏章,对最高统治权力觊觎已久,当然不能忍受肃顺等人的大权独揽。早在咸丰在位期间,肃顺隐察皇上有忌恨慈禧专横之意,便以汉武帝对付钩弋夫人的故事为例,煽动咸丰铲除慈禧。咸丰有所不忍,也以为慈禧不敢违背祖制而没有下手。后咸丰醉中恼怒漏言,为慈禧闻知。慈禧遂与肃顺结下不解之怨,恨得刺骨。

咸丰帝去世后,慈禧私下派人与北京的奕取得秘密联系,要奕以奔丧为名来此共商大事。肃顺等则几次三番玩弄手段,重重加设障碍予以阻止。不久,恭亲王奕赶到热河。皇太后想要召见奕,肃顺一伙又以叔嫂不可通问的礼法,以及“居丧尤宜远嫌”的规矩竭力阻止他们的会面。但奕将了肃顺一军,说请端华一同觐见,这样肃顺也不好再阻拦。慈禧和奕便乘机秘密商定了诛杀肃顺、端华、载垣三人的计划。奕指出,要完成此计划非还京不可,并且还要保证外国人不会干涉此事。慈禧便令奕先还京,然后下诏皇帝回銮,还召命鸿胪少卿曹毓英,秘密草拟好逮捕并降罪肃顺等人的谕旨,准备到北京公开宣布。

这时,御史董元醇上疏,以皇帝年纪幼小,国运艰难坎坷为由,上疏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奏疏上还提议选派一二位皇族中的近支亲王(实指恭亲王王奕)一起辅政,以此维系臣民之心。肃顺见奏,怒不可遏,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谕旨,指出清王朝“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批驳了董元醇的奏章,并公开扬言:“八大辅臣是受先帝遗诏辅助当今皇上,不能听从皇太后的命令。”慈禧得知此事,还与八大臣大吵了一场,但并没占上风。

其时,大臣胜保、大学士贾祯、周祖培、尚书沈兆霖等又一起上疏,指责辅政大臣行政不力,要求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在这样的气氛中,慈禧乘机解除了载垣的銮仪卫、端华的步军统领、肃顺的理藩院职务。而后,慈禧又下诏皇帝回銮。肃顺依然极力阻止,说皇上还小,北京也无准备“,臣等不敢奉诏”。太后说“:要有什么意外,一切都与你无关。”肃顺技穷,只得奉命于九月二十三日出发护送咸丰皇帝棺柩回京。载垣、端华等同时奉命随从皇帝车马,先从小道出发。这样就把最难对付的政敌肃顺抛在后面,并令妹夫醇亲王奕同路监视,随时准备逮捕肃顺。

九月二十九日,太后回到北京,第二天就下令通报肃顺、载垣、端华等人的罪状,罪名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各国,极力阻止“回銮”以及抗旨反对垂帘等,并说八大臣“辅政”是肃顺等人伪造的诏书,并非咸丰“钦命”。次日,宣布将八大臣革职逮捕问罪。旋即,载垣、端华二人被关押进宗人府,肃顺也从密云押送到京城。不久,皇帝诏书下达,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斩首,暴尸街头,其他辅政大臣全部革职;穆荫还被判发边地军台效力赎罪,其他党羽也一并受到惩处。而奕则被授命为议政王,并任军机处行走,其他凡拥戴垂帘听政的人都按功行赏,加官晋爵。

这就是有名的“北京政变”,也称“祺祥政变”(“祺祥”是先前新更的年号)。肃顺虽一贯骄横自大,但也算是忠臣能吏,没有触犯什么刑律,且还有赞襄军事、削平寇乱等功劳,只因阻止太后垂帘听政便被杀害,其他大臣更属冤滥。这一政变已开始显露出慈禧太后的凶残政治手腕。

接着,慈安和慈禧二皇太后开清代之先例,实行两宫一起“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即两宫同治之意。慈安虽为正宫,然为人懦弱无为,遇事一般都由慈禧作决断;或者慈禧玩弄手段,从背后摆布慈安。因此,可以说是慈禧掌握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www.daowen.com)

同治十二年(1873年),皇帝已十八岁,慈禧只得同意皇帝亲政,但仍通过太监监视皇帝的言行,间接控制朝政,甚至不准皇后阿鲁特氏与皇帝多接触,致使同治帝在太监的暗导下,逛起妓院来,很快染上恶疾。同治帝亲政才一年多时间,便因恶疾过世。不满百日,慈禧逼皇后阿鲁特氏吞金而死。这样,慈禧选了四岁的侄子:光绪即位,再次“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1881年),慈禧一不做二不休,将东太后慈安毒死。据说,慈安收有咸丰帝留下的随时可以裁处慈禧的遗诏。慈安为了表示姐妹间亲近无疑,当着慈禧的面把诏书焚毁,这反而使慈禧感到难堪。慈禧虽在表面上对慈安更加恭敬小心,但心中已把慈安看作赘疣,非割去不可。一天早朝,慈安精神还好,毫无病色。下午,慈禧送去一盒点心。慈安才尝了一二块,顿觉不适,即传太医,医生未及入宫就突然去世,终年四十五岁。从此,慈禧便一手遮天。

光绪十三年(1887年),皇上十七岁。慈禧不得已宣布归政于君,自己只是训政而已,但实际上,朝野大事,都还得这位“老佛爷”说了算。光绪二十年,太监寇连才上疏太后,请还政光绪,勿制帝肘诸事,被太后以太监干政的罪名,立处死刑。其实,慈禧自己宠信的太监安德海、李莲英,哪个不是帮太后干政的老手?

光绪二十一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在康有为梁启超诸士人的呼吁下,二十四年六月,光绪决定变法图强,有名的百日维新开始,然而仍事事受后党的阻挠、掣肘。九月,帝、后两党矛盾白热化。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变法骨干。康有为、梁启超在外国人的掩护下逃往日本,而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秀深、康广仁六人被捕,且根本不经审讯,直接绑赴市曹处斩,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赞成变法的大臣也有数人充军新疆,或监禁牢狱,数十人遭谪革,株连家属被查拿者不可胜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只得带光绪西逃。出逃前,将她最不喜欢且已囚禁的珍妃放出,逼她自尽。珍妃从容地说:“我死无妨,皇上应该留在北京,不能抛下百姓不管。”光绪也苦苦哀求留珍妃一命。慈禧哪听这些,命太监将珍妃推入宁寿宫外的大井中,并推下三四块大石头。珍妃被害才二十四岁。

慈禧在宫中一贯滥施淫威。早在咸丰年间,慈禧因生皇子而升贵妃,为她梳头、捶背的小太监或宫女,略有不慎,或感觉稍有不适,轻则大骂罚跪,重则挨打致命。光绪六年,太监违禁携带物品外出,为护军拦阻殴辱。此原为数百年来宫廷的门禁法规,无可非议,然此次太监带的是慈禧要赠送娘家的礼品。西太后得知太监被阻拦,勃然大怒,立即谕旨,将当值护军士兵斩首,军官革职。

自戊戌政变之后,宫廷中就回荡着一股加害或废除光绪的潜流。慈禧以光绪重病为借口,不让光绪执政,引起各国的不满。驻华公使派法国医生为光绪诊病,结果只是肝虚火旺,消化不良,谋害光绪的阴谋破产。慈禧又另立大阿哥,以图篡位,也遭各国公使的反对。无奈之下,慈禧只得长期幽禁光绪,并在精神上和生活上对其进行折磨。一次,李莲英告发光绪帝骂老佛爷。慈禧大怒,遂痛打光绪。后有个小太监替光绪找来太医诊治,被李莲英得知。李莲英将事告之慈禧,慈禧又命人将此小太监杖责而死。此类冤魂不计其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病重,李莲英又说光绪帝闻太后病重有喜色。太后阴险道:“我不能比他早死。”三天后,光绪帝就死于囚所,才三十九岁。次日中午,慈禧也一命呜呼,两人相继死去,相隔不到二十个小时。耐人寻味的是,光绪去世前一天,慈禧就以光绪的名义,把三岁的溥仪接到宫中,封其父载沣为摄政王。第二天下午,光绪刚去世,就传出太后懿旨,立溥仪为皇帝,摄政王监国。难道慈禧已经算出第二天光绪就会死?所以,光绪被慈禧毒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慈禧曾直言不讳地说过:“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必令彼终身不欢!”其狂傲残忍的性格与人生观一目了然。此座右铭陪伴她一生,也让落后和耻辱陪伴国家和民族数十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