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延悲剧的奇冤:一场演义式的苦难

魏延悲剧的奇冤:一场演义式的苦难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因是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小心,而魏延用兵常常主张出奇制胜,所以诸葛亮不能容忍把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交给魏延。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是杨仪,魏延同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的军事才能远远超过姜维。这时,魏延势单力薄,被马岱乘机杀害。并下令灭魏延三族,满门抄斩。此案中,魏延唯一的错误就是烧毁栈道,阻挡了大军的撤退,但这与谋反是不同性质的行为。

魏延悲剧的奇冤:一场演义式的苦难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早就知道大将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所以一直对他有所防范。诸葛亮病重时,留下一条锦囊妙计,命令马岱在魏延反叛时,可以出其不意地将魏延杀害。此后,由于《三国演义》的故事家喻户晓,经过小说的宣传,魏延反叛被杀的论断,不仅平民百姓,甚至史学家们都深信不疑。然而,认真读一下《三国志·蜀书》,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234年,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由于疲劳过度,诸葛亮病重。于是,他在前线召开了最后一次军事会议,议题是一旦自己不测,蜀军将何去何从。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只有四个:丞相诸葛亮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将军姜维

此次会议留下重重疑点,主要是诸葛亮没有安排他死后谁当三军主帅,这就给后来杨仪与魏延发生冲突埋下导火索。从当时形势来看,杨仪是丞相府长史,作为大管家,诸葛亮死后,由杨仪指挥军队,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事实,一是没有朝廷的正式任命,杨仪做统帅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二是魏延的官爵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南郑侯,官职比诸葛亮的丞相低了一级,但爵位比诸葛亮的武乡侯却要高出一级,这是因为魏延在蜀国的资历要比诸葛亮高,战功也相当卓著。尤其是魏延的官爵要比其他三个参加会议的人高得多,他实际上是这支军队的副统帅。但诸葛亮不仅没有安排魏延接班,甚至还没让魏延参加会议,从中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

然而,诸葛亮决定,在他死后全军撤回成都时,由魏延率军断后,并又奇怪地加了一道命令:“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说,如果魏延不服从,就不要管他,全军照样撤退。从这条命令中,我们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诸葛亮已经把魏延假设成“异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是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小心,而魏延用兵常常主张出奇制胜,所以诸葛亮不能容忍把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交给魏延。加上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常常感叹怀才不遇,并对诸葛亮独揽大权十分不满,会发些牢骚,就更不得诸葛亮的欢心。

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是杨仪,魏延同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骄狂,自命不凡,杨仪自负,心胸狭窄,两人的关系就好像水火,不能相容,常常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诸葛亮对此如何处理呢?《三国志·杨仪传》说,诸葛亮深惜杨仪之才干,也需要魏延之骁勇,常常遗憾两人搞不好关系,便各打五十大板,不忍有所偏废。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内心还是比较偏向杨仪的,从他重病时的安排来看,就明显对魏延不利。(www.daowen.com)

在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又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意图和打算。魏延知晓后,便对费祎说:“丞相虽然死了,但还有我在,你们可以护送丞相的灵柩回成都安葬,我亲自统率大军消灭敌寇。怎么可以因一人之死,而废掉国家大事呢?我魏延是何许样人?我怎么能给杨仪当断后将军呢?”魏延的这段话其实说得在理,难道诸葛亮死了,蜀国就不北伐了?魏延的军事才能远远超过姜维。姜维后来能坚持九次北伐,魏延为什么就不能呢?同时,魏延的官爵也要比杨仪高得多,他为什么要听杨仪的指挥呢?

事实是,杨仪和费祎早就商量好了军队撤退的计划,费祎假意同魏延商量,实际是把魏延稳住,拖延时间,等到魏延发现上当,十万大军已经撤离前线。魏延了解情况后,勃然大怒,带手下抄小路来到汉中,烧毁了主力部队返回的栈道,结果授人以柄。杨仪上表捏造罪名,说魏延要造反,魏延也不甘示弱,同样上表说杨仪是叛逆。毫无主见的刘禅在一些大臣的左右下,怀疑魏延而偏袒杨仪,便下令蒋琬率御林军准备讨伐魏延。不等蒋琬兵至,杨仪就派大将王平向魏延军队宣布魏延造反,使得魏延部下军心动摇,四下逃窜。这时,魏延势单力薄,被马岱乘机杀害。杨仪拿到魏延的脑袋,踩在脚下,口中骂道:“你这个混蛋,还能作恶吧。”并下令灭魏延三族,满门抄斩。

此案中,魏延唯一的错误就是烧毁栈道,阻挡了大军的撤退,但这与谋反是不同性质的行为。魏延是想把大军留下来,继续北伐,因为以他所带领的区区数千人马与十万大军相抗,只能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杀害魏延的杨仪倒真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回成都后,杨仪自以为功劳很大,能代诸葛亮担任丞相一职。不料诸葛亮生前早有安排,由蒋琬任大将军、尚书令,而杨仪只得一个中军师的虚衔。于是,他大发牢骚:“虽知如此,我不如率领大军投降魏国好了,我现在是后悔莫及了。”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能说出,其下场便是削职为民,充军流放。杨仪还不识相,上书诽谤,辞指激切。刘禅便将杨仪下到大牢,杨仪在大牢中自杀了。

此案的罪魁虽是杨仪,但诸葛亮也难辞其咎。蜀汉国小,人才也少,诸葛亮生前却没能好好使用将才魏延,还时时排挤他,打击他,尤其是不能协调好部下文臣武将的关系,结果导致了这一场惨痛的内讧,这对人才资源十分匮乏的蜀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