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蔡邕:忠直致死的悲剧人物

蔡邕:忠直致死的悲剧人物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邕切言直对,引起灵帝的重视,便特诏他进一步言事。在这些奸臣的联合营构之下,蔡邕与叔父蔡质一起以阿附党人、诽谤公卿的罪名下狱,被判以弃市。刺客了解到蔡邕的为人,被其感动而放弃行刺。立即将蔡邕拘捕,交付廷尉治罪。蔡邕终于死在狱中,才六十岁。商纣王时西伯姬昌因一声叹息而囚禁羑里,终不至死,蔡邕因一声叹息竟死狱中,王允之狠毒或过于商纣王。

蔡邕:忠直致死的悲剧人物

蔡邕东汉末年的大才子,对辞章、数术、天文、音律、书画、史志、阴阳谶纬,几乎靡不精通,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在文学上,他的碑诔、辞赋等直接影响着建安时期的作家。在史学上,他立志撰集汉史,参与了《东观汉纪》的编撰,亲自撰写了《独断》《月令章句》《汉官典职仪式》等著述,为后来诸家修《后汉书》留下宝贵的资料。他在书画、音乐领域也都取得了当时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一生却相当坎坷,名高难隐,随乱世浮沉,动荡而多舛,两次蒙冤下狱,被流放边地九个月,亡命异乡十余年,最终受董卓的牵连,死于司徒王允之手,极为悲惨。

蔡邕早丧二亲,依叔父蔡质生活。蔡质官至尚书,位列九卿。家族同居,三世不分财,也算名门望族。蔡邕二十七岁时,桓帝召入京献艺鼓琴,蔡邕走到半路称病辞归。建宁三年(170年),蔡邕三十八岁,终因司徒乔玄征召为掾属,召拜郎中,校书东观,又迁议郎。在朝九年,他屡次上书言事,针砭时政,抨击奸佞,表现出相当的政治卓见。

光和元年(178年),蔡邕四十六岁。由于灾异频现,祸难不断,灵帝召诸臣至金商门答诏问灾异。蔡邕切言直对,引起灵帝的重视,便特诏他进一步言事。难得帝王如此看重自己,蔡邕“感恩忘身”,遂将自己心里的所想所见和盘托出,明确指责宦官程璜及有关的佞臣数人。这样的君臣密谈及有关奏章被中常寺曹节偷看而泄露了,一时在朝廷引起震动,随后程璜便使人造匿名传单加以诬陷。在这些奸臣的联合营构之下,蔡邕与叔父蔡质一起以阿附党人、诽谤公卿的罪名下狱,被判以弃市。后来,经过大臣卢植等人的上书营救,才得以保全性命,改判全家髡钳,流徙朔方(今内蒙古磴口县)。

蔡邕不知灵帝之昏,更不知灵帝宠信太监已达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致招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从东观著述打入洛阳监狱,继而又流放边远荒郡。在流徙途中,酷吏阳球还派人追杀他。刺客了解到蔡邕的为人,被其感动而放弃行刺。到了徙所,阳球又一次贿赂地方部主,意欲对他加害,部主又将情况告诉蔡邕。这些个人遭遇,使他对政治丧失了希望和信心,唯一放不下的,是续修汉史的愿望。于是蔡邕便向朝廷上呈了一封言辞恳切的章表《戍边上章》,还附上汉史十志,这使灵帝略生恻隐惜才之心。次年大赦党人时,流放九个月的蔡邕终于被赦免,可返回本郡。

然而,在五原太守王智(中常侍王甫之弟)为他饯别的酒宴上,蔡邕断然拒绝了王智的示好,当众拂袖而去,这种丝毫不与奸臣苟且的态度激怒了王智。王智向朝廷密告,说蔡邕对于被囚放满腹怨恨,时常诽谤讥讪朝廷。由于又一次招致内宠大臣的忌恨,蔡邕不敢回归陈留本郡生活,只能亡命江海,流寓异乡长达十二年之久。(www.daowen.com)

随着朝中外戚与宦官斗争的白热化,大将军何进为了铲除宦官势力,召拥有重兵的前将军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宦官所杀,而董卓乘机挟武力登上权力的顶峰。他借口废了少帝,杀了何太后,立陈留王为汉献帝,自为太师,专擅朝政。董卓一面为被宦官杀害的窦武、陈蕃等人平反,一面擢用党人、公卿弟子任职,摆出除奸佞、安社稷、用党人的姿态,大征天下名士为自己所用,蔡邕也在征辟之中。蔡邕开始称病不来,董卓发怒道:“不来,我能灭族。”蔡邕不得已而来,官署祭酒。

董卓十分敬重蔡邕的才学,很快蔡邕就补侍御史,迁尚书,再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几日之内,官升多级。每当宴会,董卓就让蔡邕弹琴助兴。蔡邕也时常有所补正、助益。但董卓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很少听取蔡邕的进言。蔡邕深知董卓掌权难以长久,一直筹划着脱身之计。他曾对堂弟蔡谷说:“董公个性暴烈而又固执己见之人,最终难成大事。我想要东去兖州,但路远一时难到,暂且逃避山东等待时机,怎么样?”蔡谷回答:“你的相貌与常人不同,名气又太大,想要隐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蔡邕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到初平三年(192年),蔡邕在朝四年,董卓被司徒王允与将军吕布等人密谋诛杀。蔡邕知道后,一天,在王允面前很不在意地说起此事而叹息,脸上有激动的表情。王允勃然大怒道:“董卓是国家大害,几乎颠覆了汉朝,你作为帝王的臣子,应该共同愤恨他,却心怀私遇之恩,而忘了大节。如今上天诛灭有罪之人,却反而为他难过,难道不是和他一起成为叛逆了吗?”立即将蔡邕拘捕,交付廷尉治罪。蔡邕陈词请罪,乞求受墨面、砍足之刑,以继续写作《后汉史》。士大夫们也多同情援救他,如太尉马日对王允说:“蔡邕是举世无双的卓越人才,应当让他继续完成《后汉史》。况且他向来以忠孝德才著称,杀了他岂不失掉人心?”王允回答:“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当今国运衰微,帝位又不稳固,不能让佞臣执笔在幼主身边。”蔡邕终于死在狱中,才六十岁。

蔡邕对董卓之死的叹息,一是出于董卓的知遇之恩,此乃人之常情;二是恨他不纳善言,终无善果。这本在情理之中,其中可能存在蔡邕对董卓之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但绝不至于死罪。而王允杀董卓,使用的是连环美人计,采取的是阴谋手段,也不算光明正大,所以他容不得别人对此有半点不同的看法。从王允对司马迁的看法中,也反映出他与专制残暴者是同路人。商纣王时西伯姬昌因一声叹息而囚禁羑里,终不至死,蔡邕因一声叹息竟死狱中,王允之狠毒或过于商纣王。同时,对王允杀董卓之事发出一声叹息,也说明蔡邕对此洞若观火。士大夫们为蔡邕的遭遇而流涕,家乡人听说蔡邕去世,都画像纪念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