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名平,湖北秭归县人,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是楚国的宗室远亲,楚怀王时由文学侍臣升任左徒之职,掌管出草号令,接待宾客,处理外交诸责,颇得信任。屈原博学强识,善于辞令,尽力国事,忠于职守,还曾出使齐国,践行联齐抗秦的政策。
同僚上官大夫靳尚对屈原心怀嫉妒。一次,怀王要屈原草制一指令,靳尚想按自己的意思草拟此令,便要屈原交出草稿,屈原不肯。靳尚随后向怀王谗言道:“朝廷要屈原制令,众人都知道是大王的旨意,而每令一出,屈原便自夸其功,以为非他不能。”怀王听了很生气,便开始疏远屈原。不久,又罢去屈原左徒官职,降为三闾大夫。这是一个管理宗族事务的闲职,实际上是将屈原从国家高级领导集团中赶了出来。
楚怀王十六年,秦派张仪来楚,离间楚齐关系。张仪应允,如楚与齐绝交,秦愿送楚六百里土地。怀王贪心而受骗,张仪回秦等楚齐交恶便毁约。怀王大怒,派军队两次攻秦,结果都被打得大败而归,损兵折将,丧城失地。怀王只得再派屈原出使齐国,去寻求齐国的谅解。这时,秦出于外交考虑,又想与楚议和,以孤立齐国,便答应归还刚夺得的土地。怀王气愤不过,向秦要张仪解恨。张仪先用厚礼贿赂怀王宠姬郑袖与宠臣靳尚,然后来楚巧言诡辩,而怀王听信郑袖、靳尚之言,竟放了张仪。
屈原虽身在齐国,却时刻焦虑着国事。他见楚又被秦如此玩弄,气愤不已,便贸然从齐国赶回朝中,谏怀王杀了张仪。在屈原忠诚凛然的苦谏下,怀王有些后悔放了张仪,赶忙派人去追张仪,然而此时张仪已出国境。公元前304年,楚国正式与秦国联盟,再次失信于齐国而投入秦国的怀抱,屈原联齐的成果被轻易葬送了。
屈原在此事中始终反对怀王亲秦背齐,一再苦谏。怀王幼子子兰与靳尚诸人亲秦,对屈原的行为相当反感,便不断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甚至威胁说:“秦最恨亲齐的屈原,现在秦楚已经结盟,可屈原还在攻击秦国,万一秦国怪罪下来,那楚国就要大祸临头了。所以应该将屈原论罪,以示守信于秦国。”昏庸的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治罪,流放到汉北。屈原无辜被黜,忧愤而作《离骚》,以叙爱国忠君之情怀。(www.daowen.com)
楚怀王的昏庸还可从郑袖谋陷魏美人一事中反映出来。魏王向楚怀王进献一美人,受怀王的宠爱,而宠妃郑袖被明显冷落。郑袖心中忌恨,但表面上还与魏美人装亲近,一天,郑袖对魏美人说:“你长得太美了,就是鼻子大王不太喜欢,见到大王,最好把鼻子捂住。”魏美人信以为真,此后见怀王总把鼻子捂住。怀王注意到这一情况,便问郑袖。郑袖说:“魏美人是怕闻到大王身上的狐臭,所以如此。”怀王听了勃然大怒,下令割下魏美人的鼻子。
在屈原被流放期间,秦多次背约,发兵伐楚,使楚遭到很大损失。怀王感到秦的凶狠,又想与齐重修旧好,便下令召回被放逐的屈原。这样,怀王三十年,流放了五年的屈原又重新回到郢都,也就在这一年,秦军攻陷楚国八座城池。秦昭王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之后,派人送书信给怀王,约楚怀王会谈结盟之事,怀王欲往。屈原知道后,又冒死上谏:“秦乃虎狼之国,不可相信,大王绝不能去秦。”靳尚则主张与秦修好,切不可得罪秦国,否则秦国必定增兵伐楚,后果不堪设想。怀王便去问少子子兰。子兰娶秦女为妻,为婚姻所恃,力劝怀王赴会,认为靳尚所言极是,不可不听。怀王听了子兰的话后,便不理屈原的劝谏,决定出发赴会。哪料,怀王这一走果然中秦的圈套,遭秦军伏击而被囚禁。秦强行要求割地换人,怀王大怒,执意不从,最后竟死于秦国。
怀王死,长子顷襄王立,以弟弟子兰为令尹,并召回屈原,官拜三闾大夫。此时,楚人把怀王入秦而死归咎于靳尚、子兰,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屈原的嫉恨。没有多久,顷襄王在子兰、郑袖、靳尚众人的谗毁下,将屈原流放江南。公元前296年,屈原从郢都出发,沿长江北岸向东南行,在荒僻山野与简陋村镇中漂泊了十几年。到公元前278年,六十二岁的屈原走到江滨,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回想自己这一生忠君爱国却落得如此下场,悲愤交加,痛不欲生,披发沉吟了《怀沙赋》之后,便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了。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创造的“楚辞”诗体,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体裁,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屈原深切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美丽的辞藻,使其诗歌成为不朽之作,其忠君爱国的思想、哀怨无奈的诉告、愤恨不平的牢骚,也是中国文人坎坷遭遇的典型代表。屈原的悲剧中含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即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奴性人格,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忠诚于帝王的同时也得到帝王的信任与重用,一旦得不到帝王的信任与重用,就会发出“怀才不遇”的忧愤,这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结。什么时候中国知识分子灵魂中终止了这个情节,中国文化才可能走向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