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以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为契机,中国电影史研究在“重写”的口号下,掀起了继20世纪80年代后的又一次新高潮,一大批中国电影史述类书籍相继出版问世,显示了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其中,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也日益成为电影研究中的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然而,一些电影史学研究者也忧心忡忡地指出当前中国电影史学研究出现了“建构宏富而现场荒芜”[4]的情况,尤其是对中国早期电影史的许多研究,大都是在电影史学大面积待开垦的“考古现场”外围进行富有胆略与想象力宏大的历史书写与建构,而真正进入电影历史的现场做发掘研究的并不突出。
王德威曾说:“历史性不只是指过往经验、意识的累积,也指的是时间和场域,记忆和遗忘,官能和知识,权力和叙述种种资源的排比可能。目前学界强调历史的多元歧义现象,多有共识。”[5]本书力图复原电影史本身丰富复杂的话语场,在各种话语场彼此碰撞、融合中达成对历史理解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与既往的研究相比,本书不是对过去的拾遗补阙,不是如先前那样将电影当作种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例证。相反,是为了呈现电影与文化的复杂纠葛。重回历史首先要求我们对历史持一种尊重和同情的态度。本书抛弃当前主流电影史研究“主题预设”的研究范式,将中国早期电影重新“放回”历史情境之中审察,还原“电影的原生态”。反对“预设”并不意味不需要任何理论视角,而是强调新的研究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尊重“清末和民国”本身的实际情形。
本书总的指导原则来自福柯的“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 of Knowledge),对现有的女性主义思想和电影史知识做一次考古学研究,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历史,探究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用求真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去寻找被现存的“历史”遮蔽了的那部分压抑的历史。(www.daowen.com)
研究思路上借鉴历史实在论(Historical Realism)的研究方法:(1)重新描述将要解释的事件,以便发现可能构成该事件成因的生成机制;(2)分析这些机制;(3)思考生成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4)评估这些机制的相对作用力。本书采取内外研究结合的方式,除了从文本的内部多角度地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女性形象的书写策略和审美意义外,还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出发,重新阐释思想、文化、政策、经济等多种因素与中国早期电影的互动关系及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