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时令节日主要包括立春、清明、立夏、三伏曝晒节和冬至五个节日。
旧时宁波在立春前一日“府县官以彩仗迎春,次日祭芒种神,试耕种,各家作春盘、春饼,饮春酒”。《光绪奉化县志·风俗篇》载:立春前一日,“邑令同各官以彩仗迎春于东郊。次日祭芒神,鞭土牛;各家祀太岁,作春盘,饮春酒,谓之‘接春’”。宁波各县市此俗大抵相同,以祈求丰收。
此外,乡间还有报春牛、送《春牛图》习俗。丐头肩背褡裢,手持青铜小牛,唱门报春,进屋后,以青铜小牛在米缸、谷仓左右各绕三圈,边绕边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吉利话,并挨户送木版印刷的《春牛图》。农户则对报春者酬以钱或年糕。
宁波人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清明祭祖扫墓。《宁波府志·风俗篇》载:清明时,宁波“各家为青糍黑饭牲醴祭墓,封土插竹挂纸钱于颠,俗曰上坟,门壁皆插柳,妇女或簪于首”。由此可见宁波的清明习俗,即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青麻糍糕、黑饭(乌米饭),来亡故亲人的坟前扫墓祭奠,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在奉化,还有早起往屋顶上撒螺蛳壳的习俗,谓之“撒青群”。镇海一带亲人新亡的,三年内“上新坟”,带青糍、黑饭之外,还供奉鱼、肉、酒、菜等。
上坟时,人们要给坟墓除草培土,插竹,挂纸钱或红纸球,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又祈求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清明扫墓一般是举家出动,出门在外的,也多会在清明之前赶回家参与祭扫。祭毕,各自在家中设酒馔祭祀,称作“清明羹饭”。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由吃者分取。盘内鹅头颈必须归族长食用,意为“带头者”。席上还按人数分碗或分猪肉。有的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的桌上减少酒壶的数量(男桌2壶,有妇女的桌上放1壶)。
“以柳枝插户或簪首”是宁波清明节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壁上插柳,妇女发簪柳梢,小孩子们戴柳圈,宁波有句俗谚称“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如今,上坟扫墓一俗尚存,而且人们不仅为自己的亲人上坟,还为烈士扫墓。此外,郊游踏青一直以来也是清明节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至今尚流行。
宁波旧俗,立夏之日各家以赤小豆和米煮饭,或以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小豆拌白粳米煮饭,称“立夏饭”,也称“五色饭”,镇海一带称“五头”,意为长辈、夫、妻、子、女俱全,宁海等地称此为“五彩瑞祥”。有的在立夏饭里加雷笋、豌豆、蚕豆、苋菜等佐料,含有“五谷丰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饭,还有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意。立夏时还以乌笋煮羹,据说吃了之后可使脚骨健壮,谓之“接脚骨”。有的地方吃软菜,认为吃了软菜夏日不怕热。此日,各家还以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并互相馈赠。有的还将蛋放在用丝线编成的彩色蛋套里,挂在小孩的胸前。孩子们手持茶叶蛋,互相以蛋相拄为戏,称之为“拄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此习至今流传。人们手腕系丝织彩绦,称“立夏须”。
宁波还有立夏称人的习俗。不论大人小孩,逐一称过。大人称重时,一般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双手拉住秤钩,两脚离地,悬在空中称重;小孩一般蹲或坐在一只大筐中,由两个大人扛一杆秤称重。据说,立夏过秤可免疰夏。(www.daowen.com)
旧时,母亲常择此日为女儿穿耳孔。在乡村,农户还以米粥、老酒犒劳耕牛,并称立夏为“牛节”。在余姚、象山一带,还有立夏日尝青梅习俗。此日还有一些禁忌,比如儿童忌坐石阶和门槛,认为这样夏天就会避免脚骨痛。
三伏天是盛夏最炎热的时候。在这个独特时令中,宁波人除了食(如吃杏仁炒麦子、肉等,意在去热消暑和补充营养)、洗(沐浴,意在洁身爽神)、息(指休息,意在“避伏”)之外,人们还利用暑热来曝晒衣服、书画,谓之“晒霉”,佛寺晒经书,故俗称“三伏”为“曝晒节”。
宁波有句俗语:“冬至大如年。”人们也称冬至为“小年夜”,宁波人对冬至的重视可见一斑。旧时,在冬至日要设香烛、酒馔,摆“冬至羹饭”,祭祀神祇及先祖;大族宗祠也有演戏的,并备牲醴以祀祖。沿海渔民,在冬至之后置窖藏冰,以为来年渔期之用。在慈溪,旧时宗族定此日让亡故族人神主进祠堂,三五年一次,也有十年一次的,称“进主”。冬至这一天还要为亡故亲人扫墓。今“进主”一俗已废,扫墓之俗尚存。也有选冬至动土做新坟的,或择此日将寺庙、宗祠的棺材入墓穴的,称为“冬至进穴”。
冬至日,各家要以芦穄粉做“芦穄汤馃”,后逐渐改为“浆斑汤馃”和“番薯汤馃”,邻里互赠,含团圆之意,也有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的意思。慈溪一带做粳米饺子,称“冬至饺”。
冬至正时辰,人们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日晒雨淋成干后,收集挂于壁上,称“冬至萝卜”,传可治痢疾,此俗今废。此夜灶膛、炉心不能断火,须用经烧的柴根、煤饼之类烧文火过夜,以祈来年“红火”。
宁波人尚有“嬉嬉夏至日,困困冬至夜”的说话,在上床入睡前还要洗脚,认为是夕洗脚,天冷脚不会开裂。
宁波的时令节日与传统节日一样,都是民众民俗生活的体现。在宁波民间时令节日中,立夏吃五色饭、立夏拄蛋、称人等习俗是宁波地区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习俗,也是通过其反映宁波传统文化的良好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