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庙祀信仰与庙会活动

宁波庙祀信仰与庙会活动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庙祀信仰是宁波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自古以来就形成“尚鬼神,喜祭祀”习俗,祭神活动风靡各地。在20世纪30年代,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有159处,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间习俗的表现。这种庙祀信仰主要以庙会形式进行。庙会俗称行会,是旧时群众性的庙祀活动,所请之神以行宫的东岳大帝为首。手持三角令旗的号令卒骑着骏马,率先向设有嚼献(即祭坛)的村落通报信息,俗称其为报马。

宁波庙祀信仰与庙会活动

庙祀信仰是宁波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自古以来就形成“尚鬼神,喜祭祀”习俗,祭神活动风靡各地。唐宋伊始,宁波就有以神庙为基地,形成结社形式的庙祀信仰,并以庙会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庙会是依附于对庙神崇拜而产生的宗教信仰活动。庙会也因城乡各地的经济文化及地方习俗的不同而形式各异。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庙是凝聚民心、尊崇神灵之地,民国《鄞县通志》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由此可知,庙是实体,有一定建筑,各庙皆供奉一定的神,有一定的设施,还有一定的庙规和管理人员;会是群众的集聚,依赖于庙,是庙的附属产物。在宁波,庙会是庙择一个最有意义的日子,让大家在统一的时间都来庙上庙。庙会是最活跃的载体,庙以之扩大影响,兴盛香火。一般大庙和有影响的庙,都定有庙会,没有会的庙慢慢地就会破败消失。宁波历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庙会有城隍庙庙会、胜山庙会、临山庙会、屯山庙会、鄞江庙会等。

在20世纪30年代,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间习俗的表现。《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的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等。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的神庙主要有新水仙庙、汤君庙、栎木庙、白马庙、显德庙等。这种庙祀信仰主要以庙会形式进行。庙会俗称行会,是旧时群众性的庙祀活动,所请之神以行宫的东岳大帝为首。东岳大帝即泰山神,元世祖尊其为东岳大帝。行会出行之前,先请戏班子演戏以娱神。戏罢,举行出巡大典,由当地最高官吏主祭。在锣鼓和鞭炮声中,主祭人率众参拜,并高声诵读祷词,然后将大帝及其侍卫——黄灵官的塑像请出大殿,使之坐上神轿,开始向各村落巡视。其他庙的塑像,如唐大将薛仁贵,尽管有平阳郡公的爵位,也只能以陪侍身份以轿代之,随后而行。礼仪队伍的排列先后有序,规定严格,各种器具都显示着大帝的尊严。手持三角令旗的号令卒骑着骏马,率先向设有嚼献(即祭坛)的村落通报信息,俗称其为报马。接着而来的是高达十多米、由几个人轮流擎着旗杆、绣有飞龙的黄色三角形总头旗。整个行列中还有蜈蚣旗,以及众多十来岁小孩拿着的清道旗。清道旗意谓清除道路上的污物,使之净化。旗锣“镗镗”敲响,四个穿着“卒”字对襟衣服的“喝道喽”大声吆喝向前,这就是所谓“开锣喝道”。两旁观会的老人们合掌参拜,表达对神的尊敬。随后,队伍要放铜铳和登地炮,拿着“肃、静、回、避”四个头牌和十八般兵器的“武士”,威风凛凛簇拥着神的塑像,每到设有嚼献之处,就让神停下来享受一下丰盛的祭品。

一般情况下,庙会时间多在春、秋二季,会期随生产季节而定,三五天不等,所祭之神,多为老百姓推崇的对象,或是文臣武将,或是名医侠士,或是孝子烈妇,或是行业保护神,等等。庙会内容是祀神、迎神赛会,形式分官祭、族祭、民祭三种,但余姚一隅无官祭。(www.daowen.com)

庙会时,地方民间会社除了参加游艺,沿途还要不停放爆竹与火铳,有的则是奏鼓击乐,互比高低。届时,沿途百姓焚香迎拜。在县前街、东门口、灵桥及其他重要地方气氛更红火,各商号店铺还设香案供桌迎拜。待队伍到达城隍庙前停轿,各种游艺队伍便轮流在神像前表演,此时巡行气氛达到高潮。

除了敬神,庙会的另一大内容是商贸。庙会期间,以城隍庙为中心的街头巷口,到处是南来北往的商贩、各种各样的摊档,庙内、庙外万商云集,大街小巷行人如织,吃喝玩乐,穿戴用品无所不有。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宁波城可谓万民空巷,热闹非凡。

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宁波的庙会演变成农村春、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庙会虽然去掉了敬神的内容,但保留并发展了商贸的形式,扩大了商品交易的规模和内容,农村的庙会同时保留规模庞大的娱乐活动和民俗文化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