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传统服饰习俗也颇引人注目,根据考古资料发掘,河姆渡时期已经出现纺织工具,有了纺织,说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摆脱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进入初具文明的历史阶段。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一些装饰品,如人体装饰品有璜、管、珠、环、饼等。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萤石制成,在阳光下闪烁着淡绿的光彩,晶莹美丽。此外,还有一些以兽类的獠牙或犬牙、鱼类的脊椎骨制成的装饰品。可见宁波人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装饰。
旧时宁波人喜穿紧身短衣,“短绻不结,短袂攘卷”,而且衣襟一般都是朝左边开,即为“左衽”。这种左衽衫袖口窄小,且腰间系丝带或短裙。直到清末民初乃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宁波渔民冬季穿的多数仍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衽,就连棉袄也是左衽大襟式,棉背心则是左衽大襟无袖。在夏季,人们所穿大多为大襟无领无袖衫,襟上缝制布质钮攀。渔民的裤子则为裤腿肥大的龙裤。这种龙裤,裤腰两边有由七彩丝线所绣的“八仙过海”图案,或是绣上观世音菩萨的莲台祥云,或是绣上青松白鹤,还有黄龙飞禽等图样;腰身前后裤子上,再分别绣上“顺风得利”与“四海平安”等祈求平安丰收的字样。腰系布质腰带。而渔妇服饰,除了左衽大襟衫和龙裤外,一般还在腰际系一条长及膝盖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称“布褴”。这种服饰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的服饰遗风。
短衫主要是宁波当地民众穿的衣服。短衫一般由手工纺织的粗布做成,颜色单调,大都是黑、白、蓝色,即使有花色,也不过是条子或格子。男短衫是对襟(胸前正中开襟)的,下摆有两只口袋;女式则在右腋下开襟,纽扣多以布条打结制成,也有用铜或竹、木、骨制成的。下为短裤或长裤。裤的上端较宽,可以折叠,用布绳系住腰身,不使其褪下。女式长裤较短,外出或重要场合中,常在长裤外穿百褶裙。衣裤的腰身、袖筒、裤脚都很宽大。除单衣外,天冷时还穿夹袄、背心、棉袄、棉裤等。
过去宁波有钱有地位的人一般穿的是长衫,或称为袍,又称“大衫”“竹布大衫”,一年四季都穿。春秋穿夹大衫,一般是用呢子、线绨制成的大衫;夏天穿“绸大衫”;冬天则穿在棉袍外,又叫罩衫。穿长衫时,头上要戴黑色瓜皮帽,外罩马褂,形成“长衫马褂子,头戴西瓜帽”的样式。马褂子衣料用丝绸、“葛锦”、“羽纱”等制成,罩在大衫外面,颜色是黑的,人称“玄色”。马褂子是有身份有地位人的“当家衣”。民初服式与清末相比,变化不大。由于男人剪去了辫子,长袍外面渐渐地不再罩马褂了,只是在婚礼或重大节庆时依旧。袍子的腰身、袖子也渐渐变窄,终于演变成长衫,头上戴的瓜皮帽也换成宽边呢帽。
灯笼裤是宁波姚江两岸和姚北海头特有服饰。裤管特别大,像“灯笼”一样,所以叫“灯笼裤”。打折成“间”,多用蓝“杜布”制作,比较厚实,腰际特大,考究的绣上一些花样,据说也是“冬暖夏凉”之妙用。而妇女下面系裙,裙形式多样,呈直线多打“间”,旧俗有“男系灯笼裤,女系百间裙”。百间裙布料大致相同,同越剧“打金枝”里的“百折罗裙腰中系”不同。到清代,城市妇女流行穿旗袍,农村妇女习惯穿中式大襟衫,腰间常围蓝布兜。城里富家衣料多用绸缎、呢绒和机制棉布,市民穿“洋布”居多,农民则以土布为主。(www.daowen.com)
值得注意的是,旧时宁波农村男性除穿灯笼裤外,还有穿围裙的习俗,这种围裙一如女裙,但质地较厚,俗称“围(音yú)腰布襕”,又叫“大腰布襕”“作裙”“桶裙”。这种布裙长度直达脚面,可以从深秋穿到初夏,既保暖又透气,深受农人喜爱。而海上捕鱼作业的渔民,还穿一种“栲汁衣”。这种衣服是为了耐风化日晒和海水侵蚀而作。衣服制作出来后,放在薯茛根皮(即为栲)煎煮的大锅汁液中熬煎,至色呈深赭色时,捞起晒干则成,俗称“栲汁衣”,又称“栲衫”。蓑衣是用棕丝编织的雨衣,长衣无袖,下垂一层密集的棕丝,使不透水。现为雨衣取代,已不多见。
清末民初城乡男女大都穿自制布鞋,有钱人家青年女子穿绣花鞋,幼儿穿“虎头鞋”,农民及小贩平日多穿草鞋、蒲鞋。雨天穿木屐,少数人穿钉鞋、套鞋。20世纪40年代着球鞋、套鞋者渐多,50年代兴穿胶鞋,但仍以布鞋为主,70年代盛行塑料凉鞋,80年代起穿皮鞋者渐增。
民国时宁波妇女多带耳环,至今尚存。城乡富有人家多有一两件金、银、玉质或其他仿制首饰,如戒指、手镯、脚镯、钏、钗、簪等。农村儿童戴银项圈、银长命锁较常见,直至20世纪50年代城镇仍有此遗风。
旧时宁波人服饰着装比较简朴,嘉靖《宁波府志》说宁波人“朴茂淳实,农勤于耕,女勤于织,商贾鬻鱼盐工,供日用绝无四方齐衰之习,男女皆衣布素,即高赀厚藏不曳,绮纨冠婚,一从简朴”[7];《余姚六仓志》认为宁波人“勤俭质朴”[8]。普通家庭不轻易抛弃旧衣服,留给弟妹穿着。俗谚“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破衣服拆洗后剪成条块,纳鞋底或做拖帚。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成为宁波人的重要品性。甚至身家亿万者,也极为节俭,清代宁波史学家万斯同所言的“鄞俗由来不尚华,布衣粝饭足生涯”[9],就深刻揭示了宁波人这种节俭的服饰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