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阅读习惯的训练技巧

培养阅读习惯的训练技巧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这时的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将因此而受益终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如果达不到要求,延长训练时间,并给予相应的惩罚。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讲起小女儿的习惯培养问题。对于孩子的第一次哭闹、第一次撒泼耍赖,家长的妥协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

培养阅读习惯的训练技巧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巴甫洛夫说,“习惯只不过是长串的条件反射”,其获得、保持和消失都是训练得来的。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没有喊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训练法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地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将因此而受益终身。那么,训练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我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6周才能形成。然而,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训练是“抽风式”的,今天来劲了,要求很严格,过几天又不管不问了,这形不成好习惯的。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训练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做得好,父母看着也不顺眼,这样是很难训练出好习惯的。

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强,要培养好习惯,家长就得天天检查,直至养成习惯后再放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贵在长久坚持,一杆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家长一定要有韧性。

教育孩子前后要求要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生气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要不得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

2.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

例如:要训练孩子养成回家先读书再游戏、看电视的好习惯,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取得孩子配合后制订合理的训练程序。如低年级孩子的训练方案:

培养目标:养成回家先读书的习惯。

时间:6周

第一周:不给孩子约束,自然记录孩子每天回家后的表现。

第二周:提出要求,要求孩子自觉按要求做,如能一周内有3天达到要求应给予表扬。若这周没达到这个要求,下周不准看电视。

第三周:有4天能达到要求就给予表扬并配以物质奖励。达不到要求下周六、周日不准外出。(www.daowen.com)

第四周:有5天能达到要求给予物质奖励并向老师汇报,希望老师给予表扬。达不到要求,取消已订的旅游或参观等外出计划。

第五周:有6天能达到要求给予表扬,并由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予以奖赏。达不到要求,下周不准看电视,取消原订要给孩子买的衣物或玩具

第六周:如果一周之内天天达到要求,全家开庆祝会,并向孩子发放孩子要求的礼品。然后提出要求,希望孩子自己巩固成果,形成习惯。如果达不到要求,延长训练时间,并给予相应的惩罚。

上述第一周是预备阶段,第二、三、四周是强化阶段,第五、六周是巩固阶段。上述阶段目标的制定只是一种假设,具体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总之对孩子的训练,要由易到难,逐步强化。

3.训练必须严格要求,不要有例外

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

然而,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孩子一求情、掉眼泪,家长的心就软,那就什么好习惯也没有了。我们主张自觉,但还要实行必要的强制,有时甚至要伴有适度的惩罚。开始孩子可能感到很别扭,很不愿意,但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他们的第二天性,不这么做反而觉得别扭了。这里有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情愿到情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强制。

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了他,他就会认为只要哭就可以得到,以后就会用“哭”来要挟家长。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讲起小女儿的习惯培养问题。他说:我的小女儿现在已有一岁零二个月了。她晚间睡后素来不再醒来吃奶的。这种好习惯是从小在医院里养成的,她的母亲就因此省了无数精力,她也能够安安稳稳的睡眠,这样相处已非一日。不料到一岁零三个月大的时候,她忽生起寒热病来了,饮食起居遂为之颠倒,有一晚间醒来要吃,她母亲以为她睡前没有吃饱,就喂她了;岂知一载来晚间睡后不吃奶的好习惯,竟因此破坏。那天晚上喂后,她就再入睡乡,但第二天晚上醒来又要吃了;不给她吃,她就大哭。她母亲固然不得安眠,别人也被她哭得难以熟睡了。第三夜又如此,如是者五六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破坏已成之习惯。

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先入为主,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家长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若孩子偷了十次家长才重视,就不好教育了。对于孩子的第一次哭闹、第一次撒泼耍赖,家长的妥协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有过精彩论述。他认为,“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

4.训练要“小时候严,大了宽”

有些家长忽略了孩子小时候的训练,认为“树大自然直”,小时候把孩子惯得没样,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了歪脖树。等到孩子上中学时,家长又使劲地卡,结果反倒造成逆反心理。我认为,应该“小时严,大了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训练,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要以严为主。以后,孩子长大了,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较强,这时应以宽为主。孩子小时候已养成好习惯,宽松一点也出不了大格。有位家长有两个孩子,一个考上北大,一个考上清华,周围的朋友和同事说,没见过他怎么管孩子,这俩孩子天生就这么好。这位家长却说:“可能是说我在孩子高中时候不怎么管。其实,我在孩子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对我两个孩子抓得特别严、特别紧。主要是培养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等孩子到了初中,人大一点,到了青春期,你再管那么严,孩子就不爱听了,到了高中,习惯基本形成了,稳定了,就放手不管了。”

“小时严,大了宽”,符合孩子心理特点,所以儿童时期一定要重视养成教育,如果小时不“塑造”,大了再“改造”可就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