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著作权法对私人复制相关的典型新技术的应对

我国著作权法对私人复制相关的典型新技术的应对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步,判断行为是否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显然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从影响作品正常使用和不合理损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使用者通过P2P技术可以免费获得他人电脑中的音乐资源。使用者本应该从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处以有偿方式获得,但P2P技术使得其可以不用支付任何报酬就享有他人的智力成果。

1.3D打印

数字技术时代的很多新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D打印就是一项典型的新技术。此项新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私人复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D打印的原理是,将需要打印的东西运用数字技术转化为一个模型,计算机依据转化的模型,将原材料沉淀积聚并将材料加以黏合,层层增加材料成型。[17]3D打印完全突破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将生产制造从传统的刀具、模型、车床以及复杂的工艺和人力资源中解放出来,仅仅依托于计算机辅助软件就可以进行生产。传统的打印技术中,可以复制的原件一般局限于纸张等平面作品。相比传统的打印技术,3D打印将复印原件由平面变成了立体,复印的种类更为广泛。以下不妨在了解3D打印的基础上,运用法律对3D打印行为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认定3D打印是否为一种复制行为。依据我国法律对复制行为的规定,就复制方式而言,虽然3D打印采用了一种新的复制方式,但是我国立法采用的是不完全立法,所以其方式可以涵盖在“等”的范围内。法律中规定的“一份或者多份”仅仅是从数量上对复制品进行规定,而没有对复制品的品质进行规定,略显不明确。就3D打印来说,其复制品的产生受到原材料的限制,只有复制者拥有和原作品完全相同的原材料时才可以复制出一模一样的作品。对于一些高级产品,如汽车,由于原材料的限制,即便可以打印出外形相同的汽车,复制品也不具有实用性。对这种复制品的品质和原作品有很大差异的情况,其是否属于我国法律中规定的复制行为就会产生争议。

其次,需要认定3D打印是否是具有私人使用属性。认定行为属于合理使用制度规定的私人使用需要通过三个步骤进行检验。以3D打印某工艺品为例。第一步,行为目的判定。3D打印某工艺品具有实用性,打印者多半很难证明自己进行打印不是出于个人使用目的。倘若出于个人使用目的,则很难将其归属为我国法律规定的“学习、研究以及欣赏”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应属于合理使用制度中的私人使用。第二步,判断3D打印是否影响作品正常的使用。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是否影响正常使用难以认定。第三步,判断行为是否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使用者在购买某工艺品后,只要他有3D打印机和原材料,他以后就可能再也不需要购买此工艺品了,因为完全可以通过3D打印获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显然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法律并没有对损害程度设定标准,不能判定出这种损害是否为“不合理地损害”。因此,通过对3D打印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私人复制行为的规制不是非常明确,给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很大。

2.P2P技术(www.daowen.com)

P2P俗称“点对点技术”,它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的互联网传播方式是设置服务器,用户向服务器提出请求,服务器通过调取互联网上公开的信息与资源来满足用户需求。然而,随着P2P技术的产生,信息传播不再需要中心服务器,任何下载有P2P软件的用户之间的资源都是共享的。也就是说,当某一用户发现另一P2P软件使用者的电脑上有其所获取的资源时,可以转存到自己的电脑上供自己使用。在此过程中存在两个行为,一个是获取资源者的下载行为,另外一个是提供资源者的上传行为。在此以音乐资源为例,并且着重分析下载行为。

依据同样的思路,首先分析下载行为是否为一种复制行为。P2P技术之下,对音乐资源的下载行为是典型的复制行为,不再赘述。

接下来,分析其是否具有私人使用属性。当使用者通过P2P技术从其他人电脑上获取音乐时,其多半是出于个人目的使用和欣赏音乐,符合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目的限制。而从影响作品正常使用和不合理损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使用者通过P2P技术可以免费获得他人电脑中的音乐资源。使用者本应该从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处以有偿方式获得,但P2P技术使得其可以不用支付任何报酬就享有他人的智力成果。试想,P2P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有一个使用者购买了音乐作品,随后进行了共享,那么所有人也会同时获得这一作品资源,这必将严重损害原作者的经济利益。但是,面对合法权益所受到的损害,通过法条仍然不能推断出这种损害是否为不合理的,以及是否影响作品正常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