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有力的六字语文教育观

打造有力的六字语文教育观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兰瑞平所谓“六字”语文教育观,是指:“一标,六面、五阶”三个语文教学实践的哲学理念,这是笔者在教育实践中长期探索的结果。其具体内涵如下:“一标”,指的是一个明确的求实的教学目标——理解、运用汉语文。“六面”,指的是汉语文教学要解决好学习者六个方面的问题:态度或兴趣问题——这是明白为什么学的基础问题。这样,语文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汉语文的精华就会传承下去且越来越璀璨夺目。

打造有力的六字语文教育观

【作者】兰瑞平

所谓“六字”语文教育观,是指:“一标,六面、五阶”三个语文教学实践的哲学理念,这是笔者在教育实践中长期探索的结果。其具体内涵如下:

“一标”,指的是一个明确的求实的教学目标——理解、运用汉语文。

“理解”,就是正确、深入、全面(相对)地认识、掌握汉语文的有关内容,具体包括以下诸方面内容:文体、标题特点及含义;文章出处、发表时间、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涉及到的主要人、事、物;重要段落、关键词、句的含义;主要修辞方法、表达特色;文中的新思想、新观点;读后的感觉、启示等。

“运用”,指的是正确熟练地、愉快地驾驭语言文字技巧,娴熟地交际表达。具体包括:(1)进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能够得体地交际;(2)写一手规范的甚至美观的汉字;(3)会运用常用的各类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科学观点;(4)能快速阅读并获取大量信息;(5)能在各种场合准确、快速地吸收语言信息。等等。

“六面”,指的是汉语文教学要解决好学习者六个方面的问题:

(1)态度或兴趣问题——这是明白为什么学的基础问题。不明白这一点,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思想累赘,教学效果就会较差。如何解决,教师们肯定各有妙法,但根本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汉语文是自身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民族的需要。

(2)习惯问题——这是保障问题。乐于学习汉语文,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阅读思考、笔记、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请教他人、帮助他人、书写规范、口头(书面)表达易懂、认真完成作业、课前认真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勤查工具书等良好习惯,并持之以恒,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

(3)方法问题——这是解决学习效果的关键问题。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一系列先进的科学的方法来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五读法”“坐标阅读训练法”“比较法”“及时复习法”“归类法”“浏览、精读、品味法”等,使学习效率尽量高,学习效果尽量好。

(4)效率问题——让学生具有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学习语文时决不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要让学生明白时代在飞速发展,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提高学习效率,讲求学习效率,既学习好语文,又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思维基础、认识基础、思辨基础,等等。

(5)途径问题——学习汉语文,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决不是惟一的渠道。与人交谈、阅读课外书刊是学习语文;观看电影电视戏剧演出也可以学习语文;在公共汽车上、街道上见到各种各样的广告也可以学习语文(关键是用心否、留意否);甚至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也会有语文的学习过程(字词句意),因为我们的思维形式毕竟是以汉语文为载体的。

(6)文化问题——语文学习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汉语文学习和最终成果就是形成汉语文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产品,包括思维的、文字的产品。

让学生明白这六方面的问题,并在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会较之现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就会由厌学变成乐学,由不会学变成会学;学习的效率就会由低变高。这样,语文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汉语文的精华就会传承下去且越来越璀璨夺目。

“五阶”指的是,师生都应该明白,汉语文的学习至少可以划为五个阶段:接受性学习、发展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www.daowen.com)

接受性学习:从时间上说,接受性学习是儿童在小学四年级以前的学习。之所以说这阶段的学习为“接受性”,是因为此时的学习对于儿童来说并没有自己的要求和目标,也无所谓学习内容、方法的选择,而是在小学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习拼音、识字、组词、造句、运算等基础知识,逐步形成识字、组词、造句、阅读短文、数学计算等基本技能,养成识字、读书、思考等学习习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个阶段的“学习”既然是打基础,那就很重要了,决不能等同于启蒙教育阶段的“顺其自然”。因此施教的内容、计划、手段等都应十分讲究(既要考虑儿童的认识能力,又要考虑教学的目的要求,还应考虑施教的方法手段以及教学语言),一切要适应于有利于儿童的“接受”。举个例来说:实物与知识点同时出现,声情并茂、童声音语的教学利于儿童的学习,而生硬说教、呆头木脑、声调呆涩的教学将使儿童不知所云;教态和蔼亲切,鼓励常挂嘴边,是最能激活儿童“接受”神经的。

发展性学习:这是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形成低级系列的学习阶段,时间大概为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一年级。这个阶段里,学生随着阅读和计算量的增大,基础知识明显地增加,基本技能(如口语表达、心算笔算等)明显发展;随着作文次数的增加,思维习惯开始形成,表达思路逐步清晰;说话开始有意识渗入自我观点,不再喜欢童声童语或太详细的讲解,且急于独立思考得出结果;对新鲜词语、修辞手法、科学知识等有浓厚的兴趣,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有时甚至出语惊人。这是学生在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方面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对其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实际调查及个案研究表明,在发展性学习阶段、学生如果遇到的是成熟的教师,知识面宽广的教师,教法灵活的教师,思维活跃的教师,认真负责的教师(或者至少占有上述两点优势),这就十分幸运,学生的各方面就可能得以良好的发展,并形成阅读时标记号、作业书写工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等良好习惯;反之,学生的各方面就难以健康发展,甚至会养成不预习,作业书写潦草,字、词问题也完全依赖教师等不良习惯,成为以后初中、高中学习阶段知识密度骤然加大而无所适从的严重病患。可见,这一阶段的教育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以后学生是否能顺利成才。因此,教育管理者和施教者都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并对这一关键阶段的教育负责任——教育目标明确,教学节奏加快,教学密度增大,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要求稍高,习惯要求严格等等,以适应并满足学生第一个求知高峰期的需要,使之健康发展。

调查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广大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师资水平的不足和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的落后,不少学生在这一关键阶段的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本不应该有的麻烦(如不预习、不做笔记、书写潦草、听课时思维僵化等)。

自主性学习:这是学生从“要我学”的角色质变成“我要学”的角色之升华阶段,时间大概为初一到初三。这是学生形成“自主”这一学习品质的关键阶段,此时学生会对知识、技能、习惯、效率等学习子集合逐步产生“自主”意识,即“学习”是“我的需要”,因而学习行为就有意识地从“要我学”的低级阶段摆脱出来。在学习内容、方式上不再只按教师的要求行事,主要表现于扩大阅读面(对有关刊物、著作、科技类文章等产生浓厚兴趣),如日记、周记里抒写自己的感受,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很在意身边同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并暗地比较,荣誉感明显增强,等等。如果说“发展性学习”阶段确实是学习知识面迅速扩大、智力迅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的话,那么“自主性学习”阶段就应该称为学生学习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习惯、方法、效率等要素)基本定格的“黄金期”。这一阶段里,由于学生“自主性”的形成,他们在预习、作业、复习、归纳整理知识点、延伸性学习、知识迁移等诸方面都以“主人”的姿态去处置,并讲求方法,学习上凡事不再等待教师的指令就动脑动手(如笔记要点、比较问题、预习复习等),在学习态度上呈现出“主动、认真”的状态,在学习方法上呈现“灵活、落实”的状态;学习品质也在不断优化,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

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主性学习”这一学习发展阶段的“黄金”价值没有被执教于或管理于这一宝贵阶段的所有教师或管理者们所认识,因而依然按照学生“接受性”学习阶段或“发展性”学习阶段的教法来施教,这就毫无疑问地滞后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了。再说直接些,当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品质已经进入“自主性”学习阶段后,我们如果还用“发展性”学习甚至“接受性”学习层次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去进行学科教学的话,我们将不但不被学生接受,甚至会被学生讨厌;不但不能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素质的形成,而且会阻碍之甚至破坏之。当做为教师的我们压抑了甚至阻碍、破坏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形成发展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深刻反思,不严肃自责,不负起这沉重的责任,不纠正过失呢?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进入这一阶段后就会自然地“自主性”了,因为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毕竟客观地存在差异。而我们作为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在这一“学习”规律所决定的“自主性”学习阶段(过程)里,把所有学生塑造成“自主性”的求知者,培养成“我要学”的小主人,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接受的不容推卸的天职。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学生“学习自主性”这一发展阶段里,不能把绝大多数的学生培养成你所任教学科的“自主性”学习者,学习依然只能依靠你的详尽解说、讲述才能完成作业,而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方面没有突破性的长进,甚至连学习目的都还含混不清,那么我们就耽误了学生,也耽误了自己的工作了。或许有的同志会说:“我一接手时学生就那么差,我只能详细讲解讲述,没有别的办法啊。”我们相信学生在你接手时的确差,但关键是转“差”的工作做得如何,转“差”的程度是否到位。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就是它不但能培养“优”,也能转变“差”,而把“差”转变成“优”,才是教育真正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因此,面对学生的“差”时,我们更要动一番脑筋,分析清楚他们“差”在什么地方,是习惯差还是方法差;并发现他们的一二处优点和长处来,从这些方面入手去激发、诱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而所有转“差”的工作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是自己的需要,树立信心,培养良好习惯(如预习、多问、勤查工具书、书写工整等),教给方法(如“五读”“三思”、坐标阅读训练法等)是最重要的。只有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恰当的学习方法,他们才能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走出“差”的窘境。如果我们把这些重要的工作束之高阁或不理不睬,只一味地去详细地讲解教材,甚至用题海去淹没学生,那我们就只能使学生依旧处于“接受性”学习的低层次水准上。如果这样,难道我们还能说“我尽力了”,“我没有责任,是学生本来就差”吗?面对学生的差,我们应该有信心,只要我们转变了观念,更换了思路,从解决学生根本问题的目的、习惯、方法、效率等方面去扎实工作,我们就能够在初中这个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把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塑造培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学习健康发展。

研究性学习:这是建立在“自主性”学习层次上的一种高级学习阶段,这是学生“学习”层次、品位的又一次飞跃,是学生的“学习触角”深入到知识的深层去探究其联系和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潜能。这种“飞跃”和“潜能”,一般出现在各学科教学的高中阶段,尤以高一、高二明显(教学观念新颖、教学方法灵活的学校的学生则能在初三时就呈现出这种可贵的学习品位和潜能)。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1)学习内容很深入,范围很宽泛;(2)学生的“自主性”很强(包括选择学习内容、研究方法、时间等,只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3)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4)有的“研究”看似与目前的学习并无密切关系。但与学习品质的升华或思维能力的升格密切相关;(5)需要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不少选题一个人往往无法完成,必须数人合作);(6)需要大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策划能力;等等。这些特点在学生学习的其他层面或阶段时,几乎没有或即使有某种但不明显,因此,可以说这些“特点”是“研究性”学习的标志。

在研究性学习这一学生学习的高级层面和阶段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甚至会对所学的知识和指导他们学习的教师产生怀疑或给予否定,这又未尝不可呢。当我们的学生能独立地用研究的观点、目的和方法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时,我们的教育就可谓成功了,可谓成熟了,可谓超前了。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但是师生希望达到的学习境界,也是家长和社会希望达到的教育境界。我们应该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层面上,把他们尽快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境界里,并使之尽快达到“研究性”学习的层次和品位。

这里要指出的是:目前不少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依旧在满堂讲,教师的繁琐甚至多余的讲解充斥着课堂,使学生本该得以发展的学习阶段停滞不前,迫使他们依旧停留在被动听讲这一“接受性”学习的低级层面上;然后给以题山题海的“练习”,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压抑和束缚。这种近乎阻碍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品位正常发展的观念和做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快摒弃呢?有的教学专家和学者指出:“一堂课里教师的讲解占据了20分钟以上,这堂课就决不是好课。”更何况高中的课堂,更何况课堂原来就是学生学习的学堂,而决非教者演说的讲堂。

创造性学习: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学习目标突出,学习方法科学,学习习惯已经成为一种优秀素质,且学习效率极高。主要表现为高效率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迅速筛选提炼自己需要的信息,对知识信息进行检索整理,对知识信息进行评判运用;运用已知去求解未知,在已知的基础上分析、整合而后创新——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深入浅出,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并结晶为研究成果。有人认为这一境界是培养造就专家学者的境界,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达到这一境界。但笔者认为,进入了“研究性”学习阶段的学生或具有了“研究性”学习品位的学生都能进入这一学习境界。其实,高三学生和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往往具有“创造性”学习的素质,至于能否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真正品位,那就要看他们在这个阶段里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可以这样说:创造性学习的创造发明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创造性学习的层次和品位,正是教育行为的彼岸。

“一标,六面、五阶”已经成为笔者语文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并正在逐步渗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