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各校单独命题,试题各有不同,比如说题量多少很不均衡,考查内容侧重点也表现出很大差异。正因如此,在这些灵活而又丰富的试题中,能强烈地感受到它们所表现出的主观色彩。
1.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现在的语文高考也有相当比例的卷面加分,建国前的语文试卷则是作为一项要求来规定。“字体勿潦草”(国立北洋工学院,1933),“须写楷书”(交通大学管理学院,1933)等,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重视。
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首先表现在字句的正确、规范上,很多学校的试题都以“订误”的形式考查,检测学生是否能把词中的字写正确,把句子写得有条理,写完整,如“改正下列句中别字与误字”(燕京大学,1933)。
有关积累的考查内容不仅能反映书写水平,最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如“试录韩愈或苏轼文一段约百余字,并加新式标点符号”(河南大学,1933)。考查积累又表现出多种形式,如“试举本人所最爱读之本国文学书籍及作者姓名”(国立交通大学,1935)。“任举十个唐代诗人和十个宋代词人”(燕京大学,1933)。这些题目不仅直接考查学生平时阅读量的大小,还照顾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间接反映出多方面的爱好。(www.daowen.com)
2.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运用能力,重视试题的整体性。这一特点,在上文所录有关积累的试题中已表现出来。很多题目都表现出这一特色,如“加标点,并译成白话”(中国大学,1940),“标点,并将佳句用(…)标出”(国立北平师大,1935),“标点,撮其要义,译为语体文”(天津私立南开大学,1933)。这只是其中的几例,已经明显体现出试题的整体性特色。
3.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很多试题都让学生自己选择,比如十个简答题让学生任选5个(成都大学,1933);或者一个试题给出多种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答题方式,如1933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国文法”一题,要求学生对一段话进行图解,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分析句子成分,但题目后面又说,如果不会用这种方法,可以对这段文字加标点,说出词性,标明主语、宾语等等。
这种出题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降低了考试的偶然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能在考试中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一个隐含的潜在的角度体现了“国文”的人文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