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新彦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模式而轻细节的弊端。一些教师热衷于构建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或者机械套用别人的“几步”“几法”,却忽视了教学细节的优化。一些语文课,自我标榜为“某某法”“某某式”,课堂45分钟,教师按部就班,学生循规蹈矩,显得十分严密、完整,往往也能博得不少喝彩,但仔细想想,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当然,也有一些成熟或成功的教学模式,但是,其原创者用起来得心应手,而模仿者却画虎类犬,甚至是南辕北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模仿者仅仅套用了一个空架子,而没有创造出体现模式教学理念的血肉——细节。
当我们审视优秀的教学范例,或者回顾自己较为满意的一次课堂教学时,就会发现:留给你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课属于哪一种模式,而是那些课创造出的动人的细节。听于漪老师讲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难以忘记这样一个镜头:她手捧一本《闻一多传》,深情地朗诵闻一多的诗句:“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然后,用精当的语言介绍了由艾青设计的《闻一多传》封面的深刻含义。听钱梦龙老师讲《死海不死》,印象最深的则是他引用用来作学法指导的那句名言——“最好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中,回忆他“印象最深”,也使他“受益最多”的徐锦澄先生时,这样写道:“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可以想象,徐先生当年的勾抹,对梁推敲语言习惯的养成一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先生在北大给学生讲《红楼梦》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细节,鲁迅先生这样问学生:“你们爱不爱林黛玉?”学生后来又反过来问老师:“周先生,你爱不爱?”鲁迅坦然回答:“我嫌他哭哭啼啼。”鲁迅先生这一问一答,无疑地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这细微的教学活动中把握了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链接而成的,精彩的细节越多,课堂便越精彩。
精彩的教学细节就像围棋妙着,一穴得气,满盘皆活;精彩的教学细节就像诗歌的诗眼、散文的文眼,此语一出,灼亮全篇。这样的教学细节可以点染整个教学过程,激活整个教学过程。(www.daowen.com)
教学细节要个性化。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业务专长、个人气质等去设计细节。一位对书法小有研究的老师在讲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叫学生收起课本,用多媒体投影出毛泽东的诗词手迹,原本单调呆板的印刷体文字变成了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那字体所蕴含的豪放风格与诗人宽广的胸襟交相辉映,学生很自然地沉浸到诗词的意境中去了。
教学细节要不断创新。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上课前,常常带领学生练气功,而且收效甚好。于是一些教师也模仿过来,带领学生练,然而学生有的装模作样,有的窃窃私语,其效果是不言而喻了。同样是练气功,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因为魏老师的教学风格更着重于引导学生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学生也就需要一个宁静的心理空间,而且魏老师本人对气功也有一定的造诣,绝不是一般模仿者可以随意搬用的。
教学细节要蕴含科学的教育理念。好的教学细节应该看似随意,实则有心;看似寻常,实则奇崛。于漪老师讲授《最后一次讲演》的精彩导入,是与其阅读教学的美读思想分不开的,这段导语为学生准确地把握闻一多先生的演讲主题提供了一把奇妙的钥匙。钱梦龙先生讲《死海不死》中的学习方法的传授,也是其所倡导的学生主体论思想的具体展示。科学的教学理念应该具体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教学细节,反过来,科学的教学理念应诞生于一个个成功的教学细节,教学细节和教学理念就像树叶与树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根长不出茂密的叶子,没有叶子,根也不能存活。
教学细节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谐一致。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细节是多余的枝蔓,而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细节则是画龙点睛之笔。随意地卖弄细节,只能损伤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谐性。一位长得高大魁梧的男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表现林黛玉的美貌,竟然表演了一下回眸一笑百媚生,结果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哄堂大笑。林黛玉的美,美在她多愁善感,如此粗俗的表演只能破坏学生的审美心理场。另一位老师在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时,穿一身深色西服,西服上别有一朵小小的白花,一走进教室,就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悲痛追思的气氛,可谓恰到好处。
精彩的教学细节可以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道具,可以是一段巧妙的导语,可以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是对文本呈现形式的改变,可以是对文本细微点的精当点拨,可以是一个处置得当的态势语言,可以是让学生会心一笑的幽默,可以是教学评价过程中一次适时的表扬、一次中肯的批评。
精彩的教学细节有时并不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打造出来的,很可能是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火花般迸射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教育机制和丰富的学识涵养,如果满足于把教参搬进备课笔记,把备课笔记搬给学生,是不可能诞生精彩的教学细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刻意构建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轰然垮塌,而凝结着教育机智的教学细节将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